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音何处

2017-03-23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押韵乡音方言

乡音何处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施徐蔚

读《红楼梦》,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灯影幢幢的宁府里,王熙凤留下笑语:“我家去了”,不禁莞尔一笑,这句话是如此熟悉,好像暮色四合的时候,妈妈站在院门口大声喊你回家吃饭,你也大喊一声:“家来了!”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家去了,明天再来!”

如果有什么语言能在瞬间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那一定是乡音,一定是方言。当我们牙牙学语,学会的第一门语言,也定是你终身都不会忘记的乡音方言。你听方言,嬉笑怒骂永远是那么浓油酱赤,生动传神,人们全靠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或怒骂。在村庄里总有三两成群的女人们聚在一起喳喳地说话,她们也许踩在石头上浣洗衣裳,一边闲聊着村头听来的无边八卦,也许一边从井里卖力地拽起一桶水,“咣“地砸在地上,水花溅到脚趾上也浑然不觉,只一个劲地谈论这家男人、那家孩子……有时候气急败坏的妈妈扯起嗓子,全村人都听得真切:“你相相(看看)人家,有谁像你!我看你魂落了!”那在草丛里玩得满手泥巴的孩子就站在夕阳的影子里,小脸涨得通红,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发亮。我一直觉得方言里情感都来的更浓更辣,有时候老师看着调皮鬼交上来的鬼画符般的作业急得跳脚,一张嘴大骂,滔滔不绝蹦出来的全是地道方言。普通话吧,总感觉不够味道,方言一出,总感觉全身的气就像放气球似的泄了出来,在一旁听的人都觉得毛孔舒张,痛快呀!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方言如同一条粗粗的麻绳,将我们每个人紧紧连在一起。哪家的酱油短了,哪家的米酒成了,哪家的巧媳妇裁了件花衣裳,就在左邻右舍七嘴八舌的闲话里弄得左右皆知。也不知这神奇的方言是哪族人发明的,反正世世代代的子孙们都在太阳东升西落的平凡日子里学会了它。有时候还真羡慕那些从没有离开过村庄的人,言谈爽利,方言地道,他讲的话你动不动还不明白,长大后跑出去这也学那也学,自己好像一个文化人,但一遇到方言就不得不缴械投降。没辙呀!谁叫你听不懂呢?

但所幸,学点文化还是有点用处的,至少翻阅诗词时常常有重大发现。古诗词都讲究押韵,可你也一定读过似乎没那么押韵的。“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如果你用普通话读一遍,一定觉得毫不押韵。但试试方言呢?是不是太神奇了?“靴“和“家”原来都是押韵的!这绝非偶然,譬如《卖炭翁》里还有诗句“满目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样是由方言写就,又如“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买黄瓜”,“花”“车”“瓜”就这样毫不违和地押韵了。仔细想来其实也不足为奇,世世代代我们的祖先就是操着这一口质朴而熟悉的方言,记录这“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可爱小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黝黑的沃土上挥汗如雨,也写就了自己的诗行。如果没有这可亲的乡音,你会永远记得村里那棵洋槐吗?你会永远记得曾经的小桥吗?你会记得你如何隔着网用白菜叶喂一只眼神犀利的母鸡吗?你会记得村庄和那些无知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吗?

方言,其实是游子,最深的乡愁。“逢人渐觉乡声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漂泊无依的落寞岁月里,连莺声都不忍听闻,那一声声啼叫,就好像与邻家少年一同奔跑时撒在风中的一串串笑语,又像慈母对着银灯独坐补衣时不经意的一声叹息。乡音哪能说忘就忘,毕竟它是我此身存在的证据,有乡音的地方就是故园,有故园的春秋我就不怕严寒风霜。可是记住了乡音又如何?“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天涯何海角的距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回乡又如何?“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物是人非的家乡,我拼命记住了乡音,也还是输给了似水流年啊,乡音一句,直让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屋外的柿子树将枝叶一点点拍打在窗户上,像是风的缱绻。忽然铃响,原来是久居美国的舅公打电话来拜年。“你们那儿天晏了吗?新年快乐啊!”他的乡音一点没变,我一边“嗯嗯”地拜年,一边心头一热,禁不住眼眶一湿,热泪打在手背上。

猜你喜欢

押韵乡音方言
方严的方言
押韵押出韵味儿
方言
乡音永久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乡音如歌
乡音
乡音
我给小鸡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