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3-28曹鹏羿国香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湖北省玉米生产

曹鹏 羿国香

摘要:结合湖北省玉米(Zea mays L.)生产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更好地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Zea mays L.);生产;对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617-04

玉米(Zea mays L.)是当前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且总产量最高的第一大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4]。玉米是湖北省第三大粮食作物,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过去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区和鄂北岗地,以春玉米为主,夏玉米为辅。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比较效益提高,部分棉花、水稻和其他低效旱杂粮等作物改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初步形成了鄂西山地春玉米区、鄂北岗地夏玉米区和平原丘陵玉米区三大区域。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湖北省需求增长最快、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因此,从整体上把握湖北省玉米生产状况尤显必要。本研究拟从玉米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水平以及增产贡献等方面入手,分析湖北省玉米发展历程,提出发展对策。

1 湖北省玉米生产现状与特征

1.1 玉米总产增长趋势明显

建国以来,湖北省玉米总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从图1可以看出,1949-2015年,玉米总产量由36.10万t提高到332.89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5.83%提高到12.31%。1978年玉米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t,1999年玉米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万t,其后一直维持在高位,尤其是2007年以后,虽有波动,但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1.2 玉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

从图2可以看出,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在频繁波动中上升,历史上出现3个低谷,分别是1959、1973和2003年。1949-195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稳步上升,至1954年面积陡然下降,期间虽有短暂恢复性增长,到1959年种植面积降至35.20万hm2,为历史次低水平;1960-1973年,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于1961年达到峰值,约58.21万hm2,而后逐年下降,至1973年面积下降到35.83万hm2,为历史第三低水平;1974-2003年,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窄幅波动,直至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种植面积仅为34.11万hm2;2004年以后,湖北省进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阶段,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面积由2004年的35.75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68.79万hm2,增幅达92.42%。

1.3 玉米单产水平稳中趋升

从图3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玉米生产水平稳步提升。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整理推广被常年战乱破坏的传统农业技术,玉米单产处于徘徊与缓慢增长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围绕“八字宪法”和全国农业学大寨[6],杂种优势技术、精细栽培管理等传统技术有了明显发展,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玉米发展成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饲料需求拉动了玉米生产[7],模式化栽培技术促进了玉米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84年单产突破3 000 kg/hm2,1996年单产突破4 000 kg/hm2;2000年以来,受国家产业政策及玉米工业消费量迅速增长和畜牧业恢复性增长的拉动,调动了多项科技创新,玉米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单产达到5 120 kg/hm2,为湖北省历史单产最高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美国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分析建国以来湖北省玉米生产情况发现,玉米总产(y,万t)与单产水平(x1,kg/hm2)和种植面积(x2,×103 hm2)的拟合关系为:y=-142.739+0.046 x1+0.312 x2,其中,玉米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为12.8%,种植面积的贡献率占87.2%。湖北省玉米总产的增加主要是靠扩大面积实现的,若可以提高单产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玉米产能。

1.4 玉米增产贡献日趋重要

从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和玉米生产情况(表1)可以看出,2015年较2004年粮食总产增加603.16万t,玉米总产增加153.76万t,玉米增产对全省粮食總产增加年际平均贡献率达25.49%。2004年全省玉米增产对粮食总产增加贡献率仅为6.49%,通过近10年的发展,2015年全省玉米增产对粮食总产增加贡献率达32.94%,玉米增产在湖北省粮食增产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2 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复杂,隐性灾害频发

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0%。山区海拔落差大,土壤和气候差异明显,农业隐性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8],连阴雨或干旱少雨和病害对春玉米生产威胁很大;丘陵和岗地阶段性高温与干旱是夏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平原湖区气温较高、降雨充沛,易造成热害和涝渍灾害,病虫害发生频繁。

2.2 品种类型多样,缺乏优良品种

目前,湖北省玉米生产以春玉米为主,夏玉米为辅,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蓬勃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品种“多、乱、杂、劣”现象突出,布局不合理。玉米主产县市场销售品种一般在100~300个,良种良法配套率低。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相对较少,生产上应用的夏玉米品种多为外省品种,缺乏抗高温、耐密植的自育品种。特用玉米品种尤为紧缺,如青贮玉米等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质专用品种选育有待加强。

2.3 种植模式多元,技术到位率低

受资源禀赋和种植习惯影响,湖北省玉米种植制度复杂,间作套种面积大,多熟制并行,移栽、直播和覆膜多种技术模式分散,指导难度大。与此同时,受农村劳动力减少和素质下降影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到位率低。由于玉米规模发展过快,相应的技术推广滞后,特别是玉米新发展地区,从农技人员到农民对玉米生产技术尚不熟悉,普遍表现出播种质量差、种植密度低、施肥盲目、早收现象严重等问题。

2.4 基础设施落后,抗灾效果较差

湖北省玉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北部岗地,山地耕层浅、土质差、土体对自然降水的接纳贮蓄能力有限,季节性干旱明显,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低;岗地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差,水利设施落后,基本属于雨养农业,玉米生产经常面临因干旱造成减产绝收的风险。

2.5 配套机械偏少,机械化水平低

受多熟种植制度、田块规模、适配农机缺乏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北省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偏低,机播面积不足种植总面积的2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0%左右,远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机械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机械控防和收获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2.6 深加工发展慢,产业化水平低

湖北省玉米种植业及饲料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玉米深加工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弱,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尚未建立成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流通领域正常机制有待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为主,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玉米生产发展。

3 对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建议

3.1 科学推进防灾减灾措施

协调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新型实用技术集成应用,将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全苗壮苗作为抗逆减灾的核心技术,在适当提高密度、保证均匀度和确保成熟度上下功夫,集成高产高效、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周年技术模式,实现农艺防灾、结构避灾、技术减灾。

3.2 加强品种引进筛选

对比筛选和攻关选育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适宜机械播种和收获的玉米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玉米品种改良和更新换代。山区春玉米区重点选育耐瘠、耐旱、高抗的高产中熟品种,岗地夏玉米区重点选育抗倒、耐密、抗高温的超高产中晚熟品种,平原玉米区重点选育抗病、抗倒、耐密超高产春玉米品种和秋玉米早熟品种,同时加大优质高产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优质高效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

3.3 促进种植模式创新

根据各地栽培习惯、技术特点和成本效益,总结创新适合当地的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合理茬口布局,强化专业化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确保新型实用技术模式落实到位,努力实现作物内部结构的多样化均衡调整。

3.4 加强产能保障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截流自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重点解决鄂北岗地玉米“卡脖子旱”问题[9];大力发展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

3.5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客观需要[10],实现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是探索和创新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关键。依据作业环节的难易程度和劳动强度,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11],有针对性地探索发展适宜湖北山区和岗地玉米生产的轻型机械。

3.6 积极推进链式经营

大力培育和扶持玉米生产、加工和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引导深加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打通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多业并举,推进产业融合,实现就地过腹转化增值。同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扶持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机械化生产、烘干、加工、贮藏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给予扶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链式传导作用,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參考文献:

[1] 赵久然,王荣焕.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3):1-6.

[2] 翁凌云.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1-24.

[3] 田冬梅,秦海生.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2015(9):13-15.

[4] 韩长赋.玉米论略[N].人民日报,2012-05-26(6).

[5] 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湖北统计年鉴(1949-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49-2015.

[6] 张东兴.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7] 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8] 魏 锋,唐振海,马 毅,等.农业隐性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116-118,120.

[9] 李有明,郭 莉,马现斌,等.襄阳市玉米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8):4394-4397.

[10] 叶献伟.我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趋势及种业发展对策[J].种业导刊,2014(12):8-11.

[11] 白蒙亮,宋 英.山东省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情况初探[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5(1):18-19.

猜你喜欢

湖北省玉米生产
收玉米啦!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