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017-03-24马晓红

卷宗 2016年11期

马晓红

摘 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本文在总结福建绿色发展经验上,提出实现绿色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创新;实践

1 绿色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首次将“美丽中国建设”写入规划。这既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以一种超高速的方式在发展,这也使我们从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为了经济增长,过去的发展方式是粗放的、数量化的,是扩张型的,是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诸多问题:环境遭到破坏、能源过渡消耗。包括雾霾、沙尘暴、水资源污染等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老百姓希望能有优美的环境、能呼吸新鲜空气、能喝上清洁的水、能吃上安全的食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以,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同时,中国经济进入减速换挡、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如果没有绿色发展,质量是提不上去的。因此,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总悬浮微粒超标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发展道路,从政府到个人,都开始认识到绿色发展是拯救生态环境的最好手段。 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绿色新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发展潮流所向,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共识。我们党对此有着深刻体认。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胸怀视野,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担当。

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较于以往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论述,有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立意更高。传统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从节能减排、污染物治理的技术视角阐述问题。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绿色发展”则是我们党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之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压力之下,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召之下,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论断。绿色发展要求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目标就在于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的矛盾,使人们既能充分感受到利用资源的幸福感,又能自觉践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二是角度更新。首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率先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其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一方面表明“两个体系”是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从体系的角度将绿色发展诠释得更加生动具体。最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之上,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權初始分配的角度强化了其制度属性,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与以往的交易制度相呼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相配套。

2 福建省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37年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7.8%,Ⅰ-Ⅲ类水质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5%.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由于福建省较早的实行了生态省战略,以及十几年来在生态环保方面不懈努力。福建长汀生态治理样本折射出习近平生态理念,林权改革则体现出绿色惠民的思想。

2000年,世纪之交,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2004年底《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在20年内,总投资至少达700亿元,完成以生态农业、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为基础的生态效益型经济等六大体系建设。 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尽管福建经济总量增幅取得年均13%以上的增长,但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之省,到2000年时福建GDP总量不足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370亿元。以这样并不算雄厚的实力,却制定如此庞大的战略规划,显示了福建决策层对于生态建设的远见卓识。

水土保持关系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由于近代以来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福建长汀成为当时全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习近平曾五次到长汀调研,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000万元,开启了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79.4%。

森林是陆地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早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给予了特别关注。福建率先在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实现了国家得绿农民得利,如今,项被譽为我国农村第三次土地革命的改革已将27亿亩山林承包到户,为5亿农民带来福祉。

十几年来,福建按照“建设生态省”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中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省”建设上升国家战略。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福建,交出一份绿色的靓丽答卷。 “十二五”期间,福建植树造林1665万亩,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8%。全省累计投入“四绿”工程绿化资金137.67亿元,造林544.4万亩,新增国家森林城市3个,城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30.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平方米提高到12.76平方米。“十二五”期间,福建省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的同时,COD(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福建有众多“全国率先”:率先探索流域生态补偿,率先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实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审判庭。这些改革措施已经或者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 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发展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与国外上百年工业发展历程相比,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任务重难度大,推进绿色发展要具备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1、促进“绿色空间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空间用途管制,开展不同主题新型城镇化试点,推动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绿地等主要用地要有适宜的比例,促进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布局。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为空间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技术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重要的驱动源泉。要改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集聚、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的联动体系,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我们既要跟踪、追赶世界尖端绿色技术,又要立足国情,在产业废弃物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包括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电规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产业低碳发展。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绿色发展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已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潮流和趋势。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谋划绿色转型,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绿色、智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产品。 大力培育绿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从供给端看,生态资源稀缺性特征越来越突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创新财税支持方式。调整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整合各类财政性基金,探索建立政府公共引导基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多层次财政补贴体系。用好政府采购制度,继续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比重,将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加快推进税制改革,提高税收的绿色化程度。适当选择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中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相关污染物,改征环境税或排污税,并适度提高环境税税负水平,进一步完善机动车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虚实结合”。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融资机制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完善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碳减排项目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等创新模式发展。

协调推进多种市场交易制度,发展环保市场。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交易等市场交易制度安排,能够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污染排放,推动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继续开展多样化试点,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探索,并从全国统一市场高度做好顶层设计。研究确定优先序和时间表,确保在2020年前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同步推动立法工作,将有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4、健全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和法律机制

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各地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和环境容量,进一步细化地区分类考核制度。 一方面,根据绿色发展需要,丰富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改进现行地区能耗考核。一是高耗能产业集中的地区,重点以降低单位GDP能耗为重点,实行降低单位能耗和能耗总量双控制。二是服务业比例高、人口密度较大的特大型城市。这些地区居民消费的能耗比例较高,如北京、上海,应把节能减排降耗的重点放到服务业和居民消费,实行人均能耗和能耗总量控制相结合。三是发展起步较晚,能耗基数低,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如海南省旅游服务业比例高,单位GDP能耗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耗基数偏低。对这类后发地区,应在保证单位GDP能耗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允许能源消耗总量有小幅增长。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依法保护和治理机制。我国已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依法治理。首先,打破地方保护,统一执法标准,确保已有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做到严格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效衔接行政执法与司法制度。其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违法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根据绿色发展需要,修订和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如增加关于资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层面,要有追求卓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品牌创造,更加重视能源资源节约,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有道德的“社会人”。在社会公众层面,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要倡导绿色理念、形成共识,政府强力推进、落实责任,严格执法惩处、监管到位,激励人人参与、齐抓共管。

参考资料

1、吴毓健等: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如何绿色发展《福建日报》2016/5/4

2、王永珍:绿色发展 福建先行《福建日报》2014年,4月9日

3、李伟:创新与绿色如何引领新常态 《新经济导刊》2016年第5期

4、赵建军:绿色化是生态文明重要标志《辽宁日报》2015/5/5

5、谷树忠、王兴杰:绿色发展的源起与内涵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5月20日

6、夏宇鹏 铁铮: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宣讲家网》2015/11/14

7、钱易: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锋》2016/2/27

8、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理念解读《人民网》2015/12/22

9、林永健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福建《福建日报》2013年1月8日

10、吕薇: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6月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