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历史专业本科导师制效果的评析

2017-03-24戴辉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戴辉

摘 要:本文立足笔者数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经验,分析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着重结合笔者所在学院试行的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探讨其内容、效果、不足,最终指出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需要学校、系院、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努力。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

1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笔者供职单位的历史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大多属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前中学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能力,学风普遍较好。但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学生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升:第一,论文选题大多未经深入思考,要么欠缺新意,要么过于笼统;第二,缺乏必要的原始史料,使用的数量也较低。甚至少数学生将前人论著混同为史料;第三,对相关主题的学术史缺乏了解,以致结论因循前人,缺乏深度。第四,忽视“论从史出”的研究准则,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不经反思、提升便直接套用,史料不过沦为理论的奴隶。此外,专业研究技能而外,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也明显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论文框架的安排、论点论据的设置,即令基本的错别字、标点、格式等问题都无法杜绝。

师范生基本技能:第一“三字一话”的师范生基本功不扎实,甚至少数毕业班学生仍然无法通过普通话测试。其次,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如说话的逻辑性、思路的清晰性,乃至对问题的解读能力都亟需加强。其三,讲课能力没有实践机会。笔者供职的单位具有几十年历史教育专业积淀,有关历史教学教法课程的设置比较完备,但大多数学生直到找工作时才开始了解中学教学的具体要求,非常缺乏讲课经验。

2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与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升历史本科学生专业素质,笔者所在的系院曾尝试使用本科生导师制,力图推进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教育质量。

首先,师生结对关系的达成。历史专业学生按照平时成绩高低进行排名,选取前十五名作为培养人选。指导教师由历史系高级职称或拥有博士学位者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提出方向志愿,导师根据自身专长提供培养方向,采用双选原则,师生双方结成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具体

其次,导师制的具体运作。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规划者和监督者,学院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导师承担自己主管的学生的专业指导和素质培养等相关任务,规定具体的指导课时数量,要求导师提供辅导记录,并给予导师相应的课时补贴;将学生享受的指导权利与其学习成绩排名挂钩,督促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成功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以及考研的学生及其导师给予奖励。

导师是这套体制的具体实施者,负责制定所主管学生的具体辅导计划。内容包括提出参考书目供学生阅读,通过读书报告、定期讨论监督学生的自觉学习;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学术研究计划,或申报学校、学院相关学术课题,随时提供专业指导;指导学生撰写专业论文以至毕业论文,力争发表相关成果。

学生是体制主要受益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完成导师指定的书目阅读,撰写读书报告,参与导师组织的每一次讨论会。同时,学生还要保证自己专业课程考试成绩位于全班前列。此外,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导师沟通自己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学院、导师、学生三方面是导师制的直接相关者。除此而外,教研室的作用也比较重要。它一定程度上是学院规划和监督体制的延伸,另一方面它直接接触基层的导师与学生。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将本室导师和学生集中起来进行交流活动,既可以由教研室主任监督导师、学生履行各自义务,也可以推动学生接触同专业不同导师的方法和风格,丰富专业培养内容。

学院尝试本科生导师制持续两年时间,制度构建的意图在于将导师与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类似碩博士培养的方针,将学生素质培养与导师专业经验挂钩,力图推动高校历史专业的教育质量。笔者通过亲身参与导师制的实践,感受到这套体制取得一定效果。

第一,学生的学术兴趣明显提升。在导师辅导下,他们接触到课堂教学外更大的专业领域,开阔了学术视野。

第二、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这得益于导师制将论文选题和前期研究与辅导相结合,因而参与导师制学生拥有远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准备时间和专业指导。笔者指导的学生参加某重点大学考研复试时,曾有面试老师表示对其论文的选题和框架的满意。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导师制对论文质量的积极效果。

第三、学生的学术实践明显增加。在导师的激励和帮助,以及导师制的监督下,学生申报学院、系院课题立项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由于导师负有学术研究指导的义务,学生随时可以得到导师学术上的点拨,这有利于督促学生在具体课题研究指引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学术研究。

必须看到,我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在学生素质培养上有了显著进步,但实际效果距离解决前述问题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总结自己参加的本科生导师制相关教育指导工作,笔者认为这套制度仍然需要弥补如下缺陷:

评价导师指导工作质量高低的适当标准仍未确立。这一问题在制度提出初期便曾引发学院领导层的讨论,其间曾有以论文发表或学生考研等等标准衡量导师工作。前述标准好处在于易于量化,能清楚直接显示学生的水平的提高。缺点也显而易见,不同老师拥有的学术资源不同,无法保证学生论文发表;而考研也造就不再是大多数历史专业本科生的选择。但衡量导师指导工作质量的标准问题的确事关这套体制的最终效果。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些教学、科研压力大的青年教师,或科研任务繁重的资深教授,平时很难保证有充足时间辅导学生,甚至个别导师无法保证学院所规定的指导课时。学院虽然规定用辅导记录监督导师们的工作,但由于辅导记录不能完全反映辅导工作本身,以及监督机制不具约束力,因而无法监督导师制的实行。因而导师的指导工作质量高低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其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未充分调动。对学生而言,导师制最大的好处是用制度的形式为学生确定具体导师指导其学术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它拉近师生的距离。但其缺点在于没有提供更完备的监督激励机制。除了导师的指导外,导师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相对其他学生,参加导师制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强。但具体到要求较高的学术研究领域,学生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或敷衍态度。如查找史料,他们更喜欢看现代出版的横排的资料,倾向于使用电子方式可搜到的资料,对不易搜索书目的大型丛书则不了解使用方法,愿意使用普通书库的资料而忽略专业特藏书库的资料等等。这显然主要由于主观能动性的缺少以及监督机制的缺乏。这样往往造成学术素养高的学生进步较大,但大多数学生进步较小。

导师制选拔培养对象的标准也不够适当。入选的学生大多在基础知识的书面考试成绩上表现优异,而这与学生学术研究素质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很多拥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学生在平时考试中并不是佼佼者,所以无法进入到导师制的培养体系。而某种程度上,导师专业而具有深度的教育指导,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具备参加导师制条件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积极性也显而不足。但如果抛弃当前考试成绩这一标准,我们更无法公平公开的做好学生选拔工作。

导师制无法适应更大范围、更多教育技能层面的素质培养工作。由于师资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导师制主要关注少部分学生的素质培养,而无法照顾全体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而后者应该需要我们更多的重视。在当前导师自身科研、教学工作日益繁忙的情况下,增加更多教育工作显然没有足够的空间,实现难度较大的学生素质教育则更加困难。同时,导师制主要针对学生学术素质的培养而设定,但大多数学生并不将学术能力作为其关注重点,而就业则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因而对于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我们需要从制度体系上给以更多重视。

3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综上所述,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教师、学院、学校共同的关注。

首先,学生必须要深入了解自身专业教育的独特价值,重视大学教育的意义,并贯彻到自身的学习中。大学教育是学生迈入社会前重要的知识积累、能力锻炼的的阶段。但由于严进宽出的高考制度,大学生往往放松了自我要求,教育制度管理的宽松与考试体制的简单无法保证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即便在课堂教育中也往往有学生专注于手机游戏或其他书籍,错过接受专业教育的宝贵时机。因而学生要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史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用史学审视过去,关注当下,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必须严格履行教育职责,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师德。当前的教师考核体制和职称评定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中心大多转移到科研方面,这极大挤压了教育工作的空间。在适当调适教育体制的同时,教师应该教育为本,坚守本职工作。课堂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毕竟这仍然是学生接收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为了改善课堂教育质量,教师不仅要做好备课等基础工作,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兴趣。如教学手段的多样,使用翔实而生动的资料如视频、图片、表格等丰富教学内容;解释基础知识时,坚持历史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口头表达使用鲜活、时代感强的词汇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用研究的角度进行学习,如采用课堂討论,引入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拓宽学生的学术眼界,对经典理论模式批判式的继承;考试考查项目的设定,必须以考察专业能力作为标准,尽量减少单纯的基础知识点的考试。

其三、学院作为学生具体的监督管理者,必须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为本,严格学生成绩考评体制,切实保障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双重培养体系。系院是学校制度,甚至是教育体制实施管理监督职能的基层组织,它们承担制定合理培养体系,实施严格监督的重要任务。当前历史学相关系院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既要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培养,又要保证学术研究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严格实施学生日常操行与科目考试的监督考察机制,建立学生学术研究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班级是学院监察管理权力的延伸。尤其作为主管者的班主任作用尤其重要。 优秀的素质可以推动学生自身的进步,而优秀的班集体可以推动大多数学生的共同进步。这一点已经被经验所证实。对于班主任教育管理经验的积累,学校、学院既要出台相关奖励机制予以足够的重视,也要提出一系列培养计划,帮助班主任尽快适应并乐于从事积极向上的班风塑造工作。

其四,学校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制定者,它可以在制度层面更广泛而深入影响大学各方面。第一,学校应该通过改善教师工作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学工作的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充分保障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第二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科研立项、奖学金等切实保障学生进行学术探索、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考试考核严格进行监督,狠抓学风建设,提高毕业生质量。第三、对于大多数即将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学生,学校应该整体性革新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从而立足根本舒缓上自学校下至学生都格外重视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