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的月亮

2017-03-29张儒学

躬耕 2017年3期
关键词:鱼塘月光月亮

张儒学

故乡的月亮,最大最圆也最亮。这是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心中共同的感慨,因为每一个人不管去了哪里,去到多远的地方,总要想起故乡那轮明月,还有在月下那像被水浸泡过的宁静的村庄,月下那像被涂上一层美丽色彩的涓涓流淌的小河。

我记得故乡的月,是从我家门前的那座山上升起来的,特别是在夏夜里最为明显,因为夏天热在屋里无法入睡,爷爷便扯来凉席,往院坝里一铺,一边摇着手中的蒲扇,一边给我们讲故事。那让我们百听不厌的“桃园结义、唐僧取经、武松打虎……”仿佛这小小的山村,在爷爷的故事中变得格外的神奇而辽阔;这静静的夏夜,在爷爷的故事里变得海阔天空一般。

最让我难忘的是初秋之夜,月亮悄悄地从山那边爬上来,挂在树梢上,在夜幕渐渐降临时,便更加的皎洁而明净起来,凉爽的晚风轻轻地吹来,多少有几分凉意。因为爷爷有些怕冷,不再来院坝里乘凉了,这下就成了我们小孩的天下了,一会儿跑去院前的那小河边,去看水中的月亮,似乎还比天上的月亮好看。一会儿跑去那草垛边捉迷藏,仿佛在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小伙伴也找不到,一会儿跑出来一个哈哈大笑,月亮也笑了。随后,我们拍着小手唱着爷爷教我们的儿歌:“月光光,挂树梢,大人笑,小孩跳……”

于是,那清纯的月光下便爆出我们一阵阵天真快乐的笑声,仿佛就是我们那快乐无比的童年给月光融入了欢乐无比的色彩。

尤其使我至今难忘的,是我那孤身一人漂泊了大半生的叔祖父,他给我讲了贵州乡下中秋“照月得子”的故事。在那个月圆的夜晚,不育妇女最容易受孕,于是有一些人为了早生贵子,在中秋之夜,月亮刚刚初升起来的时候,便悄悄摸进邻家的菜园里,偷摘冬瓜,而在偷摘时故意弄出声响,逗起主人的怒骂,骂声越厉害越好。待冬瓜摘到手之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在瓜上,再用彩笔绘出眉毛、眼睛和脸,装扮成小孩的模样,叫做瓜孩。用竹器抬上,敲锣打鼓送到无子人家。这时,受瓜主人端出月饼,请送瓜人品尝,待送瓜人走后,受瓜人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进食,吃得快生得快,吃得高兴将来的孩子更聪明可愛。

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听后似懂非懂只好一笑了之。后来一天一天地明白了一些道理,因为中秋是秋季之中,月儿也更明,真是人间难得的“仙境”,所流行的“照月得子”,却多少有一些比习俗更丰富的内涵。八月十五晚上月行中天之际,月宫里的仙女翩翩起舞,人间便渴望得到仙女洒下的甘露和温情。

后来我读到韦庄的“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的诗句,真是情真意浓,不由得使我想起故乡的习俗。中秋前一天晚上,就得泡好糯米,蒸好后做成糍粑,在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捧着大糍粑,摆上糖果去拜敬天地,去把月亮从“天狗”口中救出来,然后再把大糍粑截成小块小块的,去锅里烙好后吃。那情景比乡里的“红白喜事”更富有色彩,因为一切都只是一家人的老老小小参与的,也许这当中凝聚着“忠孝”的某种仪式。

中秋佳节,古今文人借景赏月,吟诗作赋。白居易诗“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柳宗元诗“可怜今夜中秋月,独照寒蛩泣细沙。”赵嘏诗“楼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真是托明月寄一缕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

此时,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中,唯我沉醉于诗一般的意境里,我想:也许我的叔祖父跟邻居们坐在一起,一边看月亮,一边去推测天象。如:

月亮打伞,晒得鬼喊。

月亮起火,大火难躲。

月亮带圈,大风三天。

故乡那月,依然映透着我许多关于童年的美好的记忆,照亮着我许多人生的梦想。不知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独坐陋室,如痴如醉地游历于文字间,像儿时游历于爷爷的故事中一般,小小的陋室,似乎也在无尽的守望中海阔天空起来,窗外的月光也似乎更加的美丽而让人陶醉。

那时,我为了生计而四处漂泊,不知在多少个孤独的夜里,我总是仰视着天空中那轮明月,仿佛觉得天上有很多个不同的月亮。有时,觉得它朦朦胧胧的,就像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的那个月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时,觉得它凄凄惨惨的,更像《红楼梦》中贾府在中秋赏月那个月亮:“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猛不防只听那桂树上,呜呜咽咽……”有时觉得天上还有一个月亮,多少让我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与寂寞……

独自去到外地打工的我,常在月夜里望着楼下的花园、街道,我聆听着从四周传来的动听诱人的音乐声,心里一下子想起刚离开不久的那个小镇,在小镇上有我打工的小厂,还有那间我一住就是两年多的租赁房,此时,那里也许被这明净的月光映照得更加美丽迷人。

在那个小镇上,那些熟悉的街道与街边杂乱的店铺,似乎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我每天从那街道上经过时,都只匆匆地赶去厂里上班,下班后又匆匆地赶回家,根本没有心思认真观看这里的一切,这里每天都有动人故事发生与鲜活的内容出现,似乎都在匆忙中与我擦肩而过,而这些动人的故事与精彩细节,往往都是我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听来的仿佛比自已看见的还要真实难忘。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夜里的小镇,因为我每次下了夜班回家时,小镇上总是静静的,这时的小镇,似乎属于宁静,属于和谐,属于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更像一个女人,已经脱去了华丽的外衣,裸露出真实而美丽的胴体……这时,我独自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小镇的另一番美景,街道上低矮的房子与崭新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像坑洼不平的道路一样,在模糊的视线中消失。那些街边的杂乱的摊点不见了踪影,整个街道此时已变得干净整洁,暗淡的灯光,像一只只萤火虫般在沿街道的两边延伸,仿佛我此时不是在街道上走,而是在一个空旷的世界,一个梦想的天地。

我仿佛听见一阵脚步声,那或许是我正从乡间小道走出,朝着梦想甚至不知名的地方奔走的脚步;那或许是我每天都在生计与事业间奔跑的脚步;或许那是我如一只孤独的小鸟般,在迷茫与荒凉的沙漠里啼叫的声音,声声带血带泪,更是带着期盼,似乎在梦境中终于寻找到栖身的“绿荫”。仿佛我偷偷爱恋着的女人,悄悄地来到我的身边,向我含情脉脉地微笑,我平时看都不敢看一眼的她,此时,却毫无掩蔽地投入我的怀抱……因为这时的小镇,只属于浪漫与幻想,只属于来自内心的渴望与心灵的依附。

这时,我又想起白居易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月光如水,月光下的小镇已在我的心中烙下美好的记忆,每当我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总是要去梦游一次小镇,或许,那月光下的小镇,还有我在小镇上实实在在的生活,更让我终身难忘。

由于我爱好写作,偶尔回到老家,也和县城的文友们聚会。

那次,正遇上文友们为一个即将去成都奔波的文友送行。大家在北山上的农家乐里吃的饭,大家都喝了很多酒,随后就从北塔那边的那条小路一直走下来,虽然有第一次夜上北山时那种为文学疯狂的冲动,但也有为一个即将为生活而去奔波的文友而伤感。一路上,大家都吟了一些关于月光和秋天的诗句。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时,那位即将去成都有点像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的,而写出的诗也有点像李清照笔下的词一样婉约的她,十分动情地吟咏了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而喝了酒的我,似乎很多感人的情景都不记得了,唯独记得那晚上北山的月亮很大很亮和他们吟咏的这几首诗和词。

不久,我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又从打工的外地回到家乡的一个村小教书,结束了我四处打工的艰辛生活。记得那也是在一个中秋夜,从书中抬起头来的我,透过那朝着教室外那片田野敞开的窗户,只见窗外一片淡淡的白色,一轮皎洁的圆月已经升起在夜空中了。田野静静的,村庄静静的,只是在月光的浸透下景色更美,只是在月光的浸透下思念更浓。

我这才想起今夜正是中秋,自从我来到这个山村小学已快一年了,我对这里艰苦的条件似乎早已习惯,对这里善良的人们更是深有感触。可是今夜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缓缓从心底涌起,直上眉头。一个人的生活,每天忙于工作,不但把日子给过忘了,就连这明净如水的月光,也已久违多时。因屋里亮着灯,所以月光不能照进来,只能从窗户中看到她飘渺的丰姿。

我便爬上学校后面的山上,坐在山崖边的那块大石头上,遥遥地俯瞰着近处的学校和远处的村庄。这时,在平日里我以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每一个角落都十分熟悉的学校,在这美丽的月光下,仿佛也变得是那样的陌生而美丽,只是这时没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而略显静谧与孤静;而远处的村庄呢,也在月光的浸泡下变成一幅意境深邃的图画,那些弯弯的梯田,一层一层地依着山势螺纹般地向上盘绕着,每一层梯田里,都有一轮月亮,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微风一吹,水面就荡漾着迷人的涟漪,把月光荡漾得跟碎银子似的。

在这明亮的月光下,人们似乎还没有睡,时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和爽朗的说话声……此时,他们一定是感受到了无比的温馨与甜蜜,因为一家人正欢聚在一起,共享着中秋佳节的喜庆。

儿时在家,中秋就是全家最欢乐的时刻:吃过晚饭,一家人欢坐在院子里,看着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一边吃着月饼、花生、瓜子,一边听父母说一些关于丰收的话题;或是与村里的小伙伴们在村子前后的田野间玩乐,在明亮的月光下蹦蹦跳跳,打夜仗,钻草垛,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可自从我来到这里,山里的月亮不知多少次浸透着我的孤独,也不知多少次映亮着我的梦想,心想在这苍茫的月下,今晚自己就是这世间最孤独的人了。可在我回到学校时,看见一个小男孩站在校门口,对我说:“张老师,我给您送月饼来了,我娘说今天是中秋节吃了月饼才能象征着团团圆圆的!”这是我认为平时在班上最调皮的学生,此时我似乎看见了他的另一面,善良真诚可爱。

当我接过他手中的月饼,还没来得急说什么,他就转身跑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眼睛湿润了。

如今已在县城工作的我,没事总往乡下老家跑。

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趁早晚凉爽的时候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我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棚子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条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却显得那么的别有一番风味。

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也許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摇个不停,还是感觉燥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一来到这小屋里,身心顿时平静下来,凉意从心底涌出,周身每一个毛孔都可以畅快地呼吸。

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的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这时,我也没有再劝父亲,只是听他说村里新近发生的事,我也告诉他城里最近出现的一些新鲜事……

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让我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这时,村子显得静静的,似乎没有我记忆中的热闹声,现在,山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举家外出打工了,山村里多半是劳动了一生,对土地也一生钟爱的老人,还有在山村里默默担当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女人们,依旧守护着乡村,依旧守望乡村这浓浓的夜色,延续着山村里耕种和收获的欢愉。

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一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意境,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我枕着月亮,渐渐地进入了梦里,梦中我变成了一条快乐的鱼!

猜你喜欢

鱼塘月光月亮
中秋的月光
鱼塘的面积
月光碎落了
月光改变了我
巧建鱼塘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好多鱼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