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探讨和思考

2017-03-24杨莉曾静龙萍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对策探讨精准扶贫

杨莉+曾静+龙萍

摘 要:本文从四川藏区的贫困现状分析入手,探讨目前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生态和人文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精准扶贫的实质就是提高四川藏区人民的收入,主要从生产收入、劳务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来增加收入,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为扶贫工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对策探讨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习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1]这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国家扶贫办明确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的提出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理念的创新和对扶贫效益逐渐下滑的反思的结果。汪三贵把精准扶贫定义为扶贫政策和措施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2]精准扶贫的直接目标就是帮助低收入者(家庭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提高收入。四川藏区作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地区已经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

2 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和困境

1、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藏区大部分为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干旱少雨,地处高高寒高山河谷区,土壤贫瘠、地表储水蓄水功能弱,自然灾害較多。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藏区农农牧业生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恶劣的地理条件制约四川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公路的建设难度大,维护成本较高,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破坏。到2010年,藏区仍有173个乡不通水泥路, 47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深山峡谷地区许多群众仍采取溜索方式过江。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差。农牧民用电条件差,尚有3998个自然村不通电、

绝大部分远牧点无电。行政村通宽带、通邮和自然村通电话比例较省内其他地区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千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为全省的58.9% ,仍有93.8万农牧民、11.2万农村学校师生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文化、广电、体育等设施缺乏。[4]这给四川藏区的扶贫工作带来极大的应对挑战。

2、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扶贫产业发展的制约

四川藏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作为水源涵养地直接响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发展,所以四川藏区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重点建设生态区。但是近年来人为的超载过牧、为扩大牧场而挖沟排水以及水电、矿产资源无序开发的影响,藏区已经出现湿地萎缩退化、植被退化、草场沙化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特色和优势农牧业尚未得到有效规模开发,农牧民缺乏稳定的增收渠道,当前主要靠采挖中药材、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等原材料产品和国家政策性扶持获得收入,稳定增收十分困难。因此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必须充分考虑四川藏区的生态发展,做到生态安全与产业扶贫发展之间的良好平衡,找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教育滞后,思想意识落后,人才短缺

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的教育水平又对四川藏区的脱贫扶贫工作形成困境。长期以来,四川藏区的主要两个民族自治州,甘孜州和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学前教育普遍缺失,高中教育水平薄弱、入学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受地理、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封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落后形成封闭、保守的落后观念,和闭塞的心态。有的贫困户过去几代人都靠政府救济,不愿意付出劳动,早就产生了依赖心理,而不是自身发奋图强摆脱贫困。甚至一些贫困干部仍旧固守“输血”式扶贫的老观念,严重影响了扶贫的工作实效。在扶贫工作中缺少一些能结合当地贫困现状,敢想、敢干、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3 对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思考

1、精准增加低收入者的生产性收入

在农民高度分散化的现实状况下,农产品供求平衡之后,再增产就会减收。以蔬菜水果为例,供求平衡之后,产量增加10%,价格下降30%以上。所以,靠政府出资扶持低收入者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加其生产性收入,一般会事倍功半,甚至越扶越贫。因此增加低收入者的生产性收入可以从扩大短缺的农产品生产入手,但是这个空间不大。其次是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优化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再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农民组织为农户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农户按照农民组织的要求生产,农民组织统一销售,扩大农民对农产品的定价权,这样也是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的。组织农民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村社内置合作互助金融,重新把农民组织进入村社共同体之中,形成社区型的综合性的农民组织——金融村社。只有通过一个强大的农民组织做后盾,那么政府的巨额扶贫资金才能真正落实到户。

2、精准增加低收入者的非生产性收入。

其中劳务收入、经营收入比增加低收入者生产性收入相对容易。增加低收入者的劳务收入,办法提高劳动者技能,做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增加就业、特别是增加非正式劳动力的劳务收入。增加经营收入是村社内置合作互助金融,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让农民村社共同体变得有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让农户变得有自主发展能力,不依靠开发商建设新农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后的增值收益全部归农民自己。要提高农地等财产性收入,关键靠金融创新,这就是说,农民要想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必须有一种金融与农民的农地等财产权相匹配。

3、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精准扶贫打好基础

看病难看病贵、小孩读不起书,这个本来属于社会保障事情,但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太低,故需要对其提供特别帮助,这叫精准式救济。只有将社会保障基本体系建立完善才能真正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其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也是进行精准扶贫的条件。进村的路没有,还有农业的水利设施一塌糊涂等等。这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是政府的责任,老百姓有权要求政府完善这类基本公共服务,为进行脱贫扶贫提供完备的条件。

4 结语

四川藏区的扶贫工作已经有了巨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求用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切实增加四川藏区群众收入,结合藏区的不同地理、生态、人文的具体情况,具体从几种不同的收入方式入手增加群众收入。并形成一个可靠权威的扶贫联合机制,针对性解决藏区的扶贫工作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新华网,2013年11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3/c_117984235.htm.

2、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四川省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 2015) [Z]. 2013

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 2020) [Z]. 2011.

作者简介

杨莉(1991-),女,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曾静(1993-),女,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龙萍(1991-),女,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对策探讨精准扶贫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