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种植垄距对西成薯007产量的影响

2017-03-28唐明双李育明何素兰刘莉莎王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甘薯产量

唐明双 李育明 何素兰 刘莉莎 王梅 周全卢 黄迎冬

摘要: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 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关键词:甘薯;西成薯007;垄距;产量;机械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S531;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611-02

甘薯属旋花科,又名白薯、番薯、红薯、山芋、地瓜等,是一年或多年生具有蔓生习性的草本植物,其起源于南美洲,现已在100多个国家广为种植,16世纪末从南洋传入中国[1-4]。

甘薯在中国种植已有400多年历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甘薯种植面积约为3.68 万hm2,约占世界总面积的45.06%,总产量约85.21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7.38%,无论种植面积、总产均居世界第一[5]。

近十多年来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呈缓慢下降趋势,现在种植面积相对稳定[6],造成种植面积下降原因除国人膳食结构调整改变外,甘薯生产机械化技术严重落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农机农艺融合度差,导致甘薯在机械化种植下产量较低。因此开展适宜甘薯机械化生产的作业模式研究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进而寻求合适的种植模式,对于机械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对国审品种西成薯007在5种不同垄距的种植模式下的产量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种植垄距,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验时间及地点

试验品种是西成薯007,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在是四川省高淀粉甘薯的主栽品种。本试验于2014年6月11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东经106°2′,北纬30°52′),年均气温18.6 ℃左右,年均降雨量1 040 mm。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为夏薯净作种植,土壤肥力均匀,顺序试验设计,试验设2次重复,每次重复5个小区,小区面积分别为82.5、88.0、93.5、99.0、104.5 m2,小型旋耕起垄机起垄作业,每个重复按照75、80、85、90、95 cm的垄距设置小区。人工栽插薯苗,栽插密度为4 000株/667 m2,75 cm的垄距其株距为22.10 cm,80 cm的垄距其株距为20.75 cm,85 cm的垄距其株距为19.50 cm,90 cm的垄距其株距为18.40 cm,95 cm的垄距其株距为17.50 cm。其他同一般大田管理。

2 結果与分析

2.1 甘薯藤叶产量变化规律

从表1可以看出,垄距在95 cm情况下藤叶产量最高,为39 330.14 kg/hm2,产量最低的是垄距75 cm的,只有28 884.85 kg/hm2。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也逐渐上升,垄距为95 cm的产量最高。可能原因是垄距较宽,更加有利于藤叶的光合作用。如果需要提高藤叶产量,可以适量加大垄距。

2.2 甘薯鲜薯产量随着垄距变化的规律

不同垄距试验结果(表2)表明,鲜薯产量以垄距为90 cm的栽培效果较好,鲜薯产量居试验第一位,每公顷产鲜薯36 898.99 kg;其原因可能是达到了最佳的株距和行距,相互影响最小,光合作用效率最高;产量最低的是垄距为75 cm,每公顷产量只有26 533.33 kg,由于垄距较小,甘薯相互影响较为严重,光合作用效率不高,导致产量较低。最高产量较最低产量增产39.07%,说明合适的垄距对于甘薯产量影响非常明显。在强调种植优质甘薯品种的同时,应当注重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是极为重要的。

3 小结与讨论

中国虽是甘薯生产大国,但其机械化作业程度却不高,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指数约26%(按行业调研的数据估算:耕作环节约为55%),收获环节约为15%,远低于2011年全国54.5%的平均水平,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平原(沙壤土)地区明显高于丘陵山区[7]。长江中下游甘薯种植区大部分属于丘陵地带,甘薯种植的面积也比较大,研发丘陵地区机械化种植对于中国长江中下游薯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度低是制约甘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甘薯的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有助于甘薯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并对甘薯生产具有指导意义[8]。以利于机械作业为目标进行品种选育,改进和规范栽培技术。借鉴美、日等国先进经验,将利于机械化作业作为甘薯育种、栽培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育种上:如选育薯形为球形或短纺锤形、结薯集中、生长浅、不易破皮、薯蔓粗细适中的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如实现种植密度适宜、垄距适中、垄体紧实、简化栽插模式(多采用斜插法、水平栽插法、直插法)、区域化统一种植规格,尽量净作,若进行间套作种植,行带应利于拖拉机行走。研究制定规模化、标准化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甘薯生产农艺技术规程,提高农机与农艺的适配性,为研制和推广甘薯生产机具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结合种植大户,推进机械化。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甘薯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其对甘薯发展生产机械化的需求和愿望更为迫切。研发生产单位应加强与之合作,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研发生产与示范应用有效结合,加快新技术、新机型的研发熟化推广进程。

甘薯机械化种植收获一直都是抑制本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丘陵地区小型旋耕起垄机在很多种植大户、合作社得到了普遍使用推广,对于甘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最佳的种植垄距很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较为模糊,产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试验结果对甘薯生产及机械化种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伟忠,木泰华.我国甘薯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概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176-180.

[2] 房伯平,张雄坚,陈景益,等.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广东农业科学,2004(B12):3-5.

[3]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4-147.

[4] 马代夫.世界甘薯生产现状和发展预测[J].世界农业,2001(1):17-19.

[5] 唐 君,周志林,赵冬兰,等.甘薯贮藏过程淀粉酶活性变化及对薯块芽萌发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6):699-702.

[6] 马代夫,李 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5(28):969-973.

[7] 胡良龙,胡志超,王 冰,等.国内甘薯生产机械化研究进展与趋势[J].中国农机化,2012(2):14-16.

[8] 胡良龙,田立佳,计福来,等.甘薯生产机械化作业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5(35):165-168.

猜你喜欢

甘薯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