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研究

2017-03-24张艺馨高霞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张艺馨+高霞

摘 要: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方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应仅仅局限在传播要素、实现路径等方面,而要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动力、制约瓶颈、结构模式、现实环境、体制机制等因素及这些因素么间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进而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據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介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无法忽视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探索马克思的传播思想,进而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传播媒介的有效作用,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1 媒介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媒介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密不可分,媒介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能否落到实处。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环境自由,各种思潮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媒介教育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弱化

市场经构和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为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条件。市场经济结构和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的谋求和维护,必然会对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呈多样化,进而带来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元化道德价值取向并存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这种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冲击着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础,动摇着原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高过其他层面的追求时,社会精神生活匮乏,人与人、人民与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些关系变得紧张。市场经济带来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强大的冲击,使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压力之下作出妥协和调整。

1.2 我国媒介教育的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努力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当前复杂的媒介环境,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公民媒介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成为一种工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媒介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因此,要保持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就需要积极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强化媒介认知、批判和运用能力,抵御外來文化的不良影响,这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媒介教育的缺失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极影响

当今国际环境全方位开放,中西方文化处于相互冲击和融合之中,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主流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这是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智慧和力量并长期奋斗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大众媒介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媒体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和规模传递海量的信息。如何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正确解读信息内涵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理性吸收就变得尤为重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每个公民都成了生产和传播信息的主体,这也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实现普及,国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偏低,人们对于流传在网络中的信息难辨真假,在不加证实的情况下往往跟风转发,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原则

2.1 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和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两部分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对新闻本源、新闻本质等诸多新闻传播领域基本问题的看法。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新闻专业教育更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弘扬和谐、文明的时代主旋律,树立诚信、友善的先进典型,凝聚社会正能量。

2.2 遵循传播的内在规律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因其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影响国家生活、政府形象、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主要阵地。所有阶级和政党都希望利用自己的舆论阵地,开展新闻宣传。新闻媒体同时作为新闻、信息的聚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是体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第一功能,是传播新闻舆论引领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近来,主流媒体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及时从新媒体中获取舆论动向。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人们思想活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流意识形态,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十八大中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进一步凝练和发展,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大众传播媒介功能异化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我们观望大众传播媒介如何深刻改变着社会交往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忧虑相伴而生。一旦这些急遽发展的科学技术闯进活,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那么一种新的异化也就产生了。即文化的媒介化。也可以说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给文化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成长空间和传播手段,并改善着大众文化传播的民主化进程。但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又使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失去了更多的审美性与人文关怀。文化的技术化使工具理性充斥着文化领域中的价值理性。文化的工具性充斥着文化本身应该固有的价值理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

3.1 保障物质与精神交往相统一

在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里所体现的观点中,不仅物质交往决定和影响精神交往,精神交往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物质交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精神交往和精神生产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规律。恩格斯认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要物质交往对精神交往的作用,还要重视人类精神活动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重视精神交往的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3.2 迎合宣传对象的心理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文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各阶层如政府、媒体、企业和学校创办的文化活动都以唱响时代主旋律为己任,成为宣传先进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先进的价值观念以及先进文化的代表,如果深入人心首先必须要实现话语转换。如果没有及时转换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即使各种文化传播通过载体和形式的创新只能获取传播范围的广泛,但不一定会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衡量传播效果的首要标准就是人们是否接受,是否转换为大众的话语甚至是形成相对应的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要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样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认同的基础。

3.3 推进新媒体互动中达成价值共识

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必须与時俱进,不断创新。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实现传播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播形式以人民为主体;传播内容以事实为依据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更为科学传播方式——互动传播。

在中国,党政权力组织拥有权利、媒体等主场优势。如果不能发挥好主场优势极可能转变为主场劣势。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主动应用媒体、报刊公开信息,这可以适当扭转主场劣势,让群众言论自由,并对于一些言论和评论做出正确的回应,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还可以让民众在互动中达成价值观共识。网络是一种信息和意见的平台,也可以起到让民众发泄不良情绪的这样一种作用。

我们不能让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大众文化毒害人们的价值观念,要避免传播方式的单向化、庸俗化及流行化;也不能使得传播内容由于极高的复制率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否则,我们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会让公众产生逆反心理,而背离最初的理想效果越来越远。因势利导,有效规避各个因素对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大众化过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萨姆瓦、波特著,阂惠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陈新汉.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1.

[5]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张艺馨(1987-),男,汉族,山东莱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霞(1981—),女,汉族,辽宁抚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