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重一提”高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7-03-23周亚娟

江苏教育 2017年8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周亚娟

“两重一提”高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周亚娟

针对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两重一提”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路,即重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能力,主动策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的重点不自觉地指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致使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教育目标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不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相当一部分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等。

高职教育出现上述“不适应”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高职教育现行的课程模式难以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束缚,还是“本科改良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或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其二,是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尚未真正建立,课程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职场岗位工作的需求。

为培养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两重一提”专业建设工程,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主动策应高等职业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内涵建设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教学计划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解构,再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起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型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了由文化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环节五个环节构成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

(一)岗位工作流程化

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活动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某一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流程或职业活动规范。在综合考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岗位职业资格证与技能证书需求、教学组织实施可能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可控性等多种因素基础上将其序列化,使其成为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基础。

(二)典型任务集成化

在确定学生就业岗位(群)职业活动过程或职业活动流程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进一步对每一个职业活动过程或每一个职业活动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直到能提炼和归纳出各个工种的典型工作项目和任务。同时这些典型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应具有可操作、可描述、可测量、可控制、可展示、可拓展等特性。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按高职学习规律进行整合集成,就构成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框架,以体现“任务导向”的培养特征。

(三)典型工作教学化

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职业活动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将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来源于职场的具体工作任务或具体工作项目的形式嵌入所开发设计的具体课程中,成为将要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内容,使学习与未来岗位工作有机融合、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机融合。

(四)实训体系系统化

在进行学生职业岗位活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每个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也要一体化考虑培养这些职业技能以及形成职业能力所需的实训条件。这样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实训场所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使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满足“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

(五)素质教育全程化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不仅是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和架构,同时也是对学生职业成长的全程设计和架构。考虑到职业活动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对素质拓展课程进行有效设计,将专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针对“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培养过程,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现代班组管理”课程的开设。

二、重塑课程教学内容

重塑课程内容是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结合专业人才所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来源于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工作项目和任务重新整合和序化为课程学习内容的课程开发方法。[2]

(一)典型工作项目化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对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中选择比较适合学生学习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的载体,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方式下,既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又同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构筑起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集合,凸显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二)学习过程自主化

依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内容,一个重要的考量是学习内容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将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具体实在的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动手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符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征,可使学生增强学习行为的自主性,体现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三)个性辅导全程化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其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磨炼。要实现这一目标,除应对学习内容进行细致的设计规划外,还必须改变以往在教室“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在学习的整个过程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释疑,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四)学习效果显性化

对高职学生而言,由于把原来相对抽象的理论嵌入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点的认知,掌握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同时,学习效果的可展示性、可测量性不仅会激发其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其未来的求职就业提早打下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校学习与职场工作需要之间的距离。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院实施“两重一提”工程的重点在于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的目的。学院以培育教师高职课程开发能力为抓手,将“项目化课程”“任务导向”等方式有机融入具体的课程内容中,通过丰富和活化课程学习内容,努力缩小学校教学与职场工作需要之间的距离,并通过能力测评来全面检验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理实一体化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整合与加工、引导与沟通、组织与监控能力,使得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高度融合,学生技能训练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学做一体化”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常态。

(二)师资培养多维化

建立健全并认真实施教师业务进修与访问工程师制度,组织教师出国培训和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加强教师间学习互动的过程监控,举办教师实践教学竞赛,开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检测与观摩等,提高教师“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课程开发能力。

(三)能力再造全员化

为全面提高全院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学院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提高了全体专任教师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素养,加强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强化了教师对企业工作过程的分析及高度概括的能力、学习性工作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再造了教师职教新能力,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通过“两重一提”工程系统的综合训练、测评考核以及课程的教学实施使全院的专任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并在教学过程组织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企业实战能力等方面有了重点突破,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运行机制与建设成效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要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就应按照超前性、多元性、基础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原则对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并同步开发满足职场岗位工作需要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组织和实施,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因此,以课程开发为切入点,在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素材等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得以同步发展,成为具有有机成长性的生态系统。通过近几年“两重一提”工程的系统推进,学院在下述两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

(一)构建了适合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1.校企协同共建机制。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为导向,与紧密合作企业协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吸收项目化课程的精髓,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强化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深化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适应性。同时,使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整合、企业实战等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

2.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为激发全体教师投身“两重一提”工程,提高大家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院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教师测评全程录像,开发成果存档备查,应用成效随机跟踪,形成了制度化的过程考核与绩效激励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模式及管理机制,形成了不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长效机制。

(二)取得了明显的专业建设成效

学院的“两重一提”工程以培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为抓手,将“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思想以“项目化课程”“任务导向”等方式有机融入具体的课程设计中,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也缩小了学校教学与职场工作需要之间的距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深化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认识。“两重一提”工程的实施,让学院几十个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对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和特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让大量参与“课程重塑”教学团队的教师提升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掌握了项目化课程开发方法,突破了传统课程章节知识体系的架构,按照项目化课程来重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重塑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明显转变。

2.校企合作开发了一批课程开发方案。参加“课程重塑”工程的教师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主题学习单元授课方案设计,开发出一批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课程理论基础上体现“工学结合”的示范性课程。目前,通过课程开发能力测评的教师已初步完成了上百门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写,真正达到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重塑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

3.培养了“课程重塑”工程核心团队。在“两重一提”工程的开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批对课改思想把握准确,肯钻研、善思考、善于发现他人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的教师。在这些教师中筛选骨干人选,组建了“课程重塑”工程核心团队,负责审核课程重塑工程立项申报表,并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行测评。测评员本着公正、公平、客观的态度,为每一位参加测评的教师把脉诊断,既充分肯定其长处,又指出其不足,使测评真正发挥出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1]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4):91-93.

[2]张波,刘春雷,刘琴,刘建国.基于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教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240-243.

G717

A

1005-6009(2017)84-0032-04

周亚娟,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教师,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积极教育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题编号:B-b/2015/03/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