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栗树与红色土地

2017-03-28谭仲池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家板栗树毛泽东

谭仲池

这棵板栗树,一直在我心里葱笼着。

一日,我到文家市镇的铁炉冲,来看望这棵常在梦中念想的板栗树。

我是来这片红色土地寻找当年的红军梦,重温乡愁的赤烈和浓郁。阳光灿烂而温柔,把高升岭染得碧翠欲滴。淹没在绿色波浪下的战壕,虽看不到它的踪影,但满山密密麻麻的树林,仿佛年轻的红军战士举起的手臂、梭镖和旗帜。脚下流淌的沙溪河,清清澄澄,能看见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就连沙滩上的沙粒也晶莹如珍珠。纵横交错的村路,都铺上了柏油。山前、坡边、河畔绿树掩映的,极富客家风格的红砖小楼,点缀着山野的秀丽风景。

这就是板栗树守望了100年的红色土地的现实壮美画卷。

记忆流云在我眼前舒卷,39年前,确切地说是1977年的秋天,我来文家市采访,为创作《秋收起义》组歌搜集素材。当时,听说文家市镇附近的铁炉冲,有一棵毛主席栽种的板栗树。我在老乡的指点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去寻找这棵树。那天下着细细的秋雨。雨丝晶莹如帘,挂满了山坡的树木。透过雨帘,看见泛红的枫叶,似火焰般鲜红地簇拥在一片绿色的丛林里。

登上铁炉冲半山腰,板栗树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板栗树,像一个伟岸的巨人,扬起强健的手臂,托着苍茫的云天。我走上去用手轻轻地抚摸树木,感触有一股暖流涌入胸腔。这时,从离板栗树不到20米距离的土墙老屋里走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见我们这样专注,便指着板栗树给我们讲起了毛主席当年种树的故事。

1917年10月,毛泽东当选为长沙第一师范学友会负责人时,就提出开放教育的主张,号召学生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社会调查。他说:社会是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这年冬天,他和一师的同学张晖周、李雄规步行300多里来到文家市做社会调查,就住在同学陈绍休的家里。来文家市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里仁学校给学校师生讲课。

里仁学校前身叫文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是一座墙垣高大,四进两厢的砖木结构古楼,院内有天井、回廊,巍如殿宇。它是浏阳古代八所书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所。第一位校长刘世逌,曾启用张国焘、罗章龙等进步知识分子任教。讲课之前,毛泽东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娘老子姓文,到了文家市就等于到了外婆家,文家市的乡亲就是我的亲戚了。”一句话惹得满堂欢笑。接着毛泽东就一些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讲演,他特别讲到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民众推翻了沙皇统治取得的胜利,号召大家也像他们一样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为推翻封建主义和军阀努力奋斗。其实这堂课就是毛泽东心中的中国梦。这堂课也就在文家市的民众中播下了红色之梦的种子。正是受毛泽东的影响和启发,后来陈绍休一家几乎都投身了中国革命,先后有8人为革命捐躯。有一天,毛泽东在小江口大洲上,遇到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六旬老农。当问到他家的生活状况时,这位老农叹一口气回道:毛先生,我们命苦呀!我俚种的是别人的田,缴得租谷后所剩无几。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话“禾镰上壁就没有饭呷”。毛泽东当即对老农说:大叔,这不是你命苦,是这个社会不合理。办法总是有的,只要我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推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老农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通过对农村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毛泽东更加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十多天的社会调查中,毛泽东坚持早上爬山锻炼身体,每天还帮助陈家挑水、种菜。离开铁炉冲的前一天,毛泽东亲手在山坡前栽种了这棵板栗树。有同学说:你家离这里远,种这个干什么?毛泽东回答道:“这叫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

今天,我心中的板栗树,已经变得更加粗壮挺拔,长成了参天大树。四周也长出了上百棵大小不一的板栗树,手牵手地筑起了一座板栗树城。还有香樟、青松、楠竹、银杉、红檵木簇拥着它。望着这棵耸立在我眼前的板栗树,我浮想联翩。我在想,在这漫长的风雨岁月里,它一定经历了无数严寒酷暑煎熬,甚至冰刀霜剑,火烧雷劈。巨大树干上的树皮,已开始斑裂、脱落,能看到逝去的时光在树上雕刻的沧桑痕迹。然而,遮天蔽日的树盖和舒展如虹的虬枝,泛着浓浓绿色的叶片,却依然蓬勃着盎然生机。我惊叹这棵板栗树的强大生命力和不老的昂扬雄姿。

睹树思人。此刻秋收起义的号角就在我耳边响起,第一面鲜红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就在眼前迎风招展。里仁学校的教室里明亮的马灯,照耀着双双发亮的眼睛。会师坪操场上林立的梭镖和风火墙上的翘角,在阳光里放射着夺目的光芒。谁能想到栽种这棵板栗树的毛泽东,10年后的1927年9月9日,亲自领导了湘赣边的秋收起义,在危急关头,果断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到文家市会师。

原来历史和时光竟会如此的巧妙契合。

板栗树的根,从此更深地扎进了这片丰沃的红色土地。

这片红色的土地,像一个罗盘转动着红色的指针,直指巍峨的罗霄山脉。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这里出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此刻,我仿佛看见毛泽东挥毫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雄伟诗篇的豪迈身影: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从文家市沈家大屋墙上,字迹依稀可辨的暴动标语:“暴动,农民夺收政权!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暴动,实行土地革命!暴动,工农兵大联合起来!”就直接地让我们感受到,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在湘赣边地区举行秋收起义,正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强烈革命愿望。也让我们看到,文家市在大革命时期的雄厚群众基础和地下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力量。那年的9月19日,当秋收起义部队开进文家市镇,鄉亲喜笑颜开,奔走相告,高声大喊:“共产党的军队来了!毛委员来了!”大家走上街头,燃放鞭炮,端着茶水、把糍粑、炒米糕、板栗送到战士们手上。老人和妇女还把早已准备的大米、猪肉、鸡蛋、蔬菜、柴火、草鞋、布鞋送到部队驻地。商店敞开门营业,赤卫队员自觉帮助部队站岗放哨。当天文家市镇上就有20个青年加入到队伍中来。秋收起义战士吴兆观写在涂家祠堂墙上的诗,就表达了这片红色土地上英雄女儿的心愿:牺牲换人群幸福,革命是吾侪生涯。且将点滴血和泪,浇遍天下自由花。崇高的革命信仰,深厚的革命情谊,坚定的革命意志,红色的革命火焰,都在化作“浇遍天下自由花”的自觉行动和战斗豪情。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每一条溪流,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寸泥土,都和这里的人民一样,义无反顾地奉献着自己的忠诚、英勇,情和爱,血与命,壮烈与牺牲。这是红土地最壮美雄浑的旋律,最灿烂凝重的诗花。

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1973年来文家市访问,她在所著《毛泽东的故乡》一书中写道: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问世。在文家市这所学校里,人们能感觉到深邃的毛泽东神话。正是湖南浏阳这所古老宗祠里,毛泽东1927年召集了一千多个英勇的青少年,把他们武装起来,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红缨枪和红缨思想。这个会议投票通过继续蔑视一切上帝,所有的地主,所有的反革命势力,向客家聚居的绿林井冈山根据地进军。

我向外望去,掠过山顶,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根据地”凝视。1927年后,部队在那里打了许多次小仗,才得以保存下来。

这段简练而朴实的记叙,揭示了这片红色土地曾经书写的悲壮和光荣。

也就是在里仁学校后栋,称之为“成德堂”的宽阔教室里,借着数盏马灯凝聚的光芒,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有着“中流击水”江海壮志,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远大目标的毛泽东,坚定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做出最果断的抉择。

1927年9月19日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里仁学校的走廊上,操坪的台阶上,站满了起义战士。他们沐浴着洁白的月光,闪耀着一双双充满期望的眼睛。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决定工农革命命运前途的夜晚。此刻的会议里,争论异常激烈,甚至剑拔弩张。师长余洒度坚持要继续攻打长沙。已经几个夜晚反复思考的毛泽东,终于在总指挥卢德铭的有力支持下,通过投票,确立了向罗霄山脉转移的战略决策。他指着从里仁学校借来的地图标出的罗霄山脉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别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

这就是红缨枪赋予毛泽东的天才视野,是红缨思想指引着枪杆子出政权的光明前途。就在这一瞬间,从板栗树、红缨枪,到第一面军旗,召唤着这支军队,走向万水千山的漫长征途。这片红色土地,又开始了雕刻和承载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和风云变幻。

次日清晨,沐着灿烂的朝晖,毛泽东站在学校操坪台阶上,面对1500多年轻的起义战士,大声地说:“我们应该高高地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今天的蒋介石就像一个大水缸;我们就像一颗小石头,敌大我小,但是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总有一天,我们这颗小石头一定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今天我们离开这里,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后来成长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时只有12岁的文家市少年胡耀邦,正趴在墙头聆听演讲哩!

“九月里来黄花香,九月里枫林红山岗,毛委员来到文家市,唤起工农举刀枪。”红色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唱着自己编的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继续坚持着与反动派展开斗争。他们不怕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进剿反扑,他们坚信毛委员指挥的人民军队还会回来。

1930年,赣南、闽西地区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六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红一军团,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委,朱德任总指挥。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制定出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这年的7月27日,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虽然攻下了长沙,但因难以抵挡反动派的围歼很快退出。此时,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红三军团,亲自坐镇浏阳县城指挥,特派所属第15师戴斗垣旅共5000余人进驻湘赣边境重镇文家市,以阻止红三军团经此地西去与红一军团会合。毛泽东、朱德获知情报后,当晚即召开各军负责人会议,作出了攻打文家市的英明决策。

8月19日,红一军团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合围文家市的兵力部署,20日凌晨,敌人还在睡梦中,红军从天而降,突然将戴匪团团围住。红三军团第一、二纵队率先发起攻击,迅速占领了敌棺材岭阵地。戴斗垣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命部下死守仅剩的高升岭制高点。敌人凭着坚固的工事,架起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等,用各种火力顽抗,我军数次冲锋均被击退下来。这时,毛泽东、朱德率军团急行军至文家市,将前线指挥所,搬到了高升岭山腰的陈太仙人庙,亲自指挥战斗。红三军团第一纵队司令员柯武东带领80名突击队员,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发起最勇猛的强攻。刚攻下敌人第二道战壕,柯武东不幸腹部中弹,小肠外溢。但他置生命于度外,一手挥动驳壳枪,一手塞进外流的小肠,死死捂住伤口,强令突击队“不要管我,继续冲上去!”这时,四面八方的红军和当地的赤卫队员铺天盖地而来,枪声、杀声惊天动地,敌军顷刻瓦解。

文家市突袭战不到四个小时,便全歼了敌3个团另一个营,击溃一个团,毙敌旅长戴斗垣和一个团长,俘敌一千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机枪37挺。

文家市大捷是红一军团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红军初创时期一个成功的突袭战例。文家市大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歼我红三军团的阴谋,恢复和发展了湘鄂赣的红色根据地,为红一、三军团会合并组建红一方面军创造了条件。

我在板栗树前伫立,不舍离去。我在细细端详,树杈间又绽放了新枝绿叶。我知道,不论是腥风血雨,白色恐怖,艰难困苦的日子,还是驱散迷霧,阳光明媚,鲜花开放的季节,这片红土地上的乡亲,总会来这里呵护、守望这棵板栗树。从它身上,凝望信仰的璀璨,力量的苍郁,意志的坚挺,梦想的金黄和氤氲不息的生命蓬勃。

我俯下身子,捧起一把板栗树扎根的红色泥土,感到有一股温热沁入手心。我的心在激烈地跳荡,它要飞出胸腔,穿越岁月的时空,重新越过万水千山,去寻找红军留下的脚印,感触党领导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国梦,从文家市会师坪出发,战胜无数枪林弹雨,炮火硝烟,刀光剑影,风暴雷电的血火征程;去瞭望当今中国描绘全面小康蓝图,复兴中华的无限风光;去品味毛主席诗词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最高精神境界。

板栗树不会老去。它永远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所学校,年年岁岁,把光芒、雨露、清凉和香甜送给人间。

猜你喜欢

文家板栗树毛泽东
我们捡起板栗时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我们捡起板栗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板栗树下打坑集水技术
1949,毛泽东点将
鸡足山的板栗树
参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感怀
那把纸伞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