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研究

2017-03-24张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数据

张静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寄托。在大数据环境下,梳理商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创新保护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带动效益;用理论方法指导实践,指出商丘非遗创新保护的平台及信息化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并对商丘非遗数字化建设进行整合创新,以期对商丘非遗的创新保护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商丘非遗;创新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9-02

一、引言

享誉海内外的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丘,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市地处河南省东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与江苏省相望,北与山东省接壤,南与安徽省相连,为中国东引西进,通达南北的桥头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及对外开放前沿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及经济、交通和工商业中心[1]。在《商丘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名市,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2]。尤其是商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大数据时代,提出对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已然迫在眉睫。

本文将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大数据”背景下,探索怎样更好地满足游客主动参与的需求,多方面挖掘其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此来增加游客的深层体验,为下一步完善商丘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大数据时代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益分析

资料显示,商丘市现有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4项,市级项目134项,县级项目354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两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29人。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华商节”面向社会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更新了人们对非遗的认识。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来看,各县(市)区分布较为均衡,涉及14个小门类10个大的门类。从数量上看,商丘市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在各地普遍存在,但差异性较大,各具特色,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这些丰富的非物质遗产不仅是商丘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商丘古老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能弘扬中原文化精神,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非物质文化变现形式多样,天然具有使用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带动效益及发展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非遗可以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还可以起到树立文化形象的作用,既能达到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反哺产生社会效益。

1.社会效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可以给地方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不仅可以树立地方文化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还可以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推动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对于传统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有效解决。商丘虞城县一个木兰传说,带动了无数个木兰产业链,木兰大鼓、木兰表演队等品牌树立了商丘良好的形象,增强了省内外商人对商丘的认同感,社会反响较好。

2.经济效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非遗的创新保护,可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非物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行业人员协作共赢。例如商丘虞城县木兰纺织厂公司,搭载个非遗木兰传说,在建成的短短十几年,公司年产值已超过亿元,现已成为地方响当当的一个品牌,除了依赖自身过硬的品质外,其木兰文化的影响,也是其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商丘的民间传说——王亥传说,以“商祖王亥”为历史人物,开展的国际华商文化节在省内外影响深刻。“华商之都”已经是商丘的大品牌,对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使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也促进了投资环境,无形中促进了商丘的经济增长。

3.产业带动效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实施非遗的创新保护,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智慧化改造与提升,促进非物质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效发展,而且还可带动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发源于商丘柘城县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豫东大鼓,在当地很受群众的欢迎,是中原曲艺一绝,在2011年就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政府的重視,使得非遗文化豫东大鼓保护较好,豫东大鼓作为柘城的一个支柱产业也在与旅游产业集合,依据表演艺术产业不断地带动商丘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更是促进地方经济,提高广大群众收入的措施。

三、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实现平台

1.非遗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传播,从而推动全杜会的经济发展。”此外,马费成将信息化定义为:“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巧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3]由此可见,信息化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对非遗的创新保护引入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资源库是势在必行的。

2.非遗信息化数据资源库建设内容。建立数字资源库首先就是对商丘十大类中各个非遗项目进行信息采集。例如分类采集基本信息:传统美术种类繁多,有剪纸、刺绣、刻瓷、石刻、木雕、泥塑、面人、玉雕等;商丘民间舞蹈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等,受本地区的社会历史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和豫东人倔强、敦厚、诚实、善良性格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音乐在商丘可分为劳动号子、小调、灯歌、宗教歌曲、小卖歌等。商丘的戏剧表现出“四多”:剧种多、演出团体多、剧目多、著名演员多;民间戏曲有豫剧(豫东调)、四平调、柳琴戏、越调、二夹弦、大平调、花鼓丁香、花鼓戏等;曲艺在商丘分为坠子、豫东琴书、豫东大鼓、永城大铙、永城琵琶词、永城清音、三弦、评书、快书、道情、莲花落、数来宝、对口词、莺歌柳等;传统技艺展览项目为张弓酒传统酿造工艺、刘腾龙毛笔传统制作技艺、王氏坠胡制作工艺、豫东虎头鞋虎头帽制作技艺、老土布传统制作技艺、孟氏仿古玉雕等。

基本信息采集完还要细化每个非遗项目的详细信息。包含每个项目的项目简况、文化精髓、代表作品、历史典故传说、工艺、项目传承人简介(从艺经历、传承成果展示等)。

四、商丘非遗数字资源的整合创新

信息化的数据库建设中,应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摄影、录像、录音,利用VR技术创作3D虚拟动画,为数字资源的加工整合提供基础,从而创新保护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商丘非遗的类型,地方特色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字化保护方式,简单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民间文学的创新保护。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主要是以口头传说为主,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基本都是口口世代相传。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民间文学的保护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既要考虑下一代接收知识的渠道,还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将传统的文化精髓融入互联网的传播是非遗传承的较好举措。可以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创作背景,根据故事情节设定不同的场景,运用动漫方式呈现动画片,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例如,动画片《花木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花木兰的传播方式令我们耳目一新,商丘其他的民间文学王亥传说、白云寺传说也可以制作动漫的方式加大传播渠道,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2.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创新保护。商丘市非遗类别中有传统舞蹈、音樂、曲艺、戏剧等形式,这类非遗的创新保护对其表现形式的创新要求更强烈。本身表演艺术类的非遗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既可以完整地呈现艺术的形式,又是保护非遗传承手段的重要载体。在不改变原有艺术文化的形式下,让原故事情节或场景更加形象,或制作成网络流行的艺术形式,或简单穿插流行词语,或制作网络视频。总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从而达到对表演艺术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3.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保护。机械化时代下,手工制作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传统手工的非遗产品更是香饽饽。现代人工作节奏快,有些人虽没有富裕时间度假,但还是有零碎时间的。我们可以让传承人将传统手工艺制作成教学视频或展示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保护,必须重视手工艺传承人。可以开一些网络手工坊,感兴趣的游客既可以现场观摩学习手工制作的全过程,也可以不受时空局限性利用网络观看传承人手把手地教授制作工艺。当然,如果游客能上传自己的手工作品,参与评比制作,那么会吸引更多的手工爱好者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4.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创新保护。中医中药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针灸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丘非遗中杨氏针灸、雷火神针等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健康养生游、中医保健游较为热门。对传统医药类非遗实施创新保护,可以级那个传统的医药,如刘氏正骨膏、付氏膏药等医药的制作流程,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改成3D动漫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中药;同时也可以将针灸形式制作成网络小游戏,通过让游客积极参与互动从中了解更多的传统医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同般.探析中原经济区视野下河南豫东地区文化传承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大江周刊,2012,(7):37-38.

[2] 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十二五”规划建议[N].商丘日报,2010-12-06.

[3] 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7.

[责任编辑 李晓群]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