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共建的探索

2017-03-26谷建春薛其林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市民社区

谷建春,薛其林

(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长沙学院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

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共建的探索

谷建春,薛其林

(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长沙学院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

学习型城市的本质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学习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包容与开放并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行”是学习型城市的三个典型特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进程,需要动员学习者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同时,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也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

学习型城市;内涵;特质;城市文明

建设学习型城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1]。一个人人爱学、书香四溢的学习型城市有利于提升市民整体文明素养以及城市文化品位,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以及市民的幸福感。

一 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特质

城市是人类社会高度信约的地域类型[2]。关于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解读。1968年,哈钦斯认为,学习型城市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是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长和人格建构为目的,以这种目的制定制度,并以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从而建立一种“朝向价值的转换及走向成功的城市”[3]。由此不难看出,哈钦斯关于学习型城市的设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情结。1990年,英国成人教育社会学专家彼得·贾维斯在伦敦出版的《国际成人及继续教育辞典》中,对学习型城市表述为:“在此城市中,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因此,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4]彼得·贾维斯强调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在促进社会成员学习,激发学习潜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型城市的本质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学习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学习型城市必须以市民为核心,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满足和保障市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促进市民的全面发展,提升市民的自身价值,以此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学习型城市强调市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增强市民的主体性,使学习成为市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学习型城市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质。“包容与开放并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行”是学习型城市的三个典型特质。

(一)包容与开放并举

“包容与开放并举”强调的是学习与教育必须要覆盖全体市民,而不论其性别、文化、语言等存在的差异,要为全体市民提供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构建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民参与、立体联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它尤其强调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政府牵头,建立学校、社区、用人单位三方的合作机制,为全体市民提供从出生到年老,从学历教育到成人教育、从谋生职业教育到休闲修养教育的多元学习方式,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学者叶忠海认为:“在学习型城市中,每一城市市民,特别是城市中处境不利的弱势人群和特殊人群,包括下岗待业失业人员、支边返城无业人员、残疾人员、外来工及其子女、破损家庭成员,社会中家庭妇女和老人,以及新生人员等,均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自主的教育选择权,真正体现学习型城市学习者的主体地位。”[5]

“开放”是指城市要通过不断地对外开放,来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等,以此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市民的幸福指数。“开放”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对进行界定。其一是开放的思想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它要求彻底摈弃封闭落后的保守观念,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以海纳北川的宽阔胸襟来吸纳外来人员和文化,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和合作;因为城市的开放度决定了经济的外向度,城市开放度直接反映了地方政府施政能力的强弱。其二是开放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在政治、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上体现出公平、公正、科学、开放等基本原则,塑造公平公正的“阳光政府”形象,不断完善政务信息披露与公开制度,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氛围。其三是开放的市场。要着力开拓市场,提升市场经济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调节功能,减少行政干预,塑造城市充满活力的良好形象,构建竞争、有序、公正、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格局。包容与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包容是开放的前提,是市民和谐共处的条件。开放促进城市的发展进步,促进文化的融合,也促使市民以更宽阔的心胸容纳外来文化、新老市民和谐共处。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强调的是城市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要着力提升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经济发展为广大市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奠定了基础,而城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则彰显了学习型城市的魅力,提高了学习型城市的品位。具体而言:首先,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物质文明做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学习型城市建设将被束之高阁而无法推动;同理,如果市民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又何谈学习?其次,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了市民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提升了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无疑可以有力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行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行”指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相结合且均衡有序发展。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了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快速阶段,进而催生了学习型城市发展浪潮。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城市发展形成稳定的增长趋势,资源在满足现代人使用的同时,也给后辈留下发展空间;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发展可持续工业,保障工业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技术支持,即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并投入生产使用,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滥用,尽可能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进行长期规划,同时寻找可替代资源;对高新技术的生产投入进行适当的鼓励政策,避免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节能环保等领域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倡导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促进人们思考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动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的过程,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6]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治理更有水平,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有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从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厚植城市发展优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创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力量源泉。因此,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来引领城市进步,实现城市转型升级。把创新作为学习型城市的价值取向,用创新发展理念来切实提高市民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能力;以创新理念指导社区建设,增强民众的创新意识;以“学习—变革—创新—发展”为生产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创新发展理念指导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以创新为理念,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7]。

二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路径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进程,需要动员学习者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于1992年提出从七个方面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现有的教育机构、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文化传统、学习的可获得性、培训计划、文化机制、终身学习和社会参与[8]。结合我国实际,建设学习型城市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学习型城市建设,毋庸置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从人、才、物等方面予以保障,使学习型城市创建工步步推进,逐一落实。二是完善终身教育与学习服务体系。建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为此,要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实现基础、成人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保障机制。学习型城市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投入、激励与评估机制,可以起到持续引导市民的学习行为,保证市民对组织化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作用。四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每个基层组织(社区)和广大的市民群众都积极活跃起来,学起来,要精心设计,不断创新各类学习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打造丰富多元的学习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学习型组织,广泛动员,吸收广大市民的普遍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群众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形成想学、乐学的风气

增强市民学习意识,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营造城市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先进理论、文化、科学知识为引领的有针对性学习,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广泛在市民中开展学政治理论、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市场经济知识、学法律法规知识、学科学文化、学业务知识等学习活动,重点开展好“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等活动,提高市民读书学习的兴趣,在全市掀起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潮。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与发达国家每年人均图书阅读量20本左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在市民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建设书香城市,通过学习使全体市民能正确认识自己,改变和超越自我,构建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共同愿景,形成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三)发挥高校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高校是人才与知识的密集之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理应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发挥智力支撑和文化引领作用。发挥高校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高校文化影响大众文化。毋庸置疑,社会需要大众文化,但更需要一种超越、向上的文化,这就需要通过精英文化加以影响与超拔。高校可以说是精英文化的聚集地,如何促使高校的精英文化扩充至整个社会,是一个急待探索的现实课题。高校一般通过授课、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来传播知识文化,上述方式也可以运用至高校与社会的文化交流上。通过上述形式,将高校的精英文化传播、渗透至社会中,从而实现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以高校教育资源满足市民的学习需要。高校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学习需要。学习型城市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开放、合作的,教育资源理应是开放共享的,通过构建覆盖城市居民的全民学习网络,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的人群,有针对性开展学习教育。与此同时,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媒介,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学习需求。三是运用高校的科研创新带动城市创新。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进程中,城市创新应以高校科研创新为依托,着力推动企业、主体的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以高校的科研创新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并最终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推动全民学习

社区是城市的最基层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发挥好社区的作用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创建学习型社区,搭建社区教育体系。要加强“对社区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优化配置,构建社区学院网络,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形成社区教育的实体网络架构”。[9]从而搭建社区教育体系和市民学习平台。二是实现学习型社区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当前的重点工作在于扭转政府垄断社区管理的态势,广泛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参与社区的治理工作,不断地提升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水平。要打造不同种类的学习型社区,对其进行分类规范、管理。三是因地制宜,打造轻松便捷的社区学习参与模式。很明显,社区学习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因此,学习场所理应多样化,其中就包括社区学习服务中心,老年大学、文化宫等场所。社区可以通过电子屏、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提升社区学习的效果。总之,发挥社区特有的优势陶冶人、教育人,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营造有利于人的全民发展、社区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是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10]。

三 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共建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也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互相推动。其一,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内在素养的关键。城市内在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广大市民的内在素养和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构建市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城市居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这为提升市民的内在素养和文明水平,提高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奠定了基础。其二,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一个人要有品位,一座城市也要有品位。一个城市的品味关键在于市民的精神活动的内容与场所,是出入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科技馆、音乐厅还是出入麻将馆、茶馆、酒楼、夜总会,这种品位是内在的气质,是“装”不出来的。要想提升城市的品位,就要丰富城市的知识底蕴,形成城市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广泛培育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引领、带动市民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学习,不断丰富市民的知识结构,持续增加市民的知识储备,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丰富城市的知识底蕴。其三,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前提。一座城市好比一个人,有的外表很漂亮,但内在的东西太少,慢慢地就会使形象大打折扣。而有的人虽然相貌平平,但具有内在美,人格魅力就越来越强。要彰显城市的魅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的气质,展示城市的成熟之美、稳定之美、品质之美,就要着力丰富城市的内涵。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丰富城市的内涵,充实城市的内在,提升城市的魅力。

推动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共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城市市民的整体学习观与城市的建设观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水平。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应着力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观,形成科学的城市建设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二)推动城市文明与市民素养整体提升

城市建设和人的发展一样,重在内涵发展,市民的内在修养与素质是决定城市文明程度的关键因素。应将市民发展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力促广大城市市民的内在素养与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建构市民学习体系,构筑全民学习的基础平台

通过整合城市的学习教育资源,着力构筑面向全体市民的社会化学习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学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为学习型城市创建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提供组织支撑。

(四)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共建

推进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共建是一项纷繁复杂的进程。为此,应强化顶层设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布局。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应做到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措施有效,监督有力,努力实现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的科学和有序共建。

[1]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4][5]叶忠海.学习型城市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3]闫兵,李莉.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0,(1).

[6]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J].求是,2016,(8).

[7]阎珂珂.学习型城市建设: 理念、要素与构建途径——以《北京宣言》为依据[J].现代教育科学,2017,(2).

[8]王仁彧.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与标准认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

[9]孙善学.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历程、特征及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

[10]于克谦.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5,(5).

(作者本人校对)

Co-construction of Learning-type City and Urban Civilization

GU Jianchun,XUE Qili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The nature of learning type cities is that all citizens are learning for a life long time. The core connotation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all citizens and to improve the civilization level of the city. Thre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ing type cities are: Inclusive and opening are both promot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re both emphasized; and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carried with no conflict.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learning type cities is complicated, request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ll learners and all stakeholders of the entire society.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learning type cities is also a process of bringing up urban civilization to a higher level.

learning type city;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urban civilization

2017-06-16

湖南省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开放项目“学习型城市与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研究”,编号:JDB090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学习型高校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编号:14JD06。

谷建春(1967— ),女,湖南耒阳人,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薛其林(1967— ),男,湖南益阳人,长沙学院长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学。

G72;C912.81

A

1008-4681(2017)04-0039-05

猜你喜欢

学习型市民社区
社区大作战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