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莱芜地区经济生态林建设

2017-03-28王如意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济林资源利用生态建设

王如意

[摘要]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林区经济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为解决林区生态建设保障不足的难题,莱芜市在资源高效利用上做出了重要工作,并建立了以“三麻一辣”为核心的生态林建设体系。

[关键词] 经济林;生态建设;资源利用;三辣一麻

莱芜地区在地理上从属于鲁中山区,气候条件良好,为暖温带季风气候,适宜诸多林业植物生长与种植。莱芜市现有林木覆盖率达35.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 [1]。经济林建设是林区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同时在培育新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也大有裨益。莱芜市在总结多年林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三辣一麻”为特色的体系,成为山东经济林业建设重要一环。

1 、莱芜林区生态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气候变化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从全国情况综合来看,气候变化在近些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工程的进度[2]。分析莱芜近几十年来的资料可知,莱芜年≥0℃积温在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特别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统计,≥0℃总积温明显偏多。另一方面,降水量是树木生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来,莱芜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加上近些年来,莱芜总日照时间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3],这些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给新时代下莱芜林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

1.2 经济林建设的产业化格局

在新的发展模式中,莱芜经济林建设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化格局 ,全市年产各类苗木1.6亿株。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思路指导下,规模建設了以蜜桃、樱桃、花椒、核桃、板栗、柿子为主的经济林生产基地,名优生产产品包括了 “大红袍花椒”、“香山板栗”等,对外也获得了 “中国花椒之乡”的赞誉。于此同时,按照“山顶松柏戴帽, 山间果树拦腰”的决策布局,大力发展干杂果等优良经济林树种的生产,建成了一批名、优、 新、稀经济林产品基地[4]。

1.3 生态建设保障不足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在林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以山区绿化整体速度缓慢为主的诸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尚有 6700多hm2 荒山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人工绿化,这部分荒山多处在偏远山区的高山、瘦山,由于土层薄,交通闭塞难以进行有效的产业开发;加之经济条件差, 又加大了造林难度[5]。

生态建设的保障不足同样体现在政策落实的不到位,目前对于林区开发主要采用承包责任制,部分荒山地区产业规模分散, 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对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承包不彻底的情况也时时存在,投入的资金同生态建设的目标相距甚远。

因此,莱芜经济林建设亟需探索新模式,加快经济发展。

2 、莱芜经济生态林建设发展趋势

多年以来,莱芜市在林业建设中不断深化产权改革,依靠科技投入与政策支持,极大得促进了林业发展,在重点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2.1 山区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莱芜地区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气候因素和传统栽培习惯等因素,决定了莱芜山区果用经济林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平原农区,常常可以发掘混合种植模式,如果粮合作、经济林林网等。在丘陵和低山区,可以重点发展堰边林和生态经济林。同时,莱芜市实施并完成了青石山、沙石山合并开发示范工程,初步实现了经济林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达到了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进而标准化生产的目的。莱芜市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技术、保水剂应用技术、经济林带状密植技术以及在裸岩等恶劣环境下的藤本植物造林技术等,初步构建经济林产业化生产格局[6]。

2.2 “三辣一麻”为特色的产业优化

莱芜市“三辣一麻”特色产品主要指生姜、大蒜、鸡腿葱和花椒,种植历史悠久,盛名久负。其中,生姜、花椒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而白皮蒜、鸡腿葱至少也种植了1000多年。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莱芜“三辣一麻”的特色产品也行销海外各地[7]。过往的研究调查发现,在“三辣一麻”产品开发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科技落后导致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壁垒及绿色壁垒限制,需要进一步改善检疫防疫流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重数量轻质量”经营方式导致的品牌意识淡薄。

针对以上发展瓶颈,莱芜市政府近年来积极引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进行了完善: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通过无公害绿色认证以实现向高端市场外延的目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善包装与深加工等。通过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以“三麻一辣”为核心的经济林产品链条的不断壮大。

2.3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引导

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契机,莱芜市林业部门也开展了“做好增绿文章、扮靓绿水青山”的全域旅游建设行动,全面推进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管理与森林文化四大体系建设。莱芜市继续开展大造林运动,突出村镇绿化,提升造林质量,并对重点绿化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于此同时,莱芜市进一步加强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有害物种的防控,保护好真正的绿水青山。

2016年,莱芜市研究制定了《莱芜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迈出了林业改革的关键一步。通过林权林地流转,可以进一步保障莱芜地区生态建设网络。在总体布局方面,加强建设北部和南部山地的水源涵养区、以及东部丘陵地带的水土保持区等功能分区,从而有效地支撑森林城市的空间整体布局,完善生态建设。

3、 总结与展望

莱芜市在经济生态林建设的道路上总结出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当前的经济林产业体系也对林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大的帮助。“三麻一辣”产业在近些年突飞猛进的海内外销量,令其他林业产品的开发借鉴颇多。在林业资源开发上,通用较好的手段仍然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以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先导,深入加工物种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因地制宜,不断从野生植物中寻找有用的种类;重视林业商品基地建设,以规模化的生产实现效益的不断增强。莱芜经济生态林的开发,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这同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毫无疑问也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焦玉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莱芜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N].中国绿色时报,2016-11-15(A01).

[2]风劲,张海东,王春乙,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性对策[A].中国农学会农业自然灾害减灾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学术研讨会[C],2006.

[3]王琪珍. 莱芜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影响[A]. 中国气象学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10:7.

[4]孙增富,周霞,魏光平,李新华,李贤伟,许庆忠. 莱芜市山区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 山东林业科技,2005,(01):85-86.

[5]莱芜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08.

[6]张俊祯. 莱芜市山区生态建设及高效利用技术对策研究[A]. .2007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08:9.

[7]狄俊锋. 我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以莱芜三辣出口为例[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6):60-61.

猜你喜欢

经济林资源利用生态建设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生态理念的经济林建设研究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