APP下载

齐越播音实践思想刍议

2017-03-29尤书才沧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沧州061001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播音员听众感情

尤书才(沧州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沧州 061001)

齐越播音实践思想刍议

尤书才
(沧州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沧州 061001)

齐越将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对播音工作的认识,并逐渐揭示了播音工作的规律。他认为播音是创作不是模仿,主张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与人民群众做朋友,与作者、编辑做朋友,虚心听取他们对稿件和先进人物的理解和意见,以深化播音员对所播稿件的理解,产生真实感人的感情。齐越的播音实践思想和育人实践经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齐越;实践;思想

齐越是我国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播音教育家,他在工作方面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实际,向工农兵学习,与听众做朋友,他的播音活动和播音教学活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播送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广为传颂;他培养的学生成为中央广播电台、地方广播电台的播音骨干,有很多人后来走上领导岗位。齐越的成功经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播音是创作不是模仿,好创作须植根生活实践

齐越播送过的内容,无论是战争年代的上级决定、通知、声明、通讯,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新闻、通讯、国庆盛典,都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听众,激励了千千万万人的斗志。齐越的播音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与他对播音工作的正确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在很多人看来,播音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在话筒前念别人写的稿子。然而这样的播音并不能产生触动人心灵的力量,播音的效果差强人意,播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齐越不认为播音就是简单的念稿子,也不认为播音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齐越认为播音是创作,需要经过复杂的再创作过程,才能使播音产生影响人的力量。播音之所以能够产生激浊扬清的强大力量,是因为播音员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文稿进行深度加工,赋予冰冷的文字以温度,这样文稿带着爱憎分明的充沛感情“飞”入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田,激起感情的波澜,使听众的精神世界受到震动、感动,进而产生预期的变化。

播音员面对着各具特点的多样化文稿,要准确、生动地播送好,就要求播音员对稿件进行深刻地分析。通过反复深入地分析、比较、探索尝试,找到最切合稿件内容和形式的表达方法。没有分析,就没有创造,就不能找出最适合稿件的新颖表现形式。不创造,千稿一腔,播音就不能产生触动听众心灵的精神力量,播音工作就不能算是合格的。

播音员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向工作成绩突出的同志学习,模仿就成了一条最便捷的路径,但是模仿只能使播音员在声音上象某人,却不能解决最核心的问题。齐越指出“模仿不是创造”[1](P57)。播音员铁城对齐越非常崇拜,播音时便一板一眼地模仿起齐越的腔调来。有一次录《解放军生活》节目,自觉学得很象,心里美滋滋的。齐越听后迷惑不解,仔细再听,才知是铁城在模仿他的声音。齐越狠狠地批评了铁城,并教育引导铁城,使铁城懂得了模仿不是创造,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现象。[2](P32-37)齐越说:“模仿得再好,也不过是‘象某某人的声音’而已。在话筒前播音的目的,在于通过声音、语句表达稿件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来说,声音、字音都只是播音的外壳,而感情才是它的灵魂。只有把声音、词意、感情三者溶为一体时,播音才具有生命力。”[1](P59)齐越认为向他人学习,把他人好的经验学到手,必须通过实践掌握它,发展它,一定要有创新,最终把它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播音创作,就是给没有生命的文字注入爱憎分明的充沛感情,使文字产生触动心灵、改造思想的巨大力量。这能够产生力量的感情,源于实践,源于生活。播音员只有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与人民心相通,成为人民的一分子,才能准确地把握人民的感情。播音员的感情与人民大众的感情是密切相连的,在精神世界实现了与人民感情的统一,这样播出的作品,才会感动千千万万的人。齐越播录《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多次中断,不仅他本人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一同参与录播活动的其他同志也被感动得流下热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出后,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涛,人们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着,被焦裕禄的精神鼓舞着。听众的来信,如雪花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齐越工作的单位,人们纷纷向齐越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齐越播送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这不是偶然的,播音的成功离不开齐越从实践中汲取的感情营养。齐越曾于1958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下放到沧州农村,来到姜庄子,与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兄弟结下深厚友谊。农民质朴、厚道的感情感染了他,他也把自己的感情与农民的感情连在了一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他的感情世界里,他“已经”成了一个“农民”。1964年至1965年他曾参加山西五台县的社教活动,与大建安村的农民打成一片。这样真实、丰富的生活实践,使他读懂了群众的感情、熟悉了群众的感情,他的感情与千千万万百姓的感情毫无阻碍地产生共鸣,这得益于他一直坚持的到群众中去的社会实践。

二、生活实践是提升播音创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齐越有着丰富的播音实践经历,通过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他逐渐弄清了播音创作的规律。他指出了播音创作要经过的复杂过程: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通过话筒——及于听众。[1](P108)一般播音与成功播音的区别主要在于“理解”和“感受”这两个环节。一般播音,播音员对文稿的理解比较肤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由于理解的肤浅,播音员几乎没有什么“感受”,这样一篇文稿被播送完了,其实是按照技术要求规规矩矩“读”完了,但是听众却感觉“平淡无味”。尽管播音符合技术规范,但是没有打动听众,没有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表面上看播音任务完成得很好,其实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播音目标。围绕着播音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播音效果如何,听众的反映是最好的证明。

齐越非常重视听众的反映,对听众的来信,总是想方设法亲自回复,只有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才会将回信的事情托付给别人。齐越的研究生姚喜双至今难忘老师在病重住院时对他的嘱咐:“我没有什么事,就是放心不下那些听众来信,你一定要帮我处理好。”[3](P51-61)

齐越没有简单地把听众视为播音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虚怀若谷,拜人民为师,视听众为良师益友,真诚地接受听众来信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他将这些听众的反馈信息,经过科学地去伪存真地分析,汲取其中合理、有益的内容,用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播音工作效果。

潘捷曾和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播过音,她对齐越的播音印象深刻,她说:“齐越播音动真情,不论大小节目都是如此,感情全上来。”[3](P51-61)和齐越一起工作过的播音员铁城曾说:“我喜欢齐越老师的播音,他感情真、朴素自然,不雕琢,从报台开始,便带感情,一贯到底,一气呵成!”[3](P51-61)姚喜双曾被导师齐越营造的感情氛围“震晕”。那是齐老师第一次带他播音的难忘经历。事先他做了充分准备,跃跃欲试。进入录音间后,老师听他念了一段后就让他停下来,指出他的感情没有完全投入进去。齐老师拿起稿件,坐到播音桌前。在播音前,齐老师却对着桌前墙上的一张毛主席像,小声地说:“主席,今天是您老人家的九十周年诞辰,作为曾在您身边播过音的一位宣传战士,现在我不能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楼的播音间播音了。此刻,让我用教学这块小小的阵地,用方纪的这篇散文,来纪念您老人家的九十周年诞辰吧!”说完,“啪”地一声,打开机器,脱口而出:“挥手之间,方纪,……。”姚喜双象被催眠了一般,完全沉浸在老师创造的情感氛围中,直到老师播完,他才“醒”来[3](P51-61)。这次经历让他对老师所强调的感情调动、运用的重要性有了深刻体会。

齐越的真情,不是纯粹的他个人的感情,而是饱满的无产阶级感情。他要求自己自觉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人民政府的立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立场,把党和政府的要求与号召传达到人民群众的心上。他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编辑的感情融为一体,与先进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融为一体。齐越说:“播先进人物事迹,如果播音员与先进人物没有共同的感受,不是同呼吸,共命运,不是真正有动于衷,真正动心,你的感情,如果没有被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感动的话,你无论如何是感动不了听众的。”[1](P73)“播先进人物事迹,播音员首先要向先进人物学习,被他的思想、感情所感染,与他的思想、感情溶为一体,想他所想,急他所急,爱他所爱,憎他所憎。这样,你在语言上替先进人物讲话,才是由衷的,才能深入到他的心里去,讲出他的心里话。”[1](P73)播音员与作者、编辑合作、沟通,了解作者、编辑在文稿的创作和加工时的所思所想,与作者、编辑想到一起去,才能深化自己对稿件的理解。在稿件试播或录音过程中,编辑会给一些播音员注意不到、想不到的启发。编辑是第一批听众,会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帮助播音员提高播出质量[1](P50)。梅益说:“播音员是向千千万万的人进行宣传鼓动的党的宣传员。他要把别人写的稿子,通过自己的消化以后播出去,好像是跟作者共同合作来进行宣传。”[1](P48-49)齐越说:“重要的是播音员要探索人物的内心活动的特征,任何时候都不能指望用人物的外部特征来塑造形象。”[1](P44)这就需要播音员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熟悉先进人物的生活和工作,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语言。这些齐越都做到了。

由此可见,齐越播送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包含的真情,而齐越的真情又来源于他丰富的生活实践。生活实践使得齐越对稿件的理解深刻而细腻,这些超凡的理解酝酿出了动人心魄的感情。丰富而深刻的生活实践为齐越的播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它能够飞越千山万水,飞越草原戈壁,给千家万户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给人民送去克服困难建设家乡的信心。

三、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播音员的重要手段

1975年齐越被上级调到北京广播学院担任教学工作。他依依不舍地离开曾经洒下心血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利用教学这块新阵地培养党的宣传员的工作。

齐越经过长期的播音实践和思考,对“一个优秀的播音员应该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清晰。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播音员应该是三种属性有机复合的人。首先,播音员是具有高度政治自觉的人,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声,代表中国人民政府发声,是党的宣传员。这是播音员的政治属性。齐越说,“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的是人民和党政治上和谐一致的声音;我传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4](P80-82)。齐越认为播音员必须首先清楚自己是代表谁播音,清楚自己播音的使命担当,否则就会看轻自己工作的意义,就会降低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其次,播音员是人民的一员,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传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这是播音员的社会属性。齐越认为播音员必须清楚播音是为了谁,对谁播音,否则就失去了播音对象,成了自言自语。为了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人民心上,齐越总是设法争取接近人民群众深入实际的生活实践机会。他到农村,与农民做朋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人民,熟悉人民,通过生活实践深刻了解农民的困难和渴望;他到工厂,与工人师傅交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到边防,慰问解放军战士,与“最可爱的人”在一起,为他们朗诵,了解他们心声……齐越说:“在接近工农的过程中,我跟他们心比心,交上知心朋友,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一种息息相通的感受。这就是我播音中激情的重要来源。”[4](P80-82)最后,播音员是个性鲜明的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播音员的个人属性。齐越一向坚持主张播音是创作不是模仿,反对播音员简单地模仿其他播音员的声音来播音,主张播音员要从自己的嗓子、语言表达技巧出发,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确定播讲方式。[1](P68)只有从自身条件出发,才能将播音的三个王牌技巧“重音、停顿、语气”发挥到最佳状态,使播出的声音“准确、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广大听众,实现播音目的。

齐越非常认同前苏联著名播音员奥尔迦·维索茨卡雅的观点“播音员的责任是要找到通达人们心灵的最短道路”[5]。经过艰难的探索,齐越找到了这条通达人们心灵的最短道路,就是与人民群众心相通,心连心。

齐越调到北京广播学院担任教学育人的工作后,就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播音员,齐越非常重视发挥实践的独特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到地方广播电台实习,他先后到过14个省市讲学[2](P32-37)。无论到哪里,他都坚持和学生吃住在一起。辽宁广播电台的房明震总是记得1975年12月的一天齐越老师带着学生到辽宁广播电台实习的情形。他有幸和齐越老师住在一起,亲耳聆听齐老师的教诲,接受齐老师的指导。齐老师严谨做事、清廉做人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他和许许多多听齐老师讲课的播音员[6]。齐越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实践中他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播音创作,把声音、词意、感情三者融为一体,使播音充满生命力。他时常告诫学生要注意播音三戒:一戒自我表现;二戒随心所欲;三戒千篇一律。齐越教导学生既要注意播音员怎样做把信息播送出去,也要注意了解听众如何反应,人民群众对播音有何意见和建议。他叮嘱学生“听众既是宣传对象,服务对象,也是良师益友”,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需要,才能找到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播送方式,使播音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

齐越坚持走生活实践的道路,使育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培养的学生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成为了工作骨干、播音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的播音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如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会从齐越的播音实践思想和育人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2] 荆晖.开国大典的播音员——齐越[J].大舞台,1994,(4):32-37.

[3] 姚喜双.大气磅礴 一泻千里——论齐越的播音整体创作观[J].现代传播,1993,(6):51-61.

[4] 齐越.人生在世 事业为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1):80-82.

[5] 毕一鸣.延安精神与齐越风范——写在人民广播事业七十周年之际[J].中国广播,2010,(8):45-48.

[6] 房明震.播音员的楷模——写在齐越老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J].记者摇篮,2003,(11):24-25.

InitiativeStudyonQiYue’sThoughtsofBroadcast

YOU Shu-cai
(Editorial Department,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Hebei 061001, China)

Qi Yue successfully connects his work and life practice, continuously deepens his cognition of broadcast career, and gradually uncovers the law of broadcast. According to him, broadcast is creation instead of imitation. He advocates that broadcasters should befriend the mass audience, writers and editors in life, and earnestly listen to their opinions and comments about manuscripts and advanced figures in order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uscripts available and generate sincere emotion. Qi Yue’s thoughts of broadcast and concepts of education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Qi Yue; practice; thoughts

G224

A

2095-2910(2017)03-0005-04

[责任编辑张胜广]

2017-07-26

尤书才(1968-),男,河北吴桥人,沧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教育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播音员听众感情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