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2017-03-24周楠史少华冷超王强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

周楠+史少华+冷超+王强

摘 要:山地建筑是我国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然而,不同地区山地环境的差异性较大,相对于平地建筑而言,山地建筑要形成相同的设计理论,难度会有所增加,根据建筑领域对山地建筑的研究资料表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规律及思路。因此,探索山地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法,结合自然环境,合理规划布局,让山地建筑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与所处环境和谐共生是重点。

关键词:山地建筑;自然环境;规划布局

1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平原建设面积被大幅收缩,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仅占总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这十分紧张的局势下,人们不得不将目光放在山地上。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么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地建筑成为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单纯居住的角度讲,山地建筑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依山而观,可使住者更多地观赏到自然风光,而且还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解决居住空间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已经在逐渐追求精神生活,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旅游规划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西部地区因山谷众多,平地稀少,旅游地产一般都处于郊区或者原生态保护较好的山里,由此可见,加强山地建筑开发,创新规划设计方法,创作出优质的山地建筑作品,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山地建筑的基本特征

山地建筑坐落于丰富的自然地形之上,不同的地形对建筑接地、形态以及功能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平地不同,山体结构较为脆弱,在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基于此,山地建筑建议采用“尽可能减少接地”的方法,尽量减少对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破坏,以达到保护原有地貌,提高建筑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山地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山体为载体,拥有天然的环境绿化优势。建筑与极具山地特色的山水风光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景观的层次性和建筑的错落感加强,建筑与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关系更加协调,让整体层次更为丰富,视线更加开阔,山地环境与山地建筑和谐共生。平缓错落的山地地形比平地更容易营造立体绿化,山地建筑既可远观又可近赏,也更可能和自然接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坡地景观环境。

3 对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建议

3.1 规划设计理念

相对于普通的平地建筑环境,山地建筑环境在地形、地貌、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生态环境更加敏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影响比平地环境大得多。此前一系列的“建设性的破坏”都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而自然对此做出的反应又将必然缩短建筑今后的使用寿命,这样就形成了建设的恶性循环。因此,想要做好山地建筑的设计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尊重自然,让建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成功的山地建筑就应该是生长在山地上,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3.2 建筑与接地

建筑接地的提出一方面是达到保护原有地貌,提高建筑整体稳定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出于经济性考虑。山地建筑实践表明,在坡度为10%-15%的坡地上的建筑造价一般比平地建筑高4%-25%。山地建筑造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基础、堡坎、土石方工程量在总造价中的比重的增加[1]。其中,架空式接地对地形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对地表的影响较小,有利于保留山地原有植被。根据建筑底面的架空程度,架空式又可分为架空型和吊脚型两种类型。

架空型的基本模式是建筑全部以支柱落地,建筑水平基面架于支柱之上。中国传统的干栏式民居是这种形式的典型例子。它可以免去人们在建房时对地形的挖填,完整的保持了原有地貌。从巨型结构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以垂直交通筒体、点状局部建筑或单体建筑为支撑,形成架空。

吊脚型是建筑局部以支柱架空,山地建筑一部分直接与山体地表发生接触,一部分与山体地表脱开,多建于坡度约为30度左右的地段上,以二、三层居多。能很好的适应地形,在湿热地区也能够解决通风防潮问题。

3.3 建筑与基地环境

相对于平原建筑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山地建筑的营造者在营建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生存问题。平地建筑于平地而建,地势相对平整开阔,在富余的建筑空间内可着重对精神理念进行表达,山地建筑却只能以现实为基础,在精神、理想与自然条件之间寻求平衡[2]。因此,在建筑选址上,应尊重地理,就形顺势,寻找建筑与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典型的有退台式,退台就是每一个户型形成一个平台,这个户型前面是下一户型的屋顶。退台式山地建筑每一户都有很大的私密空间。地面和屋顶上都做成退台的形式,主要是适应周边山地的环境,通过退台形成一个层面,可以做成山地本身和退台相呼应。

在基地环境的处理上,应遵从“于山建造者,多择山麓,次择山腰,少择峰顶;于水建造者,多择水边而少离水体”的原则。当建筑于山麓而建时,要重视山体与平地的交界线,多以水平线条处理,使建筑生于环境之中。当于山腰而建时,要使建筑依附山体,合二为一。当于峰顶而建时,要重视建筑与山体轮廓线的结合,要考虑天际线的变化和美感。当贴近水体而建时,要体形顺势,空间通透,可多通过借景、对景的组织,将周边环境有层次纳入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3.4 建筑与布局

建筑要保持良好的整体形态,考虑单体间在体量、高度方面的差异,或外围开放,或深掩其中,通过错落有致的摆列,有机组合众多单体,构成完整的山地建筑群落[3]。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建筑分区,如将层数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打造多层花园景观房区;而层数较低的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构成别墅区。考虑光照条件,尽量在向阳坡上布置建筑,或者在背阳坡上采取高低搭配的布置手法。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和停车负担。处理好建筑与山水环境、建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由低及高层层递进、井然有序,形成清晰的层次,让最多的建筑能够最大化的朝景观面展开,生动灵活的建筑布局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院落空间。在建筑的位置选择、定向、布局、路径组织、群体外廓等方面,都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

3.5 建筑与道路系统

山地建筑的道路系统应顺应地形。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比平原地形大得多,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變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尽量保留原生态优势,避开硬质山体以及开挖成本较高的山体。主干道不必太宽,在满足消防通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避免出现事故多发路段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能自由灵活布置即可。除此之外,道路设计过程中还应遵循相关规定,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以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根据地形高差,尽量由高到低组织施工,使土方工程运输量达到最小。

4 结语

总而言之,山地建筑设计者应在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地域性建筑发展内涵、合理利用地形特点和自然环境,结合新型设计方法。熟悉周边环境,了解自身优势,不但要做好前期的选址以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更要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优势,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山地建筑。

参考文献

[1] 黄洪玉. 山地旅游地产建筑规划与方案设计研究. 福建建材, 2016年第6期

[2] 曹正伟 欧阳桦.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文化特色. 天府新论, 2012年第2期

[3] 和一凡. 山地建筑设计方法与创作思考. 建设科技, 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
自然游戏环境在幼儿园中的价值和创设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