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探索

2017-03-28赵紫原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受众

赵紫原

后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探索

赵紫原

有学者认为,世界将进入多道路、多元主体和多引擎平等并存的“后全球化”时代,话语体系将洗牌重组。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橄榄枝”又是“荆棘林”,“讲好,中国故事”还是“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值得斟酌的问题。以此为时代背景,从策略性叙事的视角出发,浅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策略性叙事 中国故事 对外宣传

[作 者]赵紫原,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重要讲话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是在追问中国在纵横捭阖的国际格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同时也为中国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跑位图式。讲好中国故事既是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复杂的技术性拷问。

一、时代契机:后全球化时代来临?

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成熟的综合实力拥有了制定游戏规则的先发优势,西方化的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畅通无阻地运行,西方国家在各方面经济全球化发端于此。跨国公司利用微笑曲线谋求利益最大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创造和传播一种普世文明。

全球化理论家们试图从不同维度来探究全球化的边界空间,他们用理论、概念、工具的形式来阐述、论证和思考全球化的本质主义。全球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弗雷德里克·詹姆士对全球化的定义很有见地,他认为全球化实质是“世界传播和市场的无限扩大的意识”[1],全球化被描述为非领土化的深层次连通。其实,以西方现代化的观念来重塑世界,不论市场体系还是传播体系,西方世界在全球化运动中都达到了目标。在这个外爆的过程中,传播与市场的边界也日益模糊,传播的商品形式释放了新的生产力,媒介内容开始商品化,受众也成为一种商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传播内容和受众交换使用价值的同时,制造了符号和形象,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然而奈保尔所说的“普世文明”并没有像福山所说的那样带来“历史的终结”。相反,塞缪尔·亨廷顿为世界政治经济对抗和协调模式预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文明的冲突”。他认为联盟、对抗关系和国家政策正以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来塑造,西方力量衰落,多元文化主义正在不可避免地形成。时间和事实证明了这个预言是对正在呈现的现实的洞见,几乎所有领域的西方化都遭到了挑战,并且再无把控全局的能力,全球化开始退潮。标志性事件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意外当选美国总统,这是达沃斯文化和民粹主义分庭抗礼的结果,正如马立诚所说的“民粹主义急流涌动”,部落主义和民族主义正在抬头,全球化副作用日渐醒目。有学者认为,“后全球化时代”即将来临,意识形态对抗性缓和,西方把握的主流话语将进行洗牌重组,多元、多引擎和多中心的话语体系必然形成。[2]这对中国来说,既是契机,也是挑战。

二、创新叙事策略探索

中国亟待“向世界说明中国”。我方囿于现实困境和自身短板,国际表达对中国故事提出了一系列拷问。中国声音要在特定的场域中产生说服力,弥合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隔阂,就要在迥异的两套话语体系中找寻平衡点,策略性叙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策略性叙事是修辞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尝试,即在对外传播背景下,根据传播目标和情景,选择特定的故事题材和最佳渠道。什么是中国故事,故事的核心寓意是什么,是我们讲故事需要厘清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主体:以小见大,以人为本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记叙和描述事件发生始末和经过,通过趣味、生动和连贯的情节语言来记忆和传播价值观念。“故事”的主体,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我们要讲关于谁的故事。

中国故事分为大故事和小故事。“大故事”题材宏大,以往我方平铺直叙、说教刻板的口吻宣传,再加上汉语属于高语境语言,陈义过高以至于自说自话,导致没人爱听,甚至开始质疑中国道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是“大故事”,这是我们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行动,西方社会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谣言,在面对他者化解构形象时,中国故事如何掷地有声地回击,要从小故事入手。

“以小见大”出自老舍的《赵子曰》,意为以一点观全面,将宏大抽象的主角拆分具化为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是简洁的刻意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3]小故事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的中国梦,从微观层面把握时代脉搏。

2013年,复兴路上工作室创作的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在路上》,以普通人为叙事落点,讲述中国普通老百姓真实和朴实的愿望,借助国际化的叙事方式,一改中国精英式语态,纪实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引起国内外受众的共鸣。“工匠精神”,指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淬炼心性,以极致的态度追求完美的一种匠人理念。近年来,纪录片称为我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2015年央视率先推出了8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的国家高级技师,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故事。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和《留住手艺》等纪录片相继推出,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二)题材:内容为王,正反兼顾

改革开放、一元主导、中庸和谐的中国模式,是我国融入世界的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上的特殊性的中国经验。我国一味宣传中国特色“好故事”,造成了外宣的又一误区,故事逻辑和普适性价值相脱节,制造了一种孤立于世界话语之外的对立假象。因此,塑造一个立体饱满的国家形象,故事才有争辩力,才能更好地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6年8月18日,美国公共学者、政治经济评论员、跨国公司战略顾问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一文中陈述,“有效地讲述这些内容,需要展示坦诚、透明、成熟、自信和智慧的风格”[4]。所谓“坦诚、透明”,就是中国人讲故事要真实地呈现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困境,正反兼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故事的基本组成元素,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外宣中,应灵活应用“文化接近性”,勾连彼此的共通情感,完成对外传播的去陌生化。在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中,此手法也屡见不鲜。主持人伍德将苏颂比喻成“东方达·芬奇”,将文学家张岱喻为“明代普鲁斯特”,这种求同存异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容易被影响的目标受众,成为外宣翻译时“智慧”的方式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2015年《经济学人》刊发的长篇文章《东北:重返严寒》,质疑“东北经济失速是暂时还是长期现象”。随即新华社在2016年伊始刊发了英文稿《冰雪经济“温暖”中国极寒之地》,文中不是一味唱好,而是客观说明东北经济艰难转型中的难点。虽然稿件缺乏部分关键数据和背景,但不失为“锈带”对外报道的精品,为国外媒体普遍采用。

(三)方式:渠道制胜,软硬并施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会意字,后指器具、用具、人才等意思。器具和人才缺一不可。

全球顶尖的财经媒体、数据服务商、评级机构已经实现了智能化转型,它们制定的规则成为全球金融的操作系统,要讲好“经济故事”需要从技术着手,增强金融辐射力和影响力。[5]“政策故事”和“文化故事”也是同理,拓宽平台渠道,推进媒介融合,要加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协同合作,重点发展有国际影响的智库,运用好大数据、云服务等,增强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议程设置的特殊作用,顺应媒体技术变革趋势。

打造一流团队,培育优秀人才。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媒体,突破政策限制,逐渐打破新闻单位的僵化模式;审慎发展半官方的国际传播主体;加强高校新闻导向教育,为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生力军;挑选和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有国际视野、精通国内外文化的新闻人才;积极组织名人、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2017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中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备受瞩目。众所周知,哈萨克斯坦是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重要邻国,迪玛希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音乐使者。

(四)受众:场景意识,策略叙事

在全球竞合的大背景下,策略性叙事的目的就是力图在历史和未来中寻求广泛共识,要达到这个目的,要从阵地意识走向场景意识,关注策略性受众群体。

要想达到精准传播,势必要求中国故事与场景相匹配,分析受众在空间和时间中关联性,以满足受众的空间、时间关联性的需要,用场景思维重新打量受传关系,触发分享链条。[6]

场景时代,个人化、及时化和社交化日益明显,青年一代的受众群成为主流叙事话语框架中的受众主体。场景叙事视听语言和产品形式需要创新。近年来官方媒体外宣的一大亮点,就是运用各种轻松幽默的视听语言解构国家形象,动漫和新闻深度合作。2013年10月,动漫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掀起热潮,中国领导人首次以动漫形式宣传自身。2014年图表新闻《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再次悄然流传,以及《十三五之歌》、G20峰会推出的宣传片《喜欢和你在一起》的广泛传播,都能看出中国社会政治氛围更加开放、宽容和自信,宣传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三、总结和思考

在当前这个地缘政治发生重大转移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叙事框架关乎国际秩序、国家形象和他国立场,是国家话语权建设的攸关部分。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外宣中的可喜进步,也看到了面临的客观挑战和自身局限,另外新媒体赋权和政治议题多元化,分散了策略性叙事信度和效度。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还应该强化反馈效应的作用,做好总结再叙事。谁能引导现代舆论场?在这场博弈中,这种引领永远是相对的,变化的,唯有超越自己才能立足。

[1]Fredric Jameson,Masao Miyoshi,eds.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

[2]李怀亮.“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7(2):13-17.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html.

[4]罗伯特·劳伦斯·库恩.需要向世界多讲讲中国故事[EB/OL].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8/18/nw.D110000renmrb_20160818_4-03.htm.

[5]周健工.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预期[J].新闻记者,2016(11):12-13.

[6]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猜你喜欢

全球化受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