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匠人到匠心*
——论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层次和路径

2017-03-23储德发

江苏教育 2017年84期
关键词:职校职业技能工匠

储德发

从匠人到匠心*
——论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层次和路径

储德发

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从低到高可分为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规范遵守和职业精神引领三个层次,这也是从匠人到匠师再到匠心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技能教学与文化培育并重、走校企合作之路、鼓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途径,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

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层次

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培养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层次和具体路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工匠精神培养的层次

《庄子·养生主》载“庖丁解牛”故事:初学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方今之时,目中无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职业习得的三重境界,也是职校学生从新手入门到以后成为行业大家必须经历的三个层次——练习技能、寻找规律和精神引领,也即从匠人到匠师再到匠心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工匠精神的分类,学界大多倾向于将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并称,但笔者认为这二者是递进的关系,因为职业规范规定的是职业范围内的共性和一致性,其目标是合格,是底线教育;而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蕴含着职业尊严感、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是一种精神引领,是一种顶层设计,其目标是卓越。据此笔者将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划分成三个层次——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规范遵守和职业精神引领。第一层次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阶段,缺少自我意识和职业定位;第二层次的学生会用职业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但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职业的觉醒;职业精神引领阶段是工匠精神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高度的职业自觉并努力寻找职业的尊严感和使命感,从而超越普通的个体,达到职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一)职业技能训练——匠人层次,可得皮肉

匠者,木工也。它的本义告诉我们,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可称之为“匠”;技能是工匠的基础,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优秀工匠品质都以拥有技能为前提。学者周明星、刘晓在研究中将职业技能划分为三个层级——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和特定技能层。他们认为基本技能是个体必须掌握的通用知识与技能,它适用于个体所从事行业的所有岗位,是一种宽泛的技能;专业技能则是覆盖相关专业和职业群的代表性知识和技能;而特定技能层只适用于特定岗位的独特知识与技能。基本技能层和专业技能层着眼于通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特定技能层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升华,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技能层级体系。

而在职业技能的习得上,个体从新手到专家,必须经过感知、模仿、练习和内化四个阶段,通过感知过程情景化、模仿过程标准化、练习过程岗位化最后达到内化过程个性化,将自己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行为态度等融入技能习得的过程,成长为独具特色的个体。欲成工匠,先学技能。技能只是成为工匠的基础,技能的习得可使人成“器”,但不一定能使人成“才”。

(二)职业规范遵守——匠师层次,可得筋骨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纪律也是人性本身所需要的。这是人性通常用来实现自我的方法,而不是嫉妒贬低人性或破坏人性的方法。”当我们将职校生从门外汉培育成专业技能人才之后,必须以规范来约束和引导他们,因为这些约定俗成的职业规范,既能约束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不至于逃避责任和义务、偏离职业目标的方向,又能对他们的职业行为给予指导,给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当职校生开始从技能的学习进入职业规范的习得时,就开始在匠人的基础上上升到匠师的层次,可得工匠精神的筋骨;但要想得工匠精神的魂魄,还得上升到更高的阶段——职业精神指引,这便是职业自觉阶段了。

(三)职业精神指引——匠心层次,方得魂魄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必须树立职业精神教育观。职业精神教育是工匠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它给人的精神引领不仅仅表现在对工作的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上,还应该体现在追求职业的理想与信念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做行业发展的领路人和行业道德的楷模。

墨子倡导“兼爱”与“非攻”,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工匠,都以追求至善至美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反映在具体的行为追求上,便是“德艺兼求”。可惜这种职业价值追求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迷失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忽视了职业愿景的引领,必须找到途径重新建构。

二、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宝民教授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提出了四个方向: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如下。

(一)教学上,技能教学与文化培育并重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近些年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基于岗位的技能要求,很少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上下功夫。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门讲座以及实操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对产业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感受所从事职业的历史渊源,了解工艺的发展趋势,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地位,形成职业认同感;改革评价标准,不以合格与否为评价标准,而应树立“三维课程目标”,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其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其中关于工匠精神的直接描述如墨家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志不强者智不达”等名言,强调意志的锻炼,推崇一种“强力而行”的奉献精神。此外还诞生了诸如《工律》《工人程》《均工》《效律》等一系列制度典籍,以考核工匠的工作质量,为中国古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一些相关专业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开设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将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融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精神境界。

(二)实践上,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试金石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并被视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学生在校可以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企业实践中可以取得实操经验,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宏观上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和监督评价等做出具体规范,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微观上各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特色,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设立专门机构或岗位,促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并制定具有激励导向作用的奖惩制度,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技能与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导向上,鼓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过去一段时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在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上侧重强调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培育,导致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在现代化的职教大潮中,我们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比如“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其核心内容是“校企联合、双师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以院校为基础,以企业或行业为主体,校企双方各展所长、共同育人、分工合作、共担风险;学徒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正式的在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学习方式上,采取“学校课堂教育+岗位师带徒技能培训”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学习内容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职业与专业对接,岗位与课程融合,并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现代师徒制中的“师”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他们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基础而组建,每位教师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技能对学生加以训练和指导,团队制既发挥了传统师徒制“传”“帮”“带”的优势,又克服了因个人经验主义产生的缺陷。现代师徒制在吸收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通过言传身教,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G717

A

1005-6009(2017)84-0050-03

储德发,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教育与文化现象。

*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扬州‘三把刀’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SJD3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校职业技能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匠神形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工匠赞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