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2017-03-24李红莉崔宏春郑旭霞

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假眼色板绿叶

李红莉 崔宏春 郑旭霞

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李红莉 崔宏春 郑旭霞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4)

茶园小绿叶蝉是我国大部分茶区都有发生的重要吸汁性害虫。本文综述了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种名鉴定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的进展。

茶园小绿叶蝉;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茶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以成虫或若虫刺吸芽叶汁液,导致茶树叶脉变红,叶尖叶缘红褐焦枯。受害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该虫体小,危害隐蔽,繁殖快且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较大[1]。长期以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对茶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种名归属、综合防治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学

触角是昆虫感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通过触角嗅觉感器感知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或性外激素等信息,对其形态结构的研究是探索昆虫识别机制和嗅觉行为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生物防治的依据[2]。乔利等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了两种小绿叶蝉的触角及感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以及小贯小绿叶蝉成虫触角感器及网粒体的超微形态。发现其触角柄节没有感器分布,梗节上有2~3根毛形感器和1~2根锥形感器,并且雌雄个体触角感器的类型及数量没有明显差异[3],这与高景林的观察结果一致[4]。

1.2 光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卵孵化的影响

为了研究光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卵孵化的影响,陈伟忠等采用蓝光、黄光、绿光分别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卵进行照射,研究光对其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蓝光可使其卵的孵化量显著降低[5],这为利用光防治小绿叶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3 飞行能力的研究

探究小绿叶蝉的飞行能力,可为色板或诱捕器的放置密度及悬挂高度提供参考。利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的飞行能力,发现其在早晨(6:00~7:00)和傍晚(16:00~17:00)各有一个飞行活动高峰。雌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4.7~7.6 m,平均飞行时间为26.4~44.6 s;雄性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3.3~5.9 m,平均飞行时间为28~54.3 s,无显著性差异[6,7],飞行能力的研究为其生物特征分析和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2 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鉴定

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秦道正等对陕西茶区的小绿叶蝉标本进行鉴定,认为危害陕西茶区的小绿叶蝉是小贯小绿叶蝉[8]。施龙青等对采自福建茶区的514头雄性成虫进行了形态鉴定,均为小贯小绿叶蝉[9]。为了深入探究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归属,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采集了中国大陆茶叶主产区、日本及台湾地区的数千头小绿叶蝉标本,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明确了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是小贯小绿叶蝉[10-11]。

3 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技术

3.1 选育抗虫品种

植物通过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来抵御害虫的危害,选育和推广抗虫茶树品种是防治茶树小绿叶蝉的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金珊等调查了假眼小绿叶蝉在德清、龙井43、举岩等9个茶树品种上的每雌产卵量、若虫成活率、田间数量动态、生命周期等,并采用刺探电位图谱技术对叶蝉取食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抗性较强和较弱两大类[12]。王蔚等利用电子鼻等手段对福建省7个主栽茶树品种小绿叶蝉的田间虫口密度、茶树品种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芽叶挥发物差异等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其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13]。王梦馨等研究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危害使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等茶树防卫相关基因上调表达,进而生成相关蛋白质,并合成释放(E-E)-α-法尼烯等互利素,诱集缨小蜂等天敌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14]。此研究为利用互利素诱集天敌控制害虫提供了参考。潘杰等从茶树中克隆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s-Cystatin)和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Cs-RIP),通过研究发现CsRIP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明显的毒理作用,在害虫防治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15]。抗性机制的研究对于鉴定茶树抗虫性等级、发掘利用抗虫基因资源及培育抗虫良种具有重要意义。

3.2 物理防治

3.2 .1 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灯光诱虫具有使用方

便、操作简单、杀虫谱广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既可诱杀成虫,又可作为病虫测报工具。目前使用较多的诱虫灯有黑光灯、频振灯、LED杀虫灯等[16]。为了使杀虫灯更好地发挥作用,专一性、高效性诱虫光源的筛选,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边磊等对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昆虫的趋光行为进行了研究,制成LED诱虫光源,并将其与风吸式杀虫设备相结合,研发出了针对茶园主要害虫的新型LED杀虫灯,其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量比对照频振灯提高了140.84%±39.7%[17]。

3.2.2 利用色板进行诱杀 随着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信息素色板得到了普遍应用。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不同颜色色板诱集效果的差异性。王勇等比较了三种不同处理的诱虫色板的诱杀效果,发现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将黄板和性信息素组合应用,色板在悬挂30d左右效果开始减弱[18]。姚无涛、贝文勇等通过田间试验也得出黄板效果最好[19-20]。而邓颖姹研究认为芽绿色、素馨黄和桔黄色板能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21]。王薛婷等运用Etho Vision XT11.5软件的视频轨迹分析仪检测了交尾与未交尾的雌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茶鲜叶和黄、白、绿色卡的搜寻行为,发现无论是交尾前还是交尾后,雌叶蝉在黄卡上停留的时间明显长于雄叶蝉,雄叶蝉在绿卡上停留的时间明显长于雌叶蝉。也就是说雌叶蝉更偏好黄色,雄叶蝉更偏好绿色,这也可能正是上述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22]。

二、悬挂技术的研究。色板的悬挂高度和角度会对诱杀效果产生影响。王庆森通过试验发现在不同季节,应用黄板诱集小绿叶蝉的最佳悬挂高度存在较大差异,春季和秋季为距茶树树冠蓬面-0.4~-0.2 m,初夏为-0.2~0.2 m,盛夏为0.4~0.6 m[23]。罗全丽也就色板的悬挂高度、密度和有效时限等进行了田间试验,得出最佳悬挂高度是与茶棚表面持平,色板使用时效为20天左右[24]。为使色板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和茶园环境、地形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最佳悬挂方案。

三、信息素与色板复合使用。昆虫信息素具有活性高、特异性强、使用简便,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将其与色板复合使用,可以使色板的防治效果明显提高。胡义元等通过试验得出,化学信息素复合色板对茶小绿叶蝉诱杀率比普通色板高80.6%,黄板+小绿叶蝉引诱剂的诱杀率提高82.5%[25]。谢枫等研究了不同朝向、悬挂高度和信息素对黄、蓝色板诱捕茶园主要害虫的影响,得出东西向(逆茶行方向)悬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最佳悬挂高度为色板下缘距茶丛顶端10cm,信息素诱芯的使用可大幅提高诱捕效果[26]。

3.3 生物防治

3.3.1 病原性天敌 茶小绿叶蝉病原性天敌有虫霉、白僵菌、拟青霉等。提高病原性天敌防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增加孢子的附着力、抗热力及抗紫外线的能力等。陈名等研制出对茶小绿叶蝉有高毒力的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可湿性粉剂,筛选相应助剂等配成成品制剂,在室内生物测定中,1×108孢子/mL浓度下剂型在第12天的致死率达100%[27]。李华祥等对影响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几个关键因素(营养物质、PH、孢子浓度及环境温度)进行研究,确定了最利于其萌发的田间应用条件:营养物质为2%麸皮浸出液、孢子喷洒浓度为5×107孢子/Ml,适宜气温为23~28℃,其田间防效与天王星相当[28]。许辉霖等从台湾引进了六种黑僵菌产品,通过实验室筛选和田间应用得出,2×109孢子/mL的黑僵菌HO194菌株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较好,达89.93%±1.21%[29]。

3.3.2 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 茶园小绿叶蝉的寄生和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其中蜘蛛为主要天敌种群。当前对天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敌的种类、种群动态及控制作用、化学信息物质对其行为调控等方面。付雪莲用3种外源信息化合物浸泡诱芯,调查不同悬挂时间和距离对茶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密度的影响,发现外源水杨酸(SA)和水杨酸甲酯(MeSA)能够降低田间茶小绿叶蝉的种群密度,水杨酸甲酯对蜘蛛的诱集效果最佳[30]。林瑾研究了三种不同茶园的小绿叶蝉及其三类主要天敌(缨小蜂、蜘蛛和蚂蚁)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发现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茶园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31]。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天敌,应选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选择性农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防治,采用种植防护林等措施维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

3.4 药剂防治

应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害虫的发生,但在大爆发时,还需进行药剂防治,而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使害虫抗药性显著增加,防效下降。茶叶中残留的农药还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及饮茶者的健康,也会对茶叶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科研人员在茶园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筛选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在农药品种筛选方面,周子燕等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11种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10g/L联苯菊酯乳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150g/L茚虫威乳油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达90%以上[32]。张强等将水溶性农药替代品种茶蝉净与凯恩、联苯菊酯、帕力特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凯恩和茶蝉净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喷药后一天的防效均达85%以上,帕立特则在长效性上更有优势。综合进行比较,4种参试药剂的先后顺序为帕立特、茶蝉净、凯恩、联苯菊酯[33]。洪海清实验得出藜芦碱400倍药后7天的防效达78%,持效期达7天左右[34]。李喜旺通过研究发现硫酸烟碱800倍液稀释液显著趋避假眼小绿叶蝉雌成虫产卵[35]。在药剂的施用过程中,注意允许使用浓度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各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36-38],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1 郭慧芳.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江苏农业科学,2011,(1):132-134.

2 那杰,于维熙,李玉萍,董鑫,焦娇.昆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及其生理生态学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3-216.

3 乔利,张丽,秦道正,李伯辽,卢兆成,李慧龙,夏明聪.小贯小绿叶蝉成虫触角感器及网粒体的超微形态.西北农业学报,2016,(3):471-476.

4 高景林,赵冬香,陈宗懋,李江颂.假眼小绿叶蝉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华东昆虫学报,2002,(1):36-38.

5 陈伟忠,黄伙水,陈秀辉,陈若荣,陈思藩,蔡创钿.光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卵孵化的影响.蚕桑茶叶通讯,2016,(4):22-24.

6 边磊,孙晓玲,陈宗懋.假眼小绿叶蝉的日飞行活动性及成虫飞行能力的研究.茶叶科学,2014,(3):248-252.

7 边磊.基于远程寄主定位机理的假眼小绿叶蝉化学生态和物理调控.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秦道正,肖强,王玉春,乔利,张丽.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订正及对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再认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124-134+140.

9 施龙清,林美珍,陈李林,林美强,VASSEUR Liette,尤民生.福建主要茶区茶小绿叶蝉种名的存疑与鉴别.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56-459.

10 袁志军.研究明确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种的归属.中国茶叶,2016,(1):1.

11 肖强.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是小贯小绿叶蝉.茶叶科学,2015,(6):604.

12 金珊,孙晓玲,陈宗懋,肖斌.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中国农业科学,2012,(2):255-265.

13 王蔚,吴满容,张思校,金珊,叶乃兴.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河南农业科学,2016,(4):80-84.

14 王梦馨.叶蝉诱导的茶树重要防御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和互利素鉴定应用.南京农业大学,2012.1-147.

15 潘杰.茶树抗性相关蛋白(Cs-cystatin,Cs-Rip)对假眼小绿叶蝉消化道组织的影响.厦门大学,2014.1-68.

16 刘燕.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机化,2012,(4):34-36.

17 边磊,陈宗懋,陈华才,朱旭华.新型LED杀虫灯对茶园昆虫的诱杀效果评价.中国茶叶,2016,(6):22-23.

18 王勇,周成建,刘雄,郑和斌,欧高财,欧阳芳.不同色板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比较.中国植保导刊,2014,(10):32-33.

19 姚元涛,王长君,宋鲁彬,田丽丽,刘腾飞,贾厚振.防虫板防治北方无性良种茶园茶小绿叶蝉效果研究.广东茶业,2014,(4):24-25.

20 贝文勇,邱玉秀,朱来佳,黄庆裕,李建清.黄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农业研究与应用,2016,(3):34-35.

21 郑颖姹,钮羽群,崔桂玲,周宁宁,张新亭,王梦馨,崔林,郑雨婷,韩宝瑜.秋末苏南茶园昆虫的群落组成及其趋色性.生态学报,2013,(16):5017-5025.

22 王薛婷,韩宝瑜.交尾致雌雄叶蝉搜寻叶片和色彩行为差异的视频轨迹分析.茶叶科学,2016,(5):544-550.

23 王庆森,李慧玲,张辉,王定锋,刘丰静,李良德.不同季节茶园黄板悬挂高度对假眼小绿叶蝉诱集量的影响.茶叶学报,2015(2):121-125.

24 罗全丽,郑松,罗时高,韦青,丁天明,刘春,朱涛,宋聚群.黄板控制茶园害虫悬挂技术研究.农技服务,2012,(8):940-941.

25 胡义元,肖保国,段巧枝,肖迎春.化学信息素与色板的复合技术诱杀茶园害虫试验.湖北植保,2011,(1):50-51.

26 谢枫,金玲莉,涂娟,胡拥军,乐美旺,刘艳南.不同朝向、挂置高度和信息素对黄、蓝色板诱捕茶园主要害虫的影响.福建茶叶,2016,(1):3-4.

27 陈名,张大敏,彭凡,李增智.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1):51-57.

28 李华祥,杨海泉,刘龙,李江华,华兆哲,堵国成,陈坚.白僵菌对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工业微生物,2014,(1):1-5.

29 许辉霖,黄春兰.台湾黑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高效菌株筛选及田间应用.福建质量管理,2016,(10):151-152,147.

30 付雪莲,李品武,盛忠雷,林强,杨海滨,杨娟,徐雅丽.三种信息化合物对叶蝉及其优势天敌的生态效应.应用昆虫学报,2016,(3):536-544.

31 林瑾.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福建农林大学,2010.1-31.

32 周子燕,胡本进,徐丽娜,胡飞,李昌春,高同春,苏卫华.茶小绿叶蝉高效安全防治药剂筛选(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6,(7):1651-1653.

33 张强,崔清梅,李慧,罗鸿,梁金波,戴居会,王永建.水溶性农药替代品种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湖北农业科学,2015,(22):5615-5617.

34 洪海清.藜芦碱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果初报.丽水农业科技,2016,(1):12-13.

35 李喜旺,张瑾,辛肇军,吕闰强,金李孟,叶小江,孙晓玲.烟碱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的忌避(拒食)活性.应用昆虫学报,2016,(3):528-535.

36 朱俊庆.假眼小绿叶蝉等三种吸汁型害虫的测报技术.茶叶,2003,29:109-110.

37 吴颖,曹立光,梁月荣.静电喷雾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茶叶,2008,34:221-222.

38 李静,蔡卫东,韦玲冬,张明泽.都匀毛尖茶产区茶小绿叶蝉发生情况调查.茶叶,2016,42:34-38.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biological property and controlling of tea leafhopper

LIHongli,CUIHongchun,ZHENG Xuxia
(H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China 310024)

Tea leafhopper is a severe sucking pest occurring inmost tea gardens of China.Here we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es 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pecies identification,and pest management relating to Empoasca flavescens.Furthermore,latest achievements on agricultur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were summarized.

Tea leafhopper;occurrence regularity;control technology

S571.1;S43

A

0577-8921(2017)02-067-04

2017-04-07

李红莉(1983年-),女,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树植保。

猜你喜欢

假眼色板绿叶
科思创为《劳尔颜色趋势体验2021+》提供聚碳酸酯流行色色板
摄影
假眼
绿叶 稳步向前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绿叶 至善至美
人性的色板
人性的色板
本刊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