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涂民歌中数字意象的体现

2017-03-28张程刚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时序民歌数字

张程刚,张 韵

在众多的当涂民歌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司空见惯、随处可见,这些数字是当涂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涂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数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字概念,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折射出无比广阔的文化学视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数字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宗教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反映和象征。”[1]

在当涂民歌中有不少是以 “四”“五”“八”“十”“十二”等一些特定数字命名的民歌,如:《四季采茶》《五更梳妆台》《八劝》《十绣荷包》《十大撒》《十二月花名》等。还有一些当涂民歌的歌名中虽然没有出现数字,但它却在歌词文本中频频出现,例如:《手扶栏杆》《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旱船歌》《哪个要你宝和珍》等。上述这些当涂民歌都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数字来叙述事件、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的。当涂民歌中依据“时间顺序”和“数字大小顺序”的民歌,大致可分为“时序体民歌”和“数序体民歌”两大类。[2]

一、时序体民歌

所谓时序体民歌,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演唱的民歌。乔建中先生在其《时序体民歌和月令文化传统》一文中曾这样解释:“时序体者,民歌中以月、以季、以更等计时单位分节歌唱之体式也。其代表性用法3种:依‘月令’分节者称‘十二月体’;依‘季’分节者称‘四季体’;依‘更次’分节者称‘五更体’;另有一种依‘十二时辰’为序的民歌,其数较少,但也不失为一种,姑称‘十二时辰体’……这个‘体’说来简单,3种代表类型各以自己依托的世界单位为准,形成稳定的叙事、抒情模式和严密的结构逻辑,并由此繁衍为明、清以来传播最广的一种民歌歌体。”[3]201时序体民歌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传唱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其歌词内容主要以月、季、更为序,具体为:“月令体以1-12月为序,也以12为限;四季体以春、夏、秋、冬为序,并以4为限;五更体以1-5为序,以5为限。”[3]205当涂民歌的体裁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秧歌、舞歌等,而时序体就主要在其小调和舞歌类的民歌中体现。

(一)“十二月体”

我国“十二月体”民歌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豳风•七月》。由于《七月》已初步确立了“十二月体”民歌的叙述结构,因此它可以说是中国“十二月体”民歌的滥觞。但《七月》并不是严格按照一年月份的顺序来依次进行叙事的,而是错落有致的分散在全诗的八个章节之中,它以时序的更替为主线,详细的描述了人们一年中十二个月不同的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十二月体”民歌也是“时序体”民歌中流传最广的一种。

当涂“十二月体”民歌就是以一年十二个月的月份为基本线索,它从一月开始依次咏唱到十二月,将准备要叙述的事或物穿插在其间并逐一进行细致的描述。如《十二月花名》:

正月里什么花人人所爱?什么人在高山同下山来?

正月里通草花人人所爱。梁山伯祝英台同下山来。

二月里什么花披头缤纷?什么人在五台带发修行?

二月里杨柳花披头缤纷。杨五郎在五台带发修行。

三月里什么花满院飞红?什么人在桃园结拜弟兄?

三月里是桃花满院飞红。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弟兄。

四月里什么花满田娑婆?什么人在磨坊受尽折磨?

四月里荞麦花满田娑婆。李三娘在磨坊受尽折磨。

五月里什么花搭架牵藤?什么人去看花万古留名?

五月里丝瓜花搭架牵藤。刘志远去看花万古留名。

六月里什么花满塘飘动?什么人骑白马跨海征东?

六月里小荷花满塘飘动。薛仁贵骑白马跨海征东。

七月里什么花花须下翻?什么人打败仗吊死梅山?

七月里芦雀花花须下翻。崇祯帝打败仗吊死梅山。

八月里什么花独苗单根?什么人举钢鞭独霸朝门?

八月里鸡冠花独苗单根。尉迟恭举钢鞭独霸朝门。

九月里什么花香飘全院?什么人愁白头混过昭关?

九月里金菊花香飘全院。伍子胥愁白头混过昭关。

十月里什么花霜下没命?什么人送寒衣哭倒长城?

十月里扁豆花霜下没命。孟姜女送寒衣哭倒长城。

冬月里什么花天地飞腾?什么人卧冰求鱼搭救母亲?

冬月里大雪花天地飞腾。小王强卧冰求鱼搭救母亲。

腊月里什么花满堂亮鲜?什么人七男八婿福寿双全?

腊月里腊烛花满堂亮鲜。郭子仪七男八婿福寿双全。

此歌的结构为十二迭,属“时序体”民歌中“月令体”的“对花式”。它是按照正月、二月、三月一直到腊月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并以一年十二个月各开什么花为题,通过男、女间一问一答的对唱方式来进行叙述。这首《十二月花名》分别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桃园三结义、薛仁贵征东、伍子胥过昭关、孟姜女哭长城等十二个不同的故事,其内容涉及爱情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诸多方面。它的时间顺序与叙事顺序极其吻合,且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既描绘了一年中十二个月的自然风光,又讲述了多个历史故事,它既“是多种题材在同一首民歌中的综合呈现。”[4]63也是民歌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这种“依花作歌”“依月而叙”的叙事模式在当涂民歌中曾一度被广泛运用。

当涂民歌文本中采用“十二月体”来进行叙事的民歌还有《十二月表》《十二月调情》《十二月挡尘》等。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当涂百姓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的方方面面,如: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农业生产、男女爱情、天文地理等。其中《十二月表》就是描述当涂农事活动的民歌,它用歌唱的形式来传授节令常识和生产劳动的步骤和过程,提醒人们要注意节气的变换,到了什么月份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农事活动。如:春播种、夏灌溉、秋收割等,同时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延误了农时,否则就会造成“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且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十二月表》同时也反映了当涂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改造的迫切愿望。由此可见,当涂民歌中的“十二月体”民歌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农业生产知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四季体”

“四季体”民歌最早见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3]203此时的“南方民歌以湖北一带的‘西曲’和江南一带的‘吴歌’影响最大。”[5]而在“吴歌”中“子夜四时歌”的艺术成就最高,且开创了“四季体”民歌叙事模式的先河,它主要是以“季”为基本叙述单位来讲述故事、抒发情怀的。

地处“吴头楚尾”的当涂,其民歌原本就称为“吴吟”“吴歈”或“吴歌”,因此与“吴歌”的风格同出一辙、一脉相承。当涂的“四季体”民歌,也是以一年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顺序来分别讲诉不同的事或物。它擅长于叙事、抒情,其曲调清新,唱词典雅。四季体民歌的唱词内容也非常广泛,有赞美当涂四季美丽风光的,有讴歌忠贞不渝爱情的,有传授农业生产常识的,等等。如《四季采茶》:

春季采茶百花开,七仙女子下凡来。

槐荫树下董永配,晴天霹雳起祸灾。

好夫要被拆散,来年三月交儿郎。

夏季采茶是炎天,张生莺莺结姻缘。

红娘往来传书信,只恨崔母失前言。

叹红娘受拷刑, 一对鸳鸯分两边。

秋季采茶秋风凉,织女多情配牛郎。

相隔银河朝朝望,“七七”鹊桥会一场。

恨王母铁心肠,夫妻相隔为哪桩?

冬季采茶雪纷纷,英台山伯去杭城。

三载同窗情似海,私赠玉坠订终身。

恨员外攀高技,逼得坟前化蝶仙。

《四季采茶》是当涂民歌中舞歌体裁的一首代表作,它以采茶灯的表演形式并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事,用每个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来讲述一个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凄美爱情故事,如:春季里的“百花开”讲的是《七仙女》,夏季里的“炎天”讲的是《西厢记》,秋季里的“秋风凉”讲的是《牛郎织女》,而冬季里的“雪纷纷”则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运用“四季体”歌体为叙事模式的当涂民歌文本还有《丰收歌》《江心四季歌》等,其中《丰收歌》就是一首赞美江南水乡当涂一年四季秀美风光以及表达喜获丰收愉悦心情的歌,如:春季里“捞泥播种掐菜苔”、夏季里“栽秧割麦两头忙”、秋季里“五谷丰登乐开怀”、冬季里“打罢新春闹元宵”。

“十二月体”和“四季体”的当涂民歌,运用了时序体的叙事模式,使得当涂民众世代相传的农业生产知识、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等一些信息量大且复杂、多样的知识变得更加简明易记,而且可以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它也是当涂农耕文明的具体呈现和直接表达。因此,它们深受历代当涂劳动人民的喜爱。

(三)“五更体”

“五更体”民歌文本的出现较之“十二月体”和“四季体”要晚一些,它是“中国民歌中小调的一种。与四季歌、十二月歌等同属时序体的汉族传统民歌。以‘五更’为序。每首五段,每段一‘更’。”[6]

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是用敲鼓的方式来进行计时的。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五更”是“旧时计时制度,分一夜为五更,也叫五鼓、五夜。《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7]

当涂民歌中“五更体”的唱词文本,其内容主要涉及男女情事、历史故事等,尤其以反映男女情事的为多。这些唱词基本上遵循“五更”时序体的传统形式,从“一更”到“五更”顺时依次展开。五更的时间段所涉及的是夜晚,大致是现代时间头一天的19点到第二天凌晨的5点左右。过去的农耕时代,当涂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多数人一到天黑便早早地歇息了。宁静的夜晚漫长而寂寥,许多怀春的女子便通过一边绣花一边低声吟唱情歌的方式来寄托情思、打发时光,其唱词内容尽显思念、祈盼、哀怨、叹息之情,所以“五更体”的当涂民歌叙述更多的还是男女私情。如《五更梳妆台》:

一更梳妆台呀,小妹妹想情郎,

金银珠宝也比不上我的小情郎。

金钗,银钗插在梳妆台,

梦见小情郎走进我房里来了。

叫一声小妹妹,妹把酒来筛,

筛哥哥三杯恩爱酒,切不可在外忘记我妹妹的心。

二更梳妆台呀,叫一声小妹妹,

空头的心事桩桩要丢开。

我在上海生意有往来。

赚到了银洋和钞票,就寄到你家来。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家鸡婆盘问你,

切不可说出来。

三更梳妆台呀,我郎眯眯望,

空手推开我房门,所谓哪一桩?

情哥哥毛病实有十分重。

请一个好郎中,开剂名单方。

情哥哥毛病也不是小妹妹害,

小妹妹服侍你此事真应该。

四更梳妆台呀,说出君心爱,

手挽手双膝跪下来。

跪在地上问呀问神灵。

保佑我两个人无病又无灾。

公婆要孝顺,夫妻要恩爱,

保佑我露水夫妻姻缘不拆开。

五更梳妆台呀,天气么好明亮,

小妹妹爬起来两眼泪汪汪。

手拿乳白绢就把眼泪擦。

叫一声情哥哥你几时到我家来?

我在上海至多一礼拜,

少不过两三天就到你家来。

这是一首反映男女情事的当涂民歌,它采用了“五更体”的演唱形式,以五更时间为序,一更一唱,描述了一位女子在漫漫长夜里思念情郎哥而彻夜难眠的故事。该歌词文本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情真意切,其中暗含着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的期盼之情。当涂民歌中采用“五更体”叙事模式的文本还有《叹五更》《五更鼓》等。

时序体民歌的叙事模式功能从表面上来看,是为了便于百姓对农业生产过程和步骤的掌握和记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大自然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并扩大其影响力。其实它的内部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农耕文明以及传统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人对多层次农业社会秩序构建、对宇宙观和自然观、价值观的直接表述。”[4]64因此可以说,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情达意、诉说情怀。

二、数序体民歌

所谓数序体民歌,是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来进行演唱的民歌。

数字的基本顺序是从一到十,一通常被认为是首,而十则是终结。这些看似平常简单的数字实际上与当涂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之打交道,数字早已成为当涂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数字还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具有神圣或神秘的象征蕴意。“数字是用来计数的,本无好坏、褒贬、吉凶之分,但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数字的内涵和表达色彩也日益丰富。数字除了计数功能外,又衍生出诸多文化含义,形成了汉语中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8]而当涂民歌中的一些数字意象则是百姓的集体无意识在当涂民歌中的具体体现,其中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涂民歌中的数字意象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数字本身的数量,具有实指功能;而虚词则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即模糊语义,具有虚指功能。这两类数字意象通过一些修辞格的使用,来共同实现创设意境、突显意象、提高审美情趣等特殊的语用功能。

从“一把种子撒下地”“二送包头共手巾”“三月里来桃花红”“四桥飞架连两厢”“五谷兴旺歌声声”“六爱我的小妹子嘴唇子小”“七送七样花红袄”“八尺罗裙二面分”“九绣荷包九玲龙”“十字写来四角方”一直到“一日千里达三江”“万道小河归大海”等,可以说在当涂民歌中这些数字的频频出现之现象俯拾皆是、举不胜举。其代表性的民歌有《八劝》《十爱》《十大撒》《十绣荷包》《十月怀胎》《牧童十比歌》《哪个要你宝和珍》《小妹子送饭下天冲》《旱船歌》(十字歌)《十三二十三》《手扶栏杆》等等。如《十爱》:

风吹荷叶满塘飘,

前三年想妹子到今朝,

把我郎想坏了,把我郎想坏了。

一爱小妹子乌龙大辫子,

二爱我的小妹子两眼俏,

好像那水葡萄,好像那水葡萄。

三爱小妹子两道乌眉毛,

四爱我的小妹子杨柳腰,

走路好窈窕,走路好窈窕。

五爱小妹子山歌唱得好,

六爱我的小妹子嘴唇子小,

赛过那红樱桃,赛过那红樱桃。

七爱小妹子不矮又不高,

八爱我的小妹子性情好,

讲话多轻巧,讲话多轻巧。

九爱小妹子针线好,

十爱我的小妹子多勤劳,

能做又能挑,能做又能挑。

我爱小妹子桩桩好,

前三年想妹子到今朝,

问妹妹可知晓?问妹妹可知晓?

此歌是一位年轻的后生通过运用一到十的数字以及形象化的比喻,来赞美自己心爱的姑娘容貌美和心灵美以及对其的深深思念。如:“乌龙大辫子”“两眼俏好像那水葡萄”“两道乌眉毛”“杨柳腰”“山歌唱得好”“嘴唇子小赛过红樱桃”“性情好”“多勤劳”等。再如《旱船歌》(十字歌):

一字写来把笔拖,唐王马陷淤沙河。

白袍小将来救主,连人带马一枪挪。

二字写来一条街,自古仁义胜钱财。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人来结拜。

三字写来三横长,磨坊累坏李三娘。

日里担水千百担,夜晚推磨到天亮。

四字写来不留门,唐朝有个小罗成。

三岁口吹屋檐瓦,七岁拳打百步灯。

五字写来把腰弯,伍员逃难到关前。

一夜愁苦白了头,容颜大改过昭关。

六字写来六层层,延昭打马出朝门。

他的儿子杨宗保,一十三岁就带兵。

七字写来一脚翘,三国马岱和马超。

二人不是亲兄弟,手捺腰中戳一刀。

八字写来两分开,山伯道别祝英台。

二人同学三年整,不识英台女裙钗。

九字写来一张弓,仁贵跨海去征东。

恼恨奸贼张士贵,十大功劳皆是空。

十字写来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

武校场上来比赛,争夺锦标状元郎。

这首《旱船歌》(十字歌)是当涂民众在集庆庙会时表演“跑旱船”所唱的民歌。它是根据汉字一到十的不同数字的字型来分别加以叙述:桃园三结义、伍子胥过昭关、梁山伯祝英台、薛仁贵征东、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十个不同题材的历史故事。其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其中寄托了当涂民众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结语

总之,数字意象是当涂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能够起到自然语言所无法替代的语义功能。通过对其梳理与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当涂民歌背后所隐喻的文化内涵及价值,以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1] 杨俊光.唱歌就问歌根事——吴歌的原型阐释[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4.

[2] 李晓婷,李小舒.巢湖民歌中的数字解读——“时序体”与“数字体”巢湖民歌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2.

[3] 乔建中.土地与歌 [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4] 陈汝锦.民歌中的时间叙事[J].中国音乐学,2009(2).

[5] 周耘.中国传统民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6.

[6] 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640.

[7]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69-70.

[8] 孙新爱.汉语中的数字文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4):148.

猜你喜欢

时序民歌数字
清明
基于不同建设时序的地铁互联互通方案分析
答数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基于FPGA 的时序信号光纤传输系统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数字看G20
基于模体演化的时序链路预测方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