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潜英雄”崔维成:万米海底的逐梦者

2017-03-28杨芳

留学生 2017年2期
关键词:潜水器蛟龙深渊

杨芳

崔维成,“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现场海试副总指挥,三位试航员之一。 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研制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荣列《自然》杂志十大“中国科学之星”

1963年,崔维成出生在海门市三阳镇一个普通农家。在那个不鼓励学习的年代,没有人对他提出过任何人生目标或理想追求。在父母来看,崔维成以后的人生目标很清楚,初中毕业后回家种地。但出于对学习的热爱,崔维成每晚都会复习一遍白天的功课,经常是父母睡了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在学习。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崔维成的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每每回忆起往昔,崔维成直言:“如果说小时候与别的孩子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爱学习、自尊心强和有毅力,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性格。”

初二下半学期,国家恢复考大学制度,重点高中也是凭考试成绩录取。这一消息让崔维成看到了改变命运的那道曙光。自此,一个人生三步走的目标在他的心中悄然形成:第一步,考上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海门中学;第二步,考上大学;第三步,成为一个科学家。而后几十年的职业生命历程恰是他少年时代目标的验证,为了这个目标,崔维成倾注了全部的精力。

学在清华

1982年,崔维成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录取。据他回忆,当时自己估算的分数是450分左右,所以填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工学院,当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颇感意外。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成就他和清华的缘分。

在大学期间,崔维成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天都过得无比充实。虽说刚入学时有点不大适应,但半个学期过后,一切情况就开始好转起来,崔维成还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他的学习方法中,自主性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崔维成一般是一个星期一小结,一个月一大总结,基础打得很扎实。因此,考试前他就不需要再花复习时间,也从来不为考试担心。在别人准备考试的那两个停课周,崔维成一般都是在看其他的书,学一点其他知识,等到考前稍稍翻看一下自己的笔记就行了。这样积累下来,大学里崔维成利用那两个星期以及假期不回家的时间学到了很多其他知识。

此外,崔维成还掌握了由学习转向做研究的方法。每次复习时,他总喜欢由特例向一般推广,对于所有的定理都作了推导证明,对于所有的假设都要思考为什么、是否最合理之类。比如在学弹性力学时,书上有深梁受均布载荷的例子,他就会想如果换成抛物线载荷,不知道是否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导出解析,结果试了一下是可行的。在一次偶然翻看《力学与实践》杂志时,发现别人导出的线性分布载荷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出来,崔维成便把自己之前推导出的结果也寄给了该杂志的主编,后来那本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崔维成说:“我经常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老师或课本上出这个题目是要考我们什么?它现在的情况可能是简单支撑的边界条件,如果换成一般性的弹性支撑,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现在这个问题施加的是某种载荷形式,如果换成与工程实际更符合的载荷形式,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搞研究。这样就培养出了我在看书或看别人的论文时很容易发现问题这一能力。而自己以后的研究历程表明,这一能力对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诚然,他在清华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科研能力在今后英国留学期间亦得到了充分证明。

负笈英国

1987年秋,崔维成叩开了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神圣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海外留学生活。在对学校的历史、专长进行全面了解后,崔维成选择了当时国内刚刚兴起的用模糊数学来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的课题。这一选择却受到导师的质疑,就连崔维成送交的报告也被弃之不顾。导师的冷漠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选择,他决定独立开展研究。图书馆成了他的一方净土。眨眼过了半载,崔维成视野开阔了,思路更加清晰了。他断然重新选择了布里斯托大学继续他的模糊可靠性研究。

与新导师合作不到一个月,崔维成的第一篇论文就寄出去了,随后第二篇、第三篇……其中的第三篇就是崔维成曾经送给帝国理工导师但却没有任何回音的那一篇。新导师总喜欢说崔维成工作的节奏太快了,他都跟不上。跟新导师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后,新导师主动跟他说:“作为一名博士生,你的工作已经可以准备毕业了。”于是崔维成开始一边写论文,一边准备攻读博士后。很快,他就顺利地在布里斯托大学航空系找到了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崔维成只花了两年零一个季度的时间就由本科学历拿到了博士学位,而此时在国内的同学才刚刚完成硕士阶段。尽管博士后的研究方向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毫不相干,但由于他基本上掌握了一般的研究方法,因此,入门和进入角色都很快。博士后期间,也是自己研究成果丰硕的一个阶段,三年时间里崔维成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为了与崔维成讨论论文,他的导师也经常周末来加班,这在英国人中并不多见。

1993年初,崔维成接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的邀请,紧接着他又作为首批长江学者调到上海交通大学。

载人深潜英雄

2002年,崔维成再次被调回702所担任所长职务,负责国家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他与“蛟龙”号的情缘从此拉开序幕。接下来的5年内,崔维成参与了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详细设计的过程。从2009年开始,全程跟踪“蛟龙”号长达4年的海试。

2009年1000米海试第一潜时,他只“潜”到了2.4米,這是潜水器吃水深度。2010年,“蛟龙”号成功完成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2011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海试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试验区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2012年6月,“蛟龙”号再次出征,进行7000米级载人深潜海试。在第五次下潜后,“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使中国成为了少数几个有能力探索深海的国家之一,让中国得以探索99.8%的洋底。崔维成亦因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并入围《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十位“中国科学之星”名单。

然而,就在“蛟龙”号凯旋的第二天,在鲜花与掌声纷至沓来前,崔维成却向中船重工702所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这个自己付诸十年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对于前沿科技,一旦有想法,就应该快马加鞭去追。”他不愿躺在“蛟龙”号上摘“桃子”。崔维成说他要去追求一个新的梦想——建造中国第一台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把中国的科学家送达世界上最深的海域。

万米深潜梦

在不少人眼里,崔维成的梦想太大太遥远。没有国家的立项支持,离开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凭借他的一己之力,这个梦想似乎遥不可及。只是,无论前路如何艰辛,都阻挡不了崔维成那颗热切奔向最深海底的赤诚之心。

2013年3月,崔维成在上海海洋大学组建了“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启动11000米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研制,并探索利用民间资本支持国家前沿科技的新途径。崔维成说:“到达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深达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挑战者深渊,这就是我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正领导建造一艘更抗水压的三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在2020年建成后,“彩虹鱼”号将供全世界科学家使用。“海洋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单个的国家。”崔维成如是说道。

2016年3月24日,由崔维成为总设计师的我国首艘万米载人深渊器专用科考母船“张謇”号在台州温岭顺利下海试水;2016年7月,“张謇”号开启了丝绸之路的首航之旅;2016年12月,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进行11000米马里亚纳海沟测试;2017年,它将跨越从南极至北极的“极地深渊科考探索之旅”;2018年12月,载人潜水器完成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2019—2020年,载人潜水器开始海试,并挑战马里亚纳海沟11000万米的极限深度,完成“地球深渊海沟之最”的终极挑战,实现我国载人深潜器在11000万米深渊科考作业的梦想。

“现在我作的努力只是个人的努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作用很小。如果想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就需要更多的个人加入其中,现在我能做的就是示范作用。我觉得,如果在这一生中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些贡献,这才对得起国家和家庭对我的培养。”崔维成动容地说。

“再努力一把,我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将创新视作学者生命的崔维成,注定会为此不惜一切,全力以赴。

猜你喜欢

潜水器蛟龙深渊
深渊
机械革命蛟龙7
“蛟龙”探海
悬崖勒马
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