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利用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运用旅游资源

2017-03-24王泽光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物圈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王泽光

生态旅游是生态学向纵深层次推进而拓展的新领域,亦旅游活动多样化、高级化而萌生的新兴旅游体系,不仅开拓了新的旅游领域,也使得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得到质的升华。生态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绿色产业,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淳厚的人文风俗为特色,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度假娱乐及提供各种商业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生态旅游不仅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主要的度假方式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一个产业。

1 生态旅游资源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高高的青藏高原到茫茫的内蒙古草原,从塔克拉玛干美妙的沙漠到桂林秀丽的山水,无不充满自然的神奇,令人向往,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天然基础。所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繁殖中心、野生植物保存基地、生态研究站网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1)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域辽阔,纬向跨越近50?,经向跨越超过60?,地域特征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背靠世界欧亚大陆、面临太平洋,在不同程度上受世界四大洋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最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在960多万陆地国土和300多万海洋国土上生栖着占世界10%以上的动植物区系,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高等植物有3万多种,其中裸子植物300多种,被子植物25000多种,蕨类植物2600多种,苔藓植物2100多种。动物资源中,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有2100多种,鱼类约2100多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则种类更多,而且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所认识,有的专家估计总数约有100万种之多,为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广阔前景。

建国以来对自然保护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应建立了一套自然保护法规,参加了一些国际公约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以及“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等。我国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推行以“游”养“保”应被视为自然保护区得以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2)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地域类型,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而独立划分设置(郭来喜,1997)。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置较晚,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设置首批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至1995年底,共设置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7个,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个。这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包括海岛生态型(4个)、海岸滩涂型(4个)、红树林型(2个)、珊瑚礁型(1个)、自然历史遗迹型(2个)、历史文化遗迹型(1个)、珍稀濒危物种型(1个),保护总面积21km2,其中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0.1×104km2。

(3)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鉴于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不过却忽视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促進人类作用的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nandtheBiosphereProgramme,简称“MAB”),它强调运用跨学科方法综合研究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强调科学家、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及当地民众的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圈保护区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陆地和沿海环境受保护的区域。鼓励科学家、决策者、规划人员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创造性合作,共同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的建立首先要使当地人民受益,并保存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生物圈保护区组成国际保护网络。

我国非常重视人与生物圈计划,从1978年以来,我国有12个自然保护区纳入国际网络。1993年7月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制定了行动计划及章程,建立了网络,开展培训,进行交流,创办了出版物。第一批保护区成员有45个,至1996年已扩展至61个成员(包括12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上述61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中,有44个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余17个分属省区级自然保护区。

(4)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是山、水、土及植物、动物“资源链”的完美组合。其环境优美、景观诱人,空气清新,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场所;同时也可作为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物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清新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中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小溪,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是开展森林旅游最佳场所之一。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相继又开辟了浙江千岛湖、天童,河南嵩山,安徽黄山、琅玡山,广东流溪河、梧桐山等,至1996年初森林公园已达313处,预计到2000年可达400处左右。许多国家森林公园均成功地开展“以林兴游以游保林”的旅游活动。现有的森林公园有天然原始型、天然次生型、天然次生与人工复合型、人工型四类森林公园。就森林景观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型、草原森林型、荒漠森林型、水域森林型、海域森林型、热带雨林型、人工林型等多种类型。因此,我国有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和旅游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也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前景。而自古以来国人就有传统的春游、秋游、重阳登高等森林旅游风俗,还有我国众多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森林公园创建不过15年历史,但却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奠定森林公园基础,1995年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即超过6亿多元,为以游养林开辟了一条新路。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以林兴游、以游兴市的典型。但从总体上说来,森林公园数量偏少,省区间不平衡,质量不高,法制不健全,土地权属纠纷不断发生,尚用城市公园的模式套用于森林公园,规划与管理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郭来喜,1997)。

(5)国家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的国家公园。中国国家公园建立比美国晚一个多世纪,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40处,至1996年底,全国设置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共512处,,总面积达9.6×104k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其中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就有119处,其中有1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八达岭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敦煌、武当山、黄山、布达拉宫、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泰山、庐山、武陵源、周口店等。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具美感的国土资源,最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荟萃之地,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国家风景名胜区类型众多,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珍贵,无论是开展自然生态旅游,或在从事文化生态旅游,均为理想的佳丽地。

2 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并已经成为一些旅游景点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不仅是游客的生态意识淡薄,而且无论是旅游经营部门,开发部门还是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期经济行为,旅游项目的评估、开发及规划缺乏科学论证,过度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过度损耗和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这种盲目地进行探索式和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必然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

①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②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③多数旅游地往往是贪大求快,经济目标第一,去年游客200万,明年300万,若干年后突破500万,而不是真正科学地基于生态承载量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没有一个游客容量的上限。游客大量涌人对保护区的过量践踏、排放的生活垃圾及污物,都在改变并侵蚀着保护区的原貌。由此产生的“商机”引发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的建设更是给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划上了大量有形或无形的伤痕。

(2)游客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为基础的。旅游者应该觉醒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自发地宣传普及生态知识,自觉地参与环保,使得生态旅游发展成为较高层次的旅游。目前尚有不少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对生态旅游缺少真正理解,有的仅是为到山林里走一趟,赶一回时髦;有的直奔山珍野味而来,不到口誓不罢休;有的在享受大自然之余,破坏大自然,乱涂乱丢,惊得鸟也飞,兽也走,他们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已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修建旅游设施,盲目扩大旅游区和游客人数,而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对环保科研更是极少投入。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调查显示,根據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猜你喜欢

生物圈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教学设计
模拟生物圈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生物圈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