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对话,在语文思维的星辉斑斓里放歌

2017-03-25李旭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语文

李旭东

语文教学积极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是师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构建并运用语言,发展并提升思维,鉴赏并创造审美,传承并理解文化的过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为了科学地养成学生的语言运用方式,提升思维品质,创造审美鉴赏,教学对话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对话是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话题、焦点、疑难而生成的见解交流、观点碰撞、思维创新的教与学的形态,既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预设和组织教学活动,启迪思维,提高质量的教学方式。多元开展教学对话,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不二法门。

一、引入式对话,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思维需要源头活水,否则就会成为涸泽之鱼。引入式对话,能够让语文思维半亩方塘一鉴开。

知识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性。语文学科的建立基础是语文知识,虽然现行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概念的要求,建议在教学中随文而教,但语文知识的学习仍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对话中,语文知识的引入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语文属性。我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虽没有以寓言概念的介入作为教学的始发点,但以讲故事和说寓意两个环节来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指向仍是寓言的文体知识。以寓言知识介入到教学对话之中,借故事和寓意作为语文思维的发展载体,为教学对话定性。语文知识的巧妙引入,使教学对话具有了语文知识属性,明确了对话的思维客体,以具有语文知识属性的教学对话来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

现象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位。现象是客体的外在形态,语文现象是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外在形态,将语文现象有机地引入到教学之中,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时,将标题有意书写为“生命与和平相伴”,学生看到我的板书错误之处,立刻哗然,教学对话就以此语文现象展开,紧紧围绕“生命与和平”“相爱”还是“相伴”的炼词现象,从一人、一家、一个民族的故事中,深刻理解“生命与和平相爱”主旨。教学对话的焦点是语言现象,师生在对话中,语文思维的发展位置在文本与聚焦点之间,对话有焦点,阅读有文本,探讨有深度,思维有发展。

材料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案。教学对话的关键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语文思维的具体行为,为更好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确定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起初的教学设计是将“鸣沙山”的视频作为学生欣赏“鸣沙”现象的补充与拓展,直接感受“鸣沙”的声效,让课堂教学“热闹”一点。但这样的材料引入,仅能满足学生对“鸣沙”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触发学生对“鸣沙”成因的思维,于是,我在教学时将“鸣沙山”的视频作为文本阅读的链接材料,要求学生将视频中沙丘的环境和“鸣沙”声效作为解释“鸣沙”成因的补充材料,学生在阅读文本和视频的基础上对“鸣沙”成因形成了比文本更为科学的解释。如此材料的引入,为教学对话提供了补充素材,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达到了预设方案的最佳效果。

活动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式。语文活动是语文的学习行为,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为了开发适合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语文活动,我会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相对固定的语文实践活动。七年级新生打开语文新教材时,我精心设计了“语文是什么”的开学第一课;指导学生在学习专题“汉字的魅力”时,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和“成语故事演讲”活动;辅导学生阅读名著《西游记》,我举办了《西游记》读书报告会;当学生学完九年级教材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举行了“我心中的语文”恳谈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三张课外阅读摘抄卡,每周写三篇观察日记,一月办一份文学小报,三年语文学习形成相对固定的语文活动形式,促进了语文思维的多元发展。

在教学对话中,知识引入确定了语文属性,现象引入确定了语文位置,材料引入确定了语文案例,活动引入确定了语文形式,多样的引入式教学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加速语文思维的内核裂变。

二、组合式对话,双燕双飞绕画梁

對话常常聚焦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话题,而教学对话在聚焦问题或者话题时,常常是多元的组合,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话题组合聚焦,多层次探讨,这就是组合式对话。

问题组合式对话,阅读文本更具梯度。阅读教学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层面,无法逐层深入,如果采用渐进的问题组合式对话,则可以有序地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层。我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时,确定了一个组合式的主问题:你寻找到了哪儿的月亮?月亮是个什么呢?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循着月迹,从竹帘上找到院子里,从酒杯里找到锨刃儿上、瓷花盆上,从河边的沙滩上找到天空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各自的月亮,更找到了各自的美好,这种渐进的问题组合对话,既吻合了《月迹》文本,又在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生活哲理:每个人只要到自然中寻找,生活处处都是美好,人人都能拥有美好!问题组合式对话教学,引领着学生的语文思维由形象思维递升为情感思维。

探究组合式对话,情感思维更具宽度。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引导学生探究:面对怎样的对象,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找水,空的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一滴水却倒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舔干净,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变成了大熊星座。爱亲人、爱动物、亲人互爱、爱陌生人,面对不同的爱,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如此探究组合式的教学对话,学生在逐层探究文本的基础上,也领悟到了不同层次的爱,这是读者、作者、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共情,在共情中语文思维有了新的宽度。

情境组合式对话,文化思辨更具信度。在一次省级教科研活动中,我执教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力,引导学生在组合的情境中不断探究“悲剧”所在。第一个情境是在“神奇的幽径”旁发生的悲剧,第二个情境是在“茫茫的燕园中”的悲剧,第三个情境是“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后的一九九二年的春天的悲剧,第四个情境是“在茫茫人世中”的悲剧。在这连续的情境组合中,教学对话让师生的语文思维得以螺旋上升:在“神奇的幽径”旁的悲剧是破毁了现实中的“美”,在“茫茫的燕园中”的悲剧是毁灭了知识界中的“美”,在“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后文化与经济都欣欣向荣的春天的悲剧是出现了文化愚昧,在“茫茫人世中”的悲剧是人性中缺失了对真善美的担当,连续的情境组合,教学对话让生活中现实的美、历史中知性的美、人文中文化的美、人世间人性的美的毁灭的认知层层深入,学生探究中有了对无知的、愚昧的、缺失人性的“愚氓”的谴责,有了一份对真善美的担当,文化思辨力不断上升。

不管是问题组合,还是探究组合,亦或是情境组合,犹如“双燕双飞绕画梁”,让教学对话在层递的语文思维中螺旋上升,升腾在文本的主旨之中,升腾在作者的情感漩涡之内,升腾在作品的人文情怀之间。

三、互补式对话,山光物态弄春晖

语文的教学对话指向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互补式对话能让语文思维“山光物态弄春晖”,语文学力得到综合提升。

听说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教学对话是基于倾听和表达的对话,教学中的倾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表达是教学对话的综合提升。在教学对话中,我常采用“我同意某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不同意某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怎样,理由是什么”等表达形式,明确要求学生在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辨析、综合表达出自主的阅读感悟,达到听说互补的教学效果,综合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素养。

读写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我在教学《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的想象艺术,引导学生循着列夫·托尔斯泰的想象,补充当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后的故事情节。在学生补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读写互补式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学生的补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的学习行为,在读写互补式对话中,学生的阅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拓展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化力。我在教学《松鼠》这篇科学小品时,让学生抓住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松鼠,再将学生的语言和文本语言比较,最后将《辞海》中对“松鼠”的解释和原文比较。第一次将自己的概括语言和文本语言比较,这是粗略的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初步感知科学小品的语言特点;第二次将文本和《辞海》中的语言比较,体会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差别,进一步感知科学小品语言的生动性。在拓展互补式对话中,学生的认知从单一的生动说明,提升到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系统认知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对科学小品文的文化认知提高了一个层级。

行为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我在教学《松鼠》选址搭窝一章节时,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朗读介绍松鼠窝的一段文字,一遍用简笔勾画出松鼠窝的形状,学生通过倾听和绘画,准确地体会到松鼠“把整个窝遮蔽起来”的精巧,感受到科学小品文运用文字准确说明松鼠“乖巧”特点的表现艺术。教学对话中趣味的行为活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学形态趣味盎然。教学中运用了听说读写以及简笔绘画等多样的形式,学生的综合学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听说互补、读写互补、拓展互补、行为互补,这是互补式教学对话的不同形式,依据文本特点,开展互补式对话,学生在语文的学力思维中“天光云影共徘徊”。

四、生成式对话,卷舒开合任天真

语文学习是语文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生成的过程,生成式对话能让语文思维开合自然。

有意生成式对话,带着目标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意生成式对话,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准备好的生成素材嵌入在教学过程中,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學对话不是简单的教学争论,不是简单的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聚焦问题的深度阅读和深度探究,如果阅读和探讨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或者问题的本身,教学对话不可能深度促进思维的发展,也不可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行为和养成更高的学习品质。我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采用角色朗读表演的学习形式,要求学生选择童话里的一个角色来表演,看到“皇帝的新装”时会说些什么。当一个学生以骑士的身份表演之后,我说:你表演的角色是什么?学生说:骑士。我说:你表演的骑士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呢?学生说:保卫皇帝的战士。这时,我将教学对话聚焦到了“骑士”的身份上,问道:这位同学说得对吗?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疑惑。此时我补充了欧洲的骑士阶层的知识,介绍了“骑士精神”,明确“骑士”是靠着自己的诚实守信和忠贞勇敢获得的贵族荣耀。学生明确了骑士身份后,对“皇权”外衣下的贵族荣耀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深度认识到“新装”也是社会的外衣,更是人性的面具。有意生成的教学对话,激发了学生语文思维,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皇帝、大臣、骑士的虚伪与愚昧之中,而能结合教师的有意对话深度认知安徒生童话的文学价值。

无意生成式对话,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的生成。无意生成是即兴生成,是智慧生成,也是教师依据学情的生成。我在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时,有一段和学生对“长音阶”和“短音阶”的对话:

生:从“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

师:很好!他所发现的这个变化你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是景色和声音的变化。

生:我觉得是光线的变化,由太阳落下到月亮升起的变化,由太阳落下的橙色变成月亮皎洁的白色。

师:“音阶”本来是描写声音的,现在描写的是什么?

生:现在写的是视觉。

师:把视觉的东西通过听觉来描写,这是一种什么修辞?

生:通感。

师:真好,虽是七年级学生,懂得的知识还真多。长音阶给人的感觉是连贯的、跳跃的、活泼的、热烈的,而短音阶刚好相反,让人感到平缓而宁静,所以,太阳光逐步转换为月光的时候,刚好由原来热烈的色调转换为宁静的色调,看来作者是借音阶的变化写出了光和景的变化。

在这段无意生成的对话中,学生既了解了“通感”修辞,又深度阅读到了光与景的色调变化,感受到丰子恺借故事来传授美术知识的创作智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生成。

疑难生成式对话,跃上语文思维的更高层。“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疑难生成式对话,是高层次教学对话形态。教学《故乡》时,我和学生对闰土挑的“一副香炉和烛台”展开对话,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对“香炉和烛台”的几处描写,并仔细阅读第七十五自然段和第八十七自然段。第七十五自然段看似随意写到“一副香炉和烛台”,但第八十七自然段则用意明显:“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由此可见,“香炉和烛台”不是闰土的生活必需品,而是闰土的希望所在,在闰土的生活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如此生活下的闰土为何坚持,仅是迷信吗?其实,闰土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虽然闰土是“辛苦麻木而生活”,但如同“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一样,即使闰土是寄希望于“香炉和烛台”,但對闰土来说还不至于绝望,所以“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此从情节的细微之处阅读小说《故乡》,小说的魅力才能在学生的思辨中留下独特的体验,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才不会被教师“绑架”,学生的思维才能跃上更高层,进而“一览众山小”。

生成式对话是教学对话中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作者等意识的综合生成,是教学过程的自然呈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主导教学的过程,是学习的本真状态,也是教学的本源。

教学对话是促进语文思维发展的不二法门,坚守教与学平等和谐的对话状态,艺术采用引入式、组合式、互补式、生成式等对话形式,让语文思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