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策略

2017-03-24肖新俊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特别是高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高职院校形象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态势,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机制

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1+1等于2,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原有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时代构建新型传播平台——新媒体。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以互联网传播为平台的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利用数字、网络、移动等技术,以电脑、手机、IPad 为终端,向用户传递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体形态。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态势的变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呈现出多变性复杂化的发展态势,意见领袖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把关人功能逐步弱化,沉默的螺旋功能不断增强。从传播内容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成为议题的设置者。从传播媒介角度看,“互联网+”时代包括以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这种即时便捷的交互传播方式使得“互联网+”的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此外,QQ、微博、微信等作为社交网络平台,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从受众角度看,“互联网+”时代是受众崛起的时代,它淡化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机制策略

(一)更新理念,树立整体形象推广意识

对高职院校而言,树立整体形象推广意识需从全校大局出发,更新理念,转变机制,全方位整合现有资源,多角度开发潜在资源,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整体形象塑造的密切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囊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层次,与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系统中理念、行为、视觉三大结构元素形成了呼应关系,两者互相推动彼此提升。

(二)完善制度,制定系统形象推广计划

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为形象传播的统一性和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健全信息传播工作网络,设立新闻发布平台,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成立专门的新闻宣传与信息发布工作小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业务培训;建立危机公关小组及完善的媒体监控机制,预防并化解危机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及机制推动形象建设和形象传播的同步开展。同时,“互联网+”媒体环境下,进行形象传播必须制定系统的形象传播及推广计划,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采取多层次传播策略在制定系统的形象传播策略时,应充分认清“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传播态势的变化,结合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特点及传播定位理念,进行信息横向与纵向传播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

(三)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交互传播功能

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媒介资源配置主要是在充分发挥传统校内媒体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校报、简报等“纸媒”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BBS、校园手机报等的传播化,从而完成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各类媒体有效组合合理排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360度信息推广模式。

(四)建立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合力

高职院校可建构“互联网+”形象传播整体联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由“学校—部门—学管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六级网络传播管理体系,构建反应快捷、全面系统的舆论引导机制和网络应急机制。有效监管和控制学校内外舆论,做到统一认识、统一目标,明确宣传模式中各个部分的职责,分工明确,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五)组建团队,提升形象宣传能力素养

集合一批教育工作者作为主体成员,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对网络的认识,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应对能力,特别是负面信息应对的能力,让主体成员的力量感染其它人,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員网络素养的不断提升。如:可以组织新媒体宣传沙龙等相关的讨论组织,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新媒体网络理论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专题研讨,个人也得交流等活动,还可以联系新媒体网络专家来高职院校进行讲座和培训。

(六)加强参与,引导舆论导向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要主动建设和维护形象传播平台,加强日常参与,与公众形成良好互动,日常内容发布要基于对日常校园舆情的调研分析,对院校亮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正面引导,同时也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不良信息加以关注并及时响应,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公众以全民记者的身份可参与任何相关话题或事件的追踪和讨论,针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谣言的出现,应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建立更正与答辩平台,并将其置于醒目位置,专门用于虚假信息的澄清与相关失误的更正,增加信息传播的精确度与可信度,有助于消除公众疑虑,改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孙波等.新媒体与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

[2]曹叔亮.论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 2007(9): 72-73.

作者简介

肖新俊(1974-),男,湖北随州人,副教授,法学硕士,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研究方向:高职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