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冬小麦种植现状以及推广前景

2017-03-29王秀娟韩建琪

中国种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麦春小麦冬小麦

柳 雄 王秀娟 韩建琪

(青海省小寨良种试验站,西宁810016)

青海省冬小麦种植现状以及推广前景

柳 雄 王秀娟 韩建琪

(青海省小寨良种试验站,西宁810016)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引进优质新品种、加快良种的推广,是提高农作物高产、稳产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近年来青海省陆续引进优质冬小麦品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试验推广,有效提高了青海省小麦总产量。另外与春小麦相比,冬小麦凭借着产量高、品质好、广谱多抗等优势深受农民欢迎。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以及青海省种植业结构的转变,引进及推广冬小麦良种对全省小麦产量和品质都具有深远意义。

冬小麦;引种;推广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选育高产、稳产、多抗的新品种,对于发展小麦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均有重要意义[1]。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m之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2]。由于海拔和地域分布的不同,形成了青海特色农业生态结构。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全省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冬小麦以其品质优、成熟早、抗性强、口感好等优势在青海省黄河、湟水两大温暖灌区迅速发展。到目前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已达16667hm2。由于本省春小麦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而冬小麦凭借其优良品质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市场的青睐。因此,引进优良冬小麦新品种,扩大全省冬小麦种植区域势在必行。

1 青海省冬小麦发展历史

冬小麦凭借着“两高一优”的优势,使得近些年全省将小麦种植重点放在冬小麦上,大力引种、推广冬小麦优良品种,努力提高本省小麦产量及品质。自1950年开始,青海省开始引种试验种植冬小麦,到20世纪70年代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00hm2。之后,随着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1993年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800hm2[3],主要种植品种为农大139、东方红3号、京农437、兰考906等,且经品质分析得出冬小麦容重均值为795g/L,千粒重均值为44.6g,均高于其他省区[4]。1996年青海省贵德县引进京411、京核9410等品种,经试验筛选得出京411具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势[5],并在全省内进行推广。1999年青海省平安县张家寨村试种冬小麦2hm2,产量高达4680~5557.6kg/hm2[6]。2000年以来青海省不断引进冬小麦良种,主要品种有京农437、北京8号、京核9410、石7816、京东8号、京旺10号等品种,并根据各地气候差异和种植习惯的不同,分别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促进了青海省冬小麦的不断发展[7]。

2 青海省冬小麦发展现状

2.1 推广的冬小麦品种现状 目前青海省冬小麦主要分布于黄河、湟水流域的民和、乐都、平安、循化、化隆、尖扎、共和、贵德等县,每667m2平均产量达400~500kg,最高可达600kg以上。2000年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533hm2,最高产量达到700kg/667m2,主要推广的品种是从北京、甘肃引进的京437、京411,虽高产但品质略差。随着青海省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引进良种、高产栽培、病虫防治等多方面努力,又引进和推广了京东8号、农大3214号等优良品种,帮助、引导农民种植冬小麦。2008年海南州贵德县冬小麦总产量达12488.7t,每667m2平均产量可达396.5kg以上;同年海东市平安县种植耐土壤贫瘠、耐旱、丰产性好、早熟性好的冬小麦品种中麦9号,长势喜人,产量品质均高于同年春小麦品种。近年来,全省积极引进和推广0045、9545、超人、中麦11号、中麦9号、乐麦7号、中麦175、兰天15号和中麦2号等冬小麦优势品种,有力地推动了冬小麦的生产发展。

2.2 冬小麦种植现状 2011年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产量为431.6~610.5kg/667m2,较春小麦平均产量增加,增幅达33.4%以上。2012年冬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配方施肥面积达13333hm2以上。2013年由于气温偏高,使冬小麦安全越冬,加之田间管理措施到位,冬小麦植株普遍生长健壮,长势良好,经统计平均产量达520kg/667m2,较上年每667m2增加8kg,最高产量可达600kg以上。2014年主推中麦175优质冬小麦,全省13333hm2总产达10.50万t,比上年提高3000t;从各县测产统计来看,由于雨水充足,冬小麦穗粒饱满,千粒重提高,平均产量为525kg/667m2,最高产量达600kg左右。2015年冬小麦收割基本结束后,从各地测产情况看,其冬小麦平均产量为525kg/667m2,较春小麦增产260kg左右,全省冬小麦总产可达到10.50万t,按照小麦最低收购价2.36元/kg计算,冬小麦可实现产值2.48亿元。近几年来,青海省充分利用河湟谷地光热条件,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河湟流域温暖灌区大力发展冬小麦种植,在民和、循化、化隆、贵德等地推广种植兰天15号、京农411、中麦175、京农437等优良品种。

3 青海省种植及推广冬小麦的原因

3.1 具有高产、优质的优势 冬小麦普遍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口感佳,比春小麦更适合做面食。冬小麦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冬小麦可以改良面食口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2 具有良好的抗旱、抗寒特性 青海省冬小麦在9月左右播种,次年7月左右成熟,全生育期长达9个多月。播种后到越冬前,地下部已形成强大的根系和浅藏的分蘖节,在大田种植,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寒性;经历漫长的冬季后,冬小麦完成春化阶段,随着翌年春季的气温回暖,次生根与分蘖快速生长,根系发达,从而提高了抗旱性[8]。

3.3 具有较强的分蘖力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 冬小麦在冬前形成的分蘖节和分蘖枝,返青后分蘖早而集中,每单株分蘖数高达5~7个,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可成穗3~5个,亩穗数高达45万穗以上,比春小麦高10%~25%。且小穗分化时间长,分化充分,为冬小麦的高产奠定了基础[8]。

3.4 成熟期落黄正常,子粒饱满,容重提高 灌浆期至成熟期的相对低温有利于麦类作物顺利灌浆。冬小麦养分积累量多,消耗少。冬小麦品种中麦175容重为792 g/L,比春小麦品种高原437的容重高32g/L[9-10]。

3.5 有效避开了病虫害高峰期 6-8月一般为青海省高温多雨季节,是麦类病虫害的高发期,而此时冬小麦已进入灌浆后期,小麦茎秆纤维化程度较高,病虫不易入侵,冬小麦不易感病。

3.6 可以降低草害 冬小麦秋季播种后,耕作层的杂草因不能抵御严寒,无法越冬,次年返青后,田间杂草存活量明显减少,使冬小麦有效避开草害。

3.7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冬小麦比春小麦具有早熟性,提早收获后,可种植菠菜、白菜、萝卜等短生育期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3.8 品质优于春小麦 通过对河湟谷地种植的冬小麦、春小麦进行品质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青海省冬小麦比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0.6%,湿面筋高4.7%,容重高37g/L,角质率高21%,面团特性及蒸煮品质均优于春小麦[4]。

4 青海省现主推冬小麦品种分析

4.1 产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品种京411产量相比,中麦175产量列第1位,兰天15号次之。以上这3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均要远高于当地春小麦品种,约高出30%~50%。特别是中麦175产量在青海省很稳定,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成为本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80%。

表1 各参试品种产量对照结果

4.2 特征特性及抗逆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京411、兰天15号、中麦175这3个品种生育期基本一致,约290~300d,其中中麦175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表现均优于京411和兰天15号,这3个品种特征均优于当地春小麦品种。京411成穗率高、株型好、穗层齐、抗倒伏强、抗白粉病[11]。兰天15号株型紧凑、叶色深绿,抗条锈、抗倒伏,口紧不易落子,落黄好[12]。中麦175抗寒性好,返青起身生长快,茎秆坚韧、抗倒伏性强,子粒灌浆速度快,落黄好[13]。

4.3 品质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京411、兰天15号、中麦175这3个品种品质优良,均优于当地春小麦品种,其中中麦175品质表现最优。

表2 参试品种考种结果

表3 各参试品种品质

5 冬小麦栽培措施

5.1 选择适宜的品种 尽量从北京、山东、天津等育种单位筛选出适宜青海省气候条件的高产、稳产、耐寒性强、抗旱、口感好、品质佳的优质冬小麦品种。

5.2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确定好播种品种之后,合适的播期是必不可缺的,青海省冬小麦最佳播期一般是在9月下半月到10月上半月之间。如中麦175适宜播期为9月2-28日(农历白露至秋分之间),最迟不超过10月5日,西宁、平安、湟中、互助等地在9月10日左右播种,9月25日之前全部播种完毕[14]。

5.3 选择合适的播种量 由于青海省冬季严寒,地表上冻,土壤龟裂现象严重,且地区间气候差异大,有些地区散放牲畜啃食麦苗,冬小麦越冬死亡率较高,故播种量为300kg/hm2[7]。播种前每hm2施有机肥3万kg、尿素150kg、磷酸二铵30kg,耙耱镇压保墒。

5.4 试验田块特性 试验田地需平整、沟渠配套、能灌能排;耕作层深厚、土壤疏松、结构良好,保肥保水能力强;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N、P、K养分。

5.5 适时冬灌 为了确保冬小麦前期生长发育,提高越冬率,保证基本出苗率,在齐苗后要按时冬灌,预防冻害,冬灌应在11月23日之前完成。

5.6 田间管理措施 在冬小麦返青期间每hm2及时追施尿素75kg、磷酸二氢钾3kg,防治冬季水分蒸发,同时使用除草剂2,4D-丁酯750mL清除田间杂草,喷施15%炔草酸300g,消灭燕麦草[15]。冬小麦在乳熟期每hm2喷施磷酸二氢钾3kg可延长旗叶功能期,提高千粒重,适时收获,确保产量。在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内,做好蚜虫防治工作;同时要做好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等病害防治工作。

6 结论

冬小麦与春小麦相比,不但品质好,而且产量远远高于春小麦,因此要加大冬小麦的引种力度,从不同区域引进优质冬小麦品种,通过审定、试验、展示示范,选育出适宜在青海省种植的新冬小麦品种,努力提高全省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应加快冬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机械的发明和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实现青海省冬小麦种植的高产稳产。

[1] 王廷利,杜连涛.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要点[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12):15-16

[2] 郭宗华.浅析青海农业与黑枸杞的栽培[J].防护林科技,2012(4):92

[3] 徐有庆,熊永旭.冬小麦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1(4):32-33

[4] 庞琳.青海高原冬小麦品质初步分析[J].粮食储藏,1992(5):40-44

[5] 杨生禄,李俊仁.高产优质多抗冬小麦品种的筛选[J].青海农技推广,2000(2):11-12

[6] 祁香兰,张琳,保延福.平安县冬小麦试种获得成功接茬复种菜瓜效益显著[J].青海农林科技,2000(4):50

[7] 吴青军,王发禄.青海省冬小麦种植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08(2):63-64

[8] 武双富,戴江天.贵德县推广冬小麦技术简介[J].青海农技推广,2000(1):40

[9] 陈新民,何中虎,王德森.国审小麦新品种中麦175[J].中国种业,2009(7):69

[10]韩建琪,赵国宏,盛山峰.春小麦新品种高原437良种繁育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11(3):35-37

[11]邓立仁,屈才林,拜克肉孜,等.冬小麦“京437”、“京411”试验示范[J].新疆农业科技,1997(5):18

[12]谢德庆.冬小麦兰天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09(4):64

[13]王德森,陈新民,王秀红,等.小麦新品种中麦175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7(3):110

[14]保延福.中麦175在青海高原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2(3):60-61

[15]蔡明孝,杨学贵,马德林,等.青海省2014年冬小麦评比试验[J].种子世界,2015(5):22-23

2016-12-15)

猜你喜欢

中麦春小麦冬小麦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中麦安全鞋 更多世界500强的选择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青海省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①
中麦175 助力甘肃旱年增收
甘肃冬小麦田
中麦175助力甘肃陇东科技扶贫
冬小麦和春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