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2017-03-24苏蕾曹剑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问题对策

苏蕾 曹剑辉

摘 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扬古丝绸之路的开放共享精神,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总结该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寻求解决方法,以期通过研究对今后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33-02

一、“一带一路”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他在《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详细介绍了这条丝绸生意往来频繁的道路。2013年9月、10月,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在中亚、东南亚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年工作任务中提到这一战略,2015年3月战略正式实施。“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合作的倡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和共享,才能建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合作的共同体形[1]。

二、出现的问题

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一直真诚地组织沿线国家同向而行,与成员国共享发展成果。但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内方面

1.国内省市。中央没有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一些地方官员致力于寻找局部地区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有30多个地区对外宣称自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认为自己城市在古经济带上有排他性作用,这种“恢复古路”的观点制约了“一带一路”的建设。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古代丝绸贸易路线,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合作、发展、共赢、和平”,可以推动世界从“二元”发展到“三元”,从对立迈向包容。我们只有统筹全局,注重政策、资金、贸易和民心方面互通有无,“一带一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互利共赢的开放性平台[2]。

2.政府部门。当国家颁布大政方针,顶层尚未做出具体的部署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会出现争夺主控权的局面,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政策不能很好贯彻下去。所以,各部门应该领悟“一带一路”精神,理论联系实际,齐心合力发展。政府部门之间思考长远,并顾当下,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改革审批制度,以大局为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优化各部门的资源配置,强强联手举办联席会议,督促这个机制发挥应有效益。

3.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首先,有很多内部问题。我们逐渐发现缺少一个翔实、完善的战略计划,缺少跨国经营经验;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施战略的国际化人才明显不足,在与周边国家商榷合作原则、制度等方面经验不足;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觉察公平竞争、诚信经营、依法办事的意识亟待提高。其次,有很多外部问风险。主要分为政治风险和非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有战争、汇兑、征收和政府违约,非政治风险有包括商业和法律风险。企业管理混乱、投资失败和合作伙伴破产,这些属于商业风险。违反当地法规导致商业活动无法进行,这属于法律风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前,要合理预估这些风险,不要让它们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二)国外方面

1.政治方面。第一,经济带经过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制度、政治态势、政党类型都不甚相同,摩擦不断。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位置关键,世界各大国家在这一地区的争夺战由来已久。世界各大国有各自的“丝绸之路开发构想”,例如:美国以阿富汗为中心,沟通中亚和南亚,维持自己在亚洲的势力,防止中、俄影响力增强;日本发展丝绸之路新外交,主动与中亚国家展开全方位的贸易合作;欧盟主张积极的外交政策,推行欧亚新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中亚的联系;俄罗斯借助中国帮助对抗美国势力,当地电台“俄罗斯之声”说为了摆脱美国干扰,俄要好好利用中国投资;印度把印度洋看作自己固有势力范围,对“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持有怀疑态度。第三,有些外媒歪曲事实,把“一带一路”解释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这些错误舆论引起世界恐慌,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障碍。

2.经济方面。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育情况不同,在协同发展中有很大困难。欧美实体经济体系完整,但是为了巩固地位,他们却实施保护主义路线;新兴经济国家基础设施落后,政治动荡,人民思想保守,建立贸易壁垒,存在很多障碍。第二,各国企业没有抓好机遇。经济带实际上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有很多国家企业在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跨国贸易,但是有些企业没有巧妙抓住商机,出现“多方栽树,一方纳凉”的现象。第三,沿线国家百姓用矛盾的观点看“一带一路”。一方面想得到中国人力、物力援助,利用中国消费市场,增加国家出口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害怕当地国家丧失国民经济独立性,过分依赖中国市场,本国环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受到破壞。在这样充满猜忌的氛围中,合作是很难成功的。

3.文化宗教。第一,“一带一路” 沿线总人口占全球的 63%,约 44 亿人,往西有中亚五国,向北是俄罗斯和蒙古,另外还有22个阿拉伯国家、11个东盟国家。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差异存在巨大差异,繁杂声音多。第二,经济带经过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区域,各宗教之间冲突不断。“一带一路”经过的一些地区是恐怖主义基地,近年来恐怖组织和反恐部队冲突不断,一旦战火蔓延,跨国企业投资将血本无归,工作人员安全也没有保障,这将极大影响“一带一路”顺利发展。

三、对应措施

(一)国内方面

1.政府咨询智库。在“一带一路”过程中政府制定路线政策之前,首先,应该咨询相应领域学术专家、商界精英,开研讨会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预判,发动专家对相关问题开展市场调研,广开言路,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其次,借助主流媒体,把专家观点传播开来,收集反馈信息,相应地调整政策。最后,在官方媒体上发布修订后的政策,有侧重地进行评论性报道,让大众了解重点政策,同时有选择地与外国媒体合作,传达我国政府主张互利共赢的态度,减少歪曲报道的事情发生,引导舆论,为“一带一路”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2.省市互通有无。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是国际层面的伟大尝试,一方面,中央要做好顶层设计,各省要服从中央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各省市之间加强政策沟通。在中央的规划中,各省市明确自己的位置[1]。例如,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是广西,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作为一个长期规划,“一带一路”需要统筹安排,各省市要协商、沟通,抱团前行,整体规划,细腻落实,资源互通有无,使开放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3.企业联合商会。总结经验可以发现,商会作为中介可以为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名优产品推广会、技术宣讲会等,让企业在做出决策前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减少投资失误;商会作为政府与各国企业的桥梁,在合理征询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言献策,通过简政放权,企业将得到更多发展空间;商会作为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国家经贸摩擦上发挥调节作用,通过磋商了解矛盾症结所在,解决问题,推动合作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是孤军奋斗的,当政府不方便出面的时候,商会可以牵头,帮助企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相关国际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使企业投资更加有保障。

(二)国外方面

1.政治亲诚惠容。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当各国利益出现冲突,会出现大国掣肘、小国搅局的局面,对此中国会用实际行动展现大国风采,一步一步推进当代国际关系向友好平等的方向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首先,“亲”体现与合作国家亲如一家,寻找利益共鸣。其次,合作国家之间地位平等,用长远利益替代眼前利益,拿整体利益取代局部利益,不要鼠目寸光暗设游戏陷阱,“诚”才是合作的基础。再次,中国作为经济快车,要善于让合作国搭便车,为了长远发展,发展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过程中,考虑对方利益,真正体现“惠”。最后,要明白“容”是包容合作伙伴,在合作项目中体谅对方资金、技术困难,合理安排工程进度,用实际行动展现大国风范。

2.经济互联互通。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之间经济差异增大,只有经济互联互通才能使全球经济早日走上正轨。所以,中国向合作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帮助周边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港口、建铁路,投资工业园区,促进在“一带一路”整体现代化、工业化质量提升。为了“一带一路”长远发展,中国交通集团联合斯里兰卡港务局携手建设科伦坡港口城。工程完成后,港口城可以容纳27万人工作生活。“一带一路”真正将实惠带到沿线百姓家,展望未来,沿线人民将互利共赢,共享美好生活[3]。

3.文化宗教。“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之路,还是文化宗教之路。我们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理性地开展文化、宗教交流活动,积极培养小语种人才,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宗教内涵,利用新媒体加强欧亚文化,宗教交流,用不同语种全面介绍中国文化、宗教,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中国尊重多元文化,联合世界力量,促进文化、宗教交流。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使中外文化更好地融合,展现了中国文化大国的光辉形象。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 吴绮敏,赵成.“一带一路”:共享共建成果[N].人民日报,2015-04-14.

[3] “一帶一路”共同的期盼[N].人民日报,2015-01-28.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