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赋权运动模式探析*

2017-03-26薛凌时立新周玉庆

运动精品 2017年9期
关键词:赋权责任运动

薛凌 时立新 周玉庆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传统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学习居于课程实施的主流模式,此种以动作技能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情意学习经常只是附带的教学目标,因此,造成某些教学目标效果不明显。要矫正这种现象可以从情于教学着手,并且以模式本位为取向,进行体育课程的规划,将有助于发展学生学习效益。运动教育模式正是可行的方案,其课程模式在国际上也受到体育教师肯定。过去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探讨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课中实施历程及学习成效,而现今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主题已朝着运动教育模式整合其它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如运动教育结合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理解式体育教学、体适能教育模式等多元整合课程的研究。

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主体的竞争成分,会减低学生的利社会行为,反而提高反社会行为,这是运动教育模式要防范的,而如何防范此负面效应呢?海尔森(Hellison)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正是最佳的选择。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课程发展的架构,完成运动学习发展目标,并以TPSR 为教学活动执行的策略,完成情意发展目标。因此,西登托普(Siedentop)的运动教育模式与海尔森(Hellison)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的整合,将是一种极具可行的整合性体育课程,这个课程模式就是 Hastie与 Buchanan 所提出的empowering sport model (本文称为赋权运动模式)。国内尚未有研究者,论述这种整合性的体育课程模式,本文拟探讨赋权运动模式的内涵概念及其在体育课程上的应用。

1 运动教育模式与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概述

探讨赋权运动模式,需了解西登托普的运动教育模式与海尔森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的理论内容。

1.1 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的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

传统体育课程以动作技能学习为核心,此种动作技能取向的教学活动,常让学生感到单调,缺乏学习动机;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运动热情,提升学生动机,是体育教师极为关心的事,西登托普便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了运动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不只让学生成为具有运动能力与文化涵养的体育人,而且要成为具有热情的运动参与者。运动教育模式由六种重要的运动特质所形成,包含运动季、正式比赛、决赛、团队小组、记录存和庆祝活动[1]。运动教育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运动团队及体验一个完整运动季的经验,让学生在运动比赛的情境脉络下,发展自己的运动潜能,激发运动参与的热情。

1.2 品格教育在体育程中的实现——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

海尔森基于美国学校体育和德育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开发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模式,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取得了肯定性的教学效果。1995 年,海尔森出版了《Teaching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activity》一书,该书对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责任品质发展的“TPSR”模式进行了总结,在2003 年的再版中又补充了适用责任教学模式的26个实证研究案例,从责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学校环境支持等方面对该模式理论进行了完善,这使得海尔森的“TPSR”模式成为了和西登拓普的“运动教育模式(SEM)”、汤姆迈肯兹的“SPARK 模式”齐名的美国对世界学校体育实践较具影响力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一[2]。

海尔森将责任分成五个层级,包含尊重他人、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助人与领导、转移到体育场外(日常生活中)。海尔森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达成各阶段的责任层级,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海尔森认为在体育课每日教学计划中,需要包含五个关键程序,分别为(1)关系时间,(2)责任意识对话,(3)身体活动计划,(4)团体会议,(5)自省时刻。在这些程序中,学生将会透过行动中的反思,强化个人与社会的责任行为,培育出良好的行为态度。

2 赋权运动模式的概念与发展来源

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教育模式与责任模式的整合,两者间有极大的相融处,其是浑然天成的整合模式。Hastie 与Buchanan认为运动教育模式与责任模式的整合是一种可行的整合模式,这种整合模式称为赋权运动模式 (Empowering Sport model)[3]。此一模式,共同成就了三个课程目标,包含运动技能、社会责任、个人赋权。纽西兰学者 Gordon也论述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与运动教育模式整合的可行性,认为以运动竞赛为核心的运动教育模式中,各分组间会有竞争与冲突,团队中会有紧张的对立关系,责任模式的社会责任目标,降低了这种紧张,而个人责任目标能带动个人努力与自我引导的驱动力[4]。因此,将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整合在运动教育模式,将是最具益效的体育课程。

2.1 运动教育模式与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理论共享

从理论层面来说,Gordon支持运动教育模式与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在理论上有许多相符之处,可以进行课程整合。Hastie 与 Buchanan指出运动教育模式与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共享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与积极引导为取向的教学法。Gordon, Thevenard,与 Hodis以纽西兰的中学体育教师为对象,进行运动教育模式整合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达 68.9% 的体育教师将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整合到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中,能够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5]。另外,Hastie 与 Buchanan(2000) 设计一个融入 TPSR 特点的运动教育模式的足球课程,参与对象为45位澳洲六年级男生,总共进行26节体育课,以质化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研究结果指出这种TPSR融入运动教育模式的整合式课程 ,能够在运动技能 、社会责任与个人赋权等方面,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这也是赋权运动模式的第一实证研究。

2.2 运动教育模式与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教学目标有利耦合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达成责任模式的责任层级,透过运动教育模式发展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最能激发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学习。海尔森指出运动比赛提供最好的机会来进行责任行为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与竞赛里,实践责任行为中的尊重、努力、自我引导与关怀等内涵[6]。运动教育模式的焦点是公平竞赛 ,并且赋权给学生做学习活 动中的各种决 定。运动教育模式、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有其共同之处,在于情境学习、建构主义、学生为中心、合作学习等共同性的学习理论;但其也有相异之处,如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强调情意行为目标, 强调个人与社会责任之养成,运动教育模式则以运动学习为核心,强调是运动本位的学科精熟取向。运动教育模式运动赛季,造成团队的彼此竞争,当融入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后,其焦点在自我控制、尊重他人,能够提供一个克服激烈的竞赛脉络产生的副作用。两个模式的整合,将能使学生展现最佳的运动表现 ,养成良好的价值态度。

图1运动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及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责任层级对应图

从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及责任层级整合出图 1的对应图,对应图呈现出在运动教育模式课程结构中,透过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学生可以发展的责任层级;在体育活动中发展的四个责任层级完成后,最后目的乃是将这四个责任层级的内涵,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图1中,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 4、5、6 等三项,可以发展“尊重”的责任层级,例如,透过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的目标4要学会接纳不同意见,自我控制情绪,和平解决分歧意见,这是尊重的表现。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 1、2、3、6、9、10 等六项,可以发展“努力与合作”的责任层级,例如透过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目标 1 “发展运动技能与体适能”,学生要学能够自我激励,努力学习各项运动技能与体适能力;在目标2的“比赛策略”执行中的学生们讨论最好的比赛策略,共同合作达成团队目标而努力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1、2、3、6、8、10 等六项,可以发展“自我引导”的责任层级,例如透过运动教育课程模式之目标 1 的发展 运 动 技 能 与 体 适 能 , 学 生 也 需 要 自我设定目 标,引导自我不断持续进步,让自己的运动能力朝向最佳的表现发展,因此,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1在此时,已由原来的责任层级“努力向上”提升到“自我引导”的责任层级。运动教育模 的课程目标4、5、6、7 等四项,可以发展“助人与领导”的责任层级,就以运动教育模式目标5而言,培养学生负责精神与领导力,学生可以发挥助人精神与发挥领导能力,达到个人与团队最大荣誉。

3 结语

教育不断地变革,社会价值不断更迭,体育课程除了学习主要的运动技能、比赛策略、体适能外,也不能忽略品格的培养。运动教育模式在比赛表现、学习动机、比赛略策上,其学习效果都比传统以动作技能为取向的模式为佳。因此,就提升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热情,以及激发学生之运动潜能而言,发展运动教育模式是可行的方向;但 由 于 运 动 教 育 模 式 充 满 竞 争 性 的 竞 赛 内容 , 如 何 能够让同伴间互相尊重、表现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引导朝向目标前进,将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融入其中,将可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赋权运动模式就是运动教育模式及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的整合性课程模式,透过运动教育模式以团队竞赛为核心的运动赛季之旅,融入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后,能够发展学生的运动素养及个人与社会责任行为,是能够同时兼顾运动学习与 品格发展的课程模式,值得在国内体育课程大力推介。教师实施赋权运动模式,不只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素养,也可发展学生情意目标,培养正向的责任行为,是值得积极发展的课程模式。

[1] Siedentop, D., Hastie, P. A., & van der Mars, H.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 (3rd ed.)[M].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11.

[2] 刘海元.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106-110.

[3]Hastie, P. A., & Buchanan, A. M.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Prospects of a coali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0,71(1): 25-35.

[4] Gordon, B. Merging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sport education: A marriage made in heaven or hell? [J]. ACHPER Healthy Lifestyles Journal, 2009, 56(3): 13-16.

[5]Gordon, B., Thevenard, L., & Hodis, H.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Zealand,2011,44:18-20.

[6]Hellison, D.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95.

猜你喜欢

赋权责任运动
赋权增能与边界拓展: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建构与路径选择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四)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