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

2017-03-24许益亮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农产品

许益亮

摘 要:农产品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创新经营模式,其运作核心是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运作关键是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经营的有效协同,要实现农产品从种养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关键在于技术主导型和资源驱动型全产业链治理的有效整合。研究表明,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为解释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有效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能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及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全产业链

1 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的“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频繁出现的食品质量不安全、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等问题说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农产品質量安全问题,它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从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实践看,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准入标准、完善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规范标识标签制度、强化质量检测力度、建立可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立法和惩罚力度等(赵昶等,2011;胡定寰,2009;靳明等,2008;周洁红,2006)[1][2][3][4][5]。从发达国家管理实践来看,他们广泛应用产业链管理来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的风险,把各种危害因子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5]。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说明,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外部压力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内部的自我调整。只有将产业内部不利于保障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调整、消除,方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发的现状。近些年来,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正逐渐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组织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链管理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导入产业链管理,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和绩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链具有重大联系,农产品不安全因素存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2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从本质上看,“全产业链”集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双重特性于一体(谢麒麟,2011),紧密型多元化是指产业链之间的业务关系非常紧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其运行模式包含两个层次:(1)从纵向来看,一条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在这条产业链上,产品、服务和信息等均由一个企业全程控制,这应是全产业链的主要特征,没有纵向一体化,也就不为其全产业链。(2)从横向来看,是紧密多元化,即在空间布局上有多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不同产业链之间在品牌、渠道、物流、财务等环节可以实现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如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涉足稻米、小麦、大麦、玉米、油脂油料、饲料、肉食等八条涉农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之间紧密程度较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原中粮集团的董事长宁高宁自己所言:中粮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侯携,2009)。

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是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有效结合。从外在形态上来看,纵向一体化是在单一产业链内部的垂直整合贯通,将上下游业务集成在一起;紧密型多元化是企业同时经营多个紧密相联的产业链业务。但是,辩证的来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并不是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紧密型多元化战略的简单相加。纵向一体化与紧密多元化战略都不是新鲜的事物,如果要使二者的结合有所创新,则需要一点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就是“协同作用”,即企业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和优化,在产业链网络内寻找价值增值关键点,以产业循环和提高经营效率为核心,实现纵向和横向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业务对接、资源互补、成本相抵等效应,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当然,要达到这个协同效应,需要企业在全产业链网络内不断进行实践、反馈、平衡和再造,不断磨合与调整,才能得到理想的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二)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成因

纵向一体化一直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动因解说理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些动因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资产专用性、契约实施强度、交易属性、价格不确定性、政府对原料供应行业的规制政策等因素(李青原等,2010)[12]。对于企业选择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成因却鲜有文献论述。既然全产业链控制模式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选择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决定因素除了纵向一体化的主要成因外,其主要决定因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或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追求产业链网络的协同作用;三是环向协同效应。

(三)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主要涉及资源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1)资源主导型产业链是以优质稀缺的资源环境为核心竞争优势,如西湖龙井茶、贵州茅台就是以其稀缺性原产地自然资源而获得独一无二的价值。当前,由于我国以资源要素为核心主导的农业产业链比较缺乏,导致我国不少优良农产品品种遭到国外低价转基因农产品品种的摧毁。我国优质的茶叶、中草药被日本企业买去后进行各种层次的分解和加工,通过深度研发和市场细分,所获得的利润要远高于我国本土企业。强化资源要素的掌握和管控是资源主导型产业链首要任务,由于低层次的技术会影响到资源要素作用的发挥,加之无独特的市场渠道和品牌优势,从而使得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因此,为弥补技术、市场要素的不足,资源主导型产业链需在强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层次。(2)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在初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环节,将技术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以技术控制力优势整合产业链。如在转基因种子、药肥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的国际著名四大粮商巨头ABCD,它们牢牢地控制了农产品的初级种养;在农产品的深加工环节,凭借先进的加工技术控制了粮肉奶蛋等农产品资源。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连接种养源头,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连接消费市场,形成了技术主导型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构建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产业链的主导权,以此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也要重视资源、市场要素,如提升原产地产品品质、树立垄断性的绿色营销品牌等极其重要。(3)市场主导型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分销和消费两大环节,目标是将品牌、渠道和营销等市场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以整合其产业链,以绿色健康的产品来实现其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昶,靳明.安全警示下的消费者水果渠道选择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财经论丛,2011, (6): 92-98

[2]胡定寰,曾祥明. “农超对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农民合作社,2009, (1): 26-27.

[3]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 (5)::44-55

[4]周洁红.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户菜农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 (11):25-34.

[5]张晟义,张卫东.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利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5):62-66.

猜你喜欢

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