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特展精品赏析

2017-03-24樊巧铃

收藏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银器龙纹外销

樊巧铃

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特展精品赏析

樊巧铃

中国银器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夏商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银器(甘肃玉门火烧沟银鼻饮),至春秋战国时期渐趋普遍。在此后的数千年里,银器因材质稀少珍贵、色泽纯洁柔美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之相随的是,银器制作工艺也不断提升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门类。

在中国的银器发展史上,晚期的外销银器一直不为人们所认识。这些器物数量有限,又散落于西方国家的各个家族,一度被历史尘封,被误认为是西方银器。直到1975年,中美贸易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H.A.Crosby.Forbes《中国外销银器》一书的出版,才使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这些颇具特色的器物来自古老的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外艺术品的回流,这部分银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一些文博机构和收藏家开始收藏和研究这些外销银器。

从这些银器入手,结合历史文献,我们发现这些外销银器的时代集中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销往西方国家。清代银器的外销与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18世纪后期至1840年以前,受“一口通商”政策的限制,外销银器产地主要集中于广州,由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经销。这时期外销银器以西方风格为主,无论是款式还是装饰都是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设计制作。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五口通商”开始,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埠的口岸城市不断增加,外销银器的产地也不断扩大,上海、天津、汉口、九江等地也开始外销银器。这一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士越来越多,随着对中国文化理解和认知的加深,他们逐渐接受和喜爱上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因而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在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赋予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面貌。而一旦西式器型与中国元素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就激发出了中国工匠们极大的创造力,他们用传统手艺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艺术佳作,将中国的银器制作工艺推向了巅峰。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外销银器的材质、制作工艺水平都较以前逊色,中国外销银器日渐式微。

从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30日,湖南长沙博物馆举办了为期半年的“中国外销银器特展”。此次展览是长沙博物馆的原创展览,也是国内首次大批量地集中展示中国外销银器的展览,分为“海外华品”、“艺脉千年”、“意趣相融”三个部分,总计105件(套)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银器,皆为中国外销银器史上成熟时期的产物,展览以器物本身为出发点,从时代背景、工艺特色、中西风格等方面来讲述外销银器背后的故事,体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唯美精神和人文气韵。以下为展览中工艺特色与艺术审美并重的精品,与读者共赏。

一、海外华品

中国外销银器是采用中国传统银器制作手艺,以西式器型为主,中式纹饰为辅,主要用于出口海外的银制器具。这类银器自18世纪海洋贸易时期逐步走向海外,延续了近200年,这期间生产了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金银器具,涵盖咖啡具、茶具、餐具、酒具、烟具、镂空果篮、琉璃内胆镂空碗等实用器,奖杯、纪念碗、花瓶、花插、马克杯、麻姑、寿星等装饰器,以及镜子、粉盒、胭脂盒等女士近身用品。许多银器上刻有主人的姓名缩写、族徽(纹章),体现了这些银器的贵重程度和丰富内涵。

人物故事纹龙耳瓶(图1)

图1 人物故事纹龙耳瓶

图2 松鹤延年观音瓶

带座通高57、净高49、腹径27厘米。器型高大,侈口,短颈,丰肩,敛腹,人形三足。云龙纹帽盖,直颈龙首钮,附龙形双耳,带原装紫檀底座。通身以布纹为底,运用锤揲工艺,饰刀马人物故事图。瓶身刻有德文铭文,大意是谨以此瓶向参加1894年9月17日鸭绿江战役勇敢作战的A.C.Hekman Z.F.E. H.Mandl Ph.Lieder先生们致敬。铭文中提到的时期和地点正是中日甲午战争中著名的黄海大战。经查,北洋舰队中确有几位德、英等国军士参加了此役。可以说此瓶见证了当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历史,弥足珍贵。

松鹤延年观音瓶(图2)

通高36.5、腹径18厘米。观音瓶瓶体修长,侈口,短颈,丰肩,敛腹,撇胫,平圈足。瓶身运用贴焊工艺,自下而上饰一棵苍莽虬劲的松树,树枝叶茂盛,松针密集,两只仙鹤立于树枝半腰。树上部饰鹤日祥云,相映成辉,寓意吉泰。树旁点缀一株盛放的牡丹,柔美与刚劲并济,相得益彰。

醒酒壶(图3)

高30.5、腹径13厘米。壶型脱胎于汉瓷执壶。塔形长颈,梨形腹,圆盘底。颈部錾刻蕉叶纹,葡萄纹和竹枝纹,并贴焊有“巴为刍夫”四字。壶身以布纹为底,运用锤揲工艺,饰人物故事纹。柱状球形壶塞,与壶口无缝衔接。耳状枝纹柄,底部饰一圈蕉叶纹。壶体厚重,胎骨相当。

龙纹口沿山水人物故事纹银碗(图4)

高20.5、碗口径23.5厘米。云龙纹花口沿,弧壁深腹,须弥底座。碗口沿饰三对双龙抢珠围屏,均匀细致的龙鳞以及镂雕卷云纹凸显精湛工艺,令人称叹。碗腹运用锤揲工艺,饰山水故事图。图上峰峦冈阜、水波浩渺、杨柳依依、舟船徐行,水天交融,意趣盎然。底座束腰下部叠涩,锤揲山石梅枝纹。口沿,碗腹与底座相异相融,实为大手笔之作。

瓜棱形茶壶(图5)

高24.4、腹径16.6厘米。器物整体造型为瓜棱形,器身、器盖与底座分为八档,盖、腹部、底座运用锤揲工艺,饰人物故事图,皆为“三人成一景”的小场景构图,有“农夫小憩图”、“妇女织布图”、“行船渡河图”、“聚会用膳图”等等,附龙形鋬、半开荷苞钮、须弥座束腰下部叠涩底座。

菱形带架茶壶(图6)

通高29.5、腹径17.5厘米。一套3件,分别为茶壶、烧水架和酒精灯。壶形少见,通体呈菱形,方圆过渡不突兀。壶身运用贴焊工艺,饰“喜上梅梢”图。附方形帽盖,镂空菱花钮,三湾流,折角桥形竹节提梁嵌象牙,竹节形四足外撇。双叉小烧梁,吊挂菱形酒精灯。

图3 醒酒壶

图4 龙纹口沿山水人物故事纹银碗

图5 瓜棱形茶壶

图6 菱形带架茶壶

图7 堆焊葡萄藤果盘

图9 刀马人物故事纹棒槌瓶

堆焊葡萄藤果盘(图7)

高25、宽24.5厘米。器形呈觚状,须弥座底座。底座运用锤揲工艺,饰花叶纹支撑五条葡萄藤,枝叶婆娑,硕果累累,呈喇叭状向上,托举一光面浅圆盘,盘口锤揲一圈竹叶纹。整器底部厚重,中部复杂,上部轻盈,极具视觉审美效果。底座有德文铭文。

昂首龙纹茶具一套(图8)

一套3件,分别为咖啡壶、茶壶、糖缸。咖啡壶高24、腹径14厘米;茶壶高17、腹径13厘米;糖缸高10、腹径10.5厘米。壶葵形口沿,颈部粗长,鼓腹,覆盘高圈足。壶身运用锤揲工艺,饰花尾游龙纹,并刻有圆形哥斯字体族徽。附帽形盖,盖上为可活动游龙钮,龙形鋬,流造型为一倒仰张口巨型龙。壶身、鋬、流及钮均为龙纹,形态各异,立体生动。整套器具表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刀马人物故事纹棒槌瓶(图9)

高31.2、口径8.9、腹径9.9厘米。瓶口外侈,短颈,圆折肩,直筒长腹,下腹微收,圈足。瓶身运用贴焊工艺,以布纹为底,饰人物故事纹,瓶颈附龙纹双耳,瓶肩及瓶底胫饰回纹。

印包形茶具一套(图10)

一套3件,分别为茶壶、糖缸、奶缸。茶壶高12.9、腹径10.7厘米;糖缸高6.5、腹径8.2厘米;奶缸高7、腹径7.2厘米。三器整体造型为方形,壶形来源于紫砂印包壶,盖与腹部运用锤揲、贴焊工艺,饰凹凸冰裂纹、游龙绕珠纹、波浪纹,流鋬相邻,附荷梗鋬、荷包钮、方形平底。

二、艺脉千年

中国金银工艺萌生于史前时代晚期,历经千年发展,至明清时期趋于纯熟完善。晚清外销银器运用锤揲、錾刻、贴焊、镂空、累丝、鎏金、银胎珐琅、模压、镶嵌等传统工艺,器物造型纹饰极具立体感和真实感,以其鲜明的艺术魅力展示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金银工艺的巅峰之作。

图8 昂首龙纹茶具一套

图10 印包形茶具一套

图12 菖蒲花鸟纹梨形茶具一套

麒麟龙纹鼎(图11)

高54.2、口径24、腹径30.4厘米。圆腹,三足,两耳,圆帽形盖,光面底,腹、足、与耳部运用锤揲、镂空工艺,饰麒麟纹、云龙纹、波浪纹、回纹,附“站莲观音”钮,圆柱形三足。

菖蒲花鸟纹梨形茶具一套(图12)

一套4件,分别为咖啡壶、茶壶、糖缸、奶缸。咖啡壶高22.5、腹径13.6厘米;茶壶高17.5、腹径13.5厘米;糖缸高12.5、腹径10厘米;奶缸高9.4、腹径8.9厘米。器整体造型为梨形,帽形盖,上分六棱,下无棱,光面底,腹部运用贴焊、錾刻工艺,饰涟漪水纹、菖蒲花鸟纹,附竹节流鋬,圆球钮,圈足。糖缸与奶缸内部鎏金。

镂空竹叶纹套琉璃银碗(图13)

高10.6、最大口径20.6、底径11.5厘米。镶边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底与腹部运用镂空工艺,通体饰竹枝纹,绶带鸟纹穿梭林间,底部饰镂空铜钱纹,附可分离绿色琉璃大碗,圈足附英文铭文。

一路连科珐琅彩观音瓶(图14)

高26.1、最大腹径11.7、口径8.2、底径7.7厘米。器物整体造型呈观音瓶状,侈口,短颈,丰肩,敛腹,撇胫,光面底,器身运用贴焊工艺,饰白鹭、莲花、芦苇纹,寓意“一路连科”,附平圈足。

平填花丝银盘一套(图15)

一套5件,分别为3件菱形盘,2件圆形盘。小菱形盘均长14.5、宽10厘米;大菱形盘长20、宽15.6厘米;圆形盘口径均为16.4厘米。菱形盘,中部椭圆实体凸面,外分八面,盘底内凹;圆形盘,中部圆实体凸面,外分六瓣,盘底内凹。器身运用累丝、掐丝、填丝和编织四大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再加上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最终形成完整的镂空状花纹,造型别致、结构严谨、玲珑剔透。

三、意趣相融

“西式器型”与“中式纹饰”的完美融合,是外销银器的重要特征,这一方面既满足了西方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时海外市场崇尚自然和追求异域风情的审美趣味。梅兰竹菊的自然清新、龙凤鸟雀的活泼自在、戏曲故事的生动热烈、人物风景的和谐洒脱……这些中国元素洋溢着浓郁的中国趣味。此外,中国银匠还在器型设计上借鉴紫砂壶的造型,制造出融精致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纯中国风器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方古国的古典优雅和匠人精神。

梅兰竹菊纹茶具一套(图16)

一套4件,分别为咖啡壶、茶壶、糖缸、奶缸。咖啡壶高20、腹径14厘米;茶壶高12.5、腹径14.5厘米;糖缸高9、腹径11厘米;奶缸高8、腹径10.5厘米。器具整体呈瓜形,取其“瓜瓞延绵,多产多子”的寓意。咖啡壶立口,梨形腹,壶身以阴线刻八瓣瓜棱。附梅枝钮,竹节流鋬。茶壶、糖缸和奶缸均呈南瓜形,立口,竹节钮,圆鼓腹,平底,枝形流鋬,器身阴刻六瓣瓜棱。热器镶嵌象牙隔热,冷器内部鎏金。

人物故事纹茶具一套(图17)

图11 麒麟龙纹鼎

图14 一路连科珐琅彩观音瓶

图13 镂空竹叶纹套琉璃银碗

一套3件,分别为茶壶、糖缸和奶缸。茶壶高20.5、腹径13.5厘米;糖缸高14.5、腹径10.5厘米;奶缸高12、腹径9.5厘米。茶具均呈葫芦型,茶壶颈部粗长,鼓腹,外撇四足。龙首盖钮可活动,竹节流,鋬饰五爪龙。壶身运用锤揲、錾刻、贴焊等多种工艺,饰三幅不同场景的精美人物故事图。茶壶饰“牧童指路图”,糖缸饰“放牛图”,奶缸饰“赶狼图”,布置丘壑,层次分明,异常生动。糖缸和奶缸内部鎏金。

镂空云龙纹银碗(图18)

高13.5、碗口径20.6厘米。敞口,镶边,深腹。碗身通体镂空,饰云龙纹,形态呈现二龙抢珠。另有三条整龙倒立,以龙四足支撑碗体,龙首席地为碗足。

征战图高脚杯(图19)

高29、杯口径9.5、底径10.6厘米。高脚杯敛口,圆鼓腹,罗汉杵形杯柱。酒杯内部鎏金,外部以布纹为底,运用锤揲工艺,饰传统隋唐故事“罗通扫北”征战图,图上人物形态各异,兵器不一,且饰一“罗”姓战旗与一“屠”姓战旗,彰显罗通与屠炉公主之间的爱恨情仇。杯柱上部饰交错璎珞银环,顶部贴焊一展翅飞鹰,以作杯托,鹰身羽毛精细。底座为须弥座束腰,下部叠涩,焊接一打坐罗汉和一伏虎抱杵罗汉。整体做工精湛,布局巧妙,艺术造诣颇高。

图15 平填花丝银盘

图16 梅兰竹菊纹茶具一套

图17 人物故事纹茶具一套

图19 征战图高脚杯

图20 金炉献瑞茶具一套

图18 镂空云龙纹银碗

金炉献瑞茶具一套(图20)

一套3件,分别为茶壶、糖缸、奶缸。茶壶高14.9、腹径12.5厘米;糖缸高11.3、腹径9.1厘米;奶缸高10.8、腹径8厘米。壶倭角方形,折肩,鼓腹,梅干脚。梅枝流鋬,梅段钮,鋬镶嵌有象牙隔热。壶身分为四个方形面,运用锤揲工艺,饰有梅、竹、人物故事图饰,折角处分为四个长形面,饰有中文瑞文,方圆相接,恰到好处。

中国外销银器所蕴含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们是旧中国开拓海外贸易的见证,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纪念,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更是中国传统匠人精神所在,历经百余年,能够“回流”到国内,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牧风)

猜你喜欢

银器龙纹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