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黎平侗族“斗牛”文化传承研究

2017-03-24张倩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斗牛文化传承起源

张倩

摘 要: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就贵州黎平侗族“斗牛”文化的起源为切入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并探讨文化传承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斗牛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传;起源;发展现状;文化传承

侗族的“斗牛”文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代表了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不服输的精神和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在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实现对侗族“斗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丰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百花绽放”的目标实现。牛是苗族、侗族人民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是苗族、侗族人民农耕劳动的重要生产工具。因此,千古以来,苗族、侗族人民都喜爱牛,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牛,表达爱牛的心情,寄托他们对农业丰收的祈愿,并成立了许多与牛有关的风俗和节日。

1 贵州黎平侗族“斗牛”文化起源

斗牛是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特指苗族、侗族人民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斗牛”文化又分为南部“斗牛”文化和北部“斗牛”文化,其中南部“斗牛”文化传说中是因为古时候人们中稻插秧,不会移栽,正巧有两种水牛跑到稻田里打架踩坏了稻田,农民只好将秧苗移栽出来,而移栽出秧苗的稻田得到丰收。为了纪念这一农事活动衍生出了“斗牛”文化。关于北部“斗牛”文化的起源,传说有一个爱牛的老人到外地买了一条牛,行至半路出现一头犀牛与老人的牛打起架来,老人在众人的帮助下将两头牛拴住,并杀了犀牛,在将牛带回家后,寨子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出现了“斗牛”文化。

2 贵州黎平侗族“斗牛”文化发展现状

侗族“斗牛”文化被稱为“东方式斗牛”,为了继承和发扬侗族斗牛文化,打造“西方斗牛看西班牙,东方斗牛看中国三江”这一文化旅游金字招牌,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将斗牛比赛规范化、规模性和商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斗牛比赛的规则,使得侗族斗牛比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侗族“斗牛”文化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集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发展经济,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斗牛”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斗牛”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重要目标。在这个时期,“斗牛”文化又开始小范围内活跃起来。近年来,我国重视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加上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侗族“斗牛”文化作为地区旅游资源,作为一项旅游项目,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对侗族“斗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是,侗族“斗牛”文化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传统节日的庸俗化、精神异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斗牛”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

2.1 侗族“斗牛”传统节日庸俗化

斗牛文化象征着侗族人民勤劳勇敢,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人们喜爱牛,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歌颂牛,表达对爱牛的心情,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农业丰收的期盼。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经济意识发生变化,商业意识开始滋生,传统节日注入了商业元素,使得传统民族节日逐渐走向商业化、庸俗化,如“斗牛”节以篮球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代替了“斗牛”等,导致传统节日失去原真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2、斗牛文化精神异化

斗牛文化作为侗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对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民族传统节日活动逐渐减少、节日简单化,使得传统民族节日文化精神发生了异化,对斗牛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 贵州黎平侗族“斗牛”文化传承

3.1 传统节日与民族歌舞相结合

侗族人民爱牛,为了表达爱牛的心情,成立了需求与牛有关的风俗和节日。现阶段,加强对侗族“斗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现斗牛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有效结合。《祭祀斗牛》民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斗牛为基础,以舞蹈元素进一步创作斗牛为手段,达到传承与传播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斗牛为目的的一个舞蹈作品。在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中渗透“斗牛”文化元素,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针对“斗牛”传统节日庸俗化的问题,就需要增强当地人对“原汁原味”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让更多当代的年轻人投入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将传统节日真正还原,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节日,在增强传统节目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传承和弘扬侗族“斗牛”传统文化的重要目标。

3.2 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加强对侗族“斗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地政府应该结合非物质文化保护相关制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相应的保护,且在不改变原生态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对大型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适当渗透现代化元素,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不了解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外地游客进入侗寨,并增强当地人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由当地人积极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为传承侗族“斗牛”文化奠基。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发展旅游业与传承侗族“斗牛”文化结合起来,将“斗牛”文化作为一个吸引点,吸引更多游客,在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侗族“斗牛”文化的传承。

4 结论

总之,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加强对侗族“斗牛”文化的保护,实现对“斗牛”文化的传承,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如锋,谭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斗戏”民俗的生态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斗牛”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6-70.

[2]陈奇,杨海晨,沈柳红等.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运动的田野报告[J].体育科学,2013,33(2):30-37.

[3]文叶飞,吴乡中,冯建洪等.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守与绽放——德江县着力将土家族龙炸龙活动打造成文化旅游产业品牌[J].当代贵州,2012,(3):I0001-I0001.

[4]罗义群.强悍狞厉亦真亦幻与荣名为宝——论苗族斗牛的生命美学特征[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1-6.

猜你喜欢

斗牛文化传承起源
反对斗牛
圣诞节的起源
有头斗牛不爱斗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