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一弓先生二三事

2017-03-29刘福智

躬耕 2017年3期
关键词:铜钟郑州大学铁匠

在与张一弓先生谋面之前,我是从他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小说认识先生的。《黑娃照相》、《老君寨传奇》、《流泪的红蜡烛》、《张铁匠的罗曼史》、《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我贪婪地阅读着这些作品,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们。我当时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讲授“文学写作”课,这些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也就先后写进了我的教案里。我为中原出了这样一位文学大家而兴奋和自豪。

先生小说中那幽默的语言、流畅的布局以及由此而凸显出来的深邃的思想、纯真的情感,都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我为先生的艺术才华和思想深度所折服。后来,略为了解到先生的一些生活经历,又深深感到,生活对于作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先生一直呆在省城里做官,或者间或地下乡而却只对乡镇和那里的人们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他是绝不会有这一系列夺人心魄的杰作的。先生观察生活的广度、深度和细腻的程度以及他的精湛的艺术功力造就了他。我的眼前真的出现了他所描写的偏远的小村、热闹的集市、广阔的田畴……我的眼前真的出现了黑娃、张铁匠、李铜钟……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场景中欢笑、痛哭、绝望、憧憬、奋斗……

我从未能见到张一弓先生,因为他是大家,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员,我对他只能仰望。其实,我和先生的女儿女婿都是大学的同学,我又非常钦慕先生,按说,拜谒先生应该不是太难的事,但我总不想打扰勤奋笔耕的先生,于是便一直未敢产生非分之想。

我与张一弓先生不期而遇,是在1989年5月19日那个动荡的日子,是在郑州市金水路一家宾馆。那天,河南省文联在龙祥宾馆举行酒会,组织一批作家采访一批著名企业家并为他们撰写传记。而我并不是作家,不知道为什么阴错阳差地被邀去参加这项活动,却无意中在这里见到了我心仪已久的张一弓先生。

我走进餐厅的时候,看到两个中年人正在亲密地交谈,谈到动情处,便热烈地拥抱到一起。而后,离我较近的那一位转过身来,看到了我,伸出右手,直率地说:“我是张一弓。”我十分惊讶,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哎呀!张一弓先生,久仰久仰!您的小说写得太好了,我全都读过。”“是吗?”他微笑着。我仔细地端详着先生,那智慧而深邃的目光罩住了我,那蓬松的頭发由于有力的握手而微微抖动,从那质朴的谈吐和随意的衣着上可以看到一个传统文人的率性和达观。

“年轻人,你在哪里公干?”他微笑着问道。“唔!我已年逾不惑,不能称作年轻人了。一弓先生,我在郑州大学教书。”我答道。“啊!你比我年轻。”说着,便紧紧地拥抱了我,我也紧紧地拥抱了先生。

我知道先生所说的那句俄语的意思:“我亲爱的小兄弟!”“不!一弓先生,我和您不能称兄道弟,因为我和您的女儿张婷婷、您的女婿赵庆是郑州大学的同学,我们经常称兄道弟。”“唔?”先生脸上显出一种孩子般调皮的表情。“不!”他接着说,“不管他们,我们现在是兄弟。”接着又用俄语重说了“我亲爱的小兄弟”,并再次热烈地拥抱了我。当时,我被一弓先生那纯真的火一般的激情点燃了,泪水立马涌出了眼眶。我想,他真是个“性情中人”。

我与张一弓先生第二次谋面,依然是在省文联举行的一次活动中不期而遇,那是在10年后即1999年9月的一天。郑州大学党委通知我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到郑东新区英协花园会议厅参加与一位作家交流的活动。

我带领学生走进会议厅,看到两个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正在热烈地交谈。听到动静,背对着我的那位转过身来,啊!这不是一弓先生吗?我这才知道,我带领学生与之交流的作家就是他。我兴奋地说:“一弓先生,我们又见面了,10年啦!”“你——”他盯着我,“你是?”我故意不报出姓名,让他想。

还是智慧而深邃的目光,还是随意的着装,还是蓬松的头发,不过,那头发比起10年前稀疏了一些,苍白了许多。“你是——你是刘福智!”他竟然想起了我的名字,“是,我是刘福智。”我们的两双手紧紧地我在了一起。我接着说,“我是婷婷和赵庆的哥们儿!”他仰面哈哈大笑,那蓬松的花白的头发也随之抖动,然后说道:“不,我们俩才是哥们儿!”接着又是热烈的拥抱,我感觉那力度,仍然不减当年。

交流活动开始了。因为我和我的学生都读过先生的许多作品,于是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很强的问题,一些学生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提出了几个令先生颇为尴尬的问题。而先生却不以为意,也并不避讳,侃侃而谈。最后,谈到他的“黒娃”,他脸上现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谈到“张铁匠”,好像在谈他的兄弟;谈到“李铜钟”,他突然哽咽了,眼里闪着泪光,竟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时,大厅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一弓先生。直到2016年1月,我看到河南文史馆发出的一条讣告,我才知道一弓先生走了。我非常失落,非常遗憾,我只和先生见过两次面。但,他那智慧而深邃的目光,他那质朴的谈吐,他那蓬松的白了许多的头发,他那随意的衣着,却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他的“黒娃”,他的“张铁匠”,他的“李铜钟”,他的……也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永远……

猜你喜欢

铜钟郑州大学铁匠
宝刀
铁匠的发明
汉口外滩感怀二首
西江流域南汉“姐妹”铜钟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
郑州大学美术系
西周铜钟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