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体会

2017-03-28魏信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5期
关键词:左心体征呼吸衰竭

魏信勇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乐 457400)

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体会

魏信勇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乐 457400)

目的探讨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n=60)、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将2组患者接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得到更加理想地改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心衰竭;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临床治疗中一种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由慢性肺系疾病进展而成,特点主要表现为病死率高、病程长、根治难度大、易反复等[1]。COPD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的不完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病情发作具有反复性,病程长,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性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应用无创呼吸机对60例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表1 2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入选12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法作为根据将研究对象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性别: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84岁,平均(65.4±4.1)岁;病程:最短为7年,最大为16年,平均(12.8±2.8)年。对照组性别: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85岁,平均(64.8± 3.9)岁;病程:最短为6年,最大为17年,平均(13.2±2.5)年。120例研究对象均无肺癌、合并肺感染等疾病;所选患者经中医辨证均属肺脾两虚。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2组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具体治疗表现如下:患者入院后给予及时补液和营养支持,及时对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采取针对性进行痉挛解除、震颤治疗,促进支气管得到有效舒张,给予镇咳祛痰治疗。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常规吸氧,适当给予呼吸兴奋剂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体治疗表现如下:使用仪器主要为美国生产的辅助呼吸机PIPAP。以患者实际情况作为根据选择面罩,将面罩与呼吸机辅助通气相互连接。相应S/T(压力支持通气/控制通气)模式,治疗中将呼吸频率维持在12~18次/分钟的范围内,氧流维持在5 L/min。初始吸气、呼气压力分别控制在6~8 cm H2O、2~5 cm H2O范围内,在治疗过程中分别将其逐渐升高,呼吸通气得到明显改善后将潮气量维持在7~10 mL/kg范围内。每日通气时间由患者实际呼吸衰竭程度决定,通常为8~10 h/d,通气时间逐日缩短。对患者进行5 d治疗后对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血气进行监测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接受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相关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好转;无效:接受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应用SPSS18.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处理。将P<0.05表示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与治疗相比,接受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2.2 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接受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pH值分别为(6.21±1.51)、(6.25±1.48),治疗后分别为(6.68 ±1.05)、(6.71±1.01),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PaO2分别为(58.4±14.5)次/分钟、(57.6±13.5)次/分钟,治疗后分别为(61.5±14.7)次/分钟、(93.5± 18.8)次/分钟。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PaCO2分别为(61.1±15.0)mm Hg、(61.5±15.6)mm Hg,治疗后分别为(59.1±13.8)mm Hg、(38.9±10.2)mm Hg,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LVEF分别为(31.5±6.7)%、(31.5±4.8)%,治疗后分别为(33.5±5.8)%、(59.8±1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在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患者缺氧状态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同时避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提高的关键[3-4]。无创机械通气在应用过程中的原理主要表现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自主通气功能进行保留,注重对呼吸肌疲劳进行纠正使其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促进患者病情得到改善[5]。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时,可促进机体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应用该种方法对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漏气补偿功能,可靠促进人机配合度得到显著增强,防止人机对抗发生,促进患者耐受性得到有效增强的同时对呼吸衰竭症状进行纠正,促进患者压力恢复至平稳状态[6]。通过面罩实施辅助性通气不仅能够保留患者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同时可有效防止相关感染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饮食、通话、吞咽、排痰等均不会受到影响,患者及其家属更容易接受,增强患者治疗配合度[7]。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与治疗前相比,该组患者的生活体征、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COPD合并左心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无创呼吸机可促进患者病情得到更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丽丽.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215-216.

[2] 张玮,宋俊玲.BiPAP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3,5(26):104-105.

[3] 姜汇涓.慢性阻塞性肺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农村卫生,2015,11(2):367-368.

[4] 刘丹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18(9):99-100.

[5] 温林俏,赵国厚,金秋伟.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6-47.

[6] 黄晓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1):431-432.

[7] 崔苏敏,陶立翠.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14):118-119.

R563.8;R541.6

B

1671-8194(2017)05-0020-02

猜你喜欢

左心体征呼吸衰竭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对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