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2017-03-23肖杰蒋双林王业鹏黄翠娥李丽娜周年英张泽志湖北省天门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湖北天门431700湖北省天门市蔬菜管理办公室湖北天门431700湖北省天门市农业环境保护站湖北天门4317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天门市面源畜禽

肖杰,蒋双林,王业鹏,黄翠娥,李丽娜,周年英,张泽志(湖北省天门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湖北 天门 431700;湖北省天门市蔬菜管理办公室,湖北 天门 431700;湖北省天门市农业环境保护站,湖北 天门 431700)

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肖杰,蒋双林,王业鹏,黄翠娥,李丽娜,周年英,张泽志
(湖北省天门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湖北 天门 431700;湖北省天门市蔬菜管理办公室,湖北 天门 431700;湖北省天门市农业环境保护站,湖北 天门 431700)

以201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概述了湖北省天门市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染等面源污染现状。针对群众环保意识淡薄、监管体系不健全、综合治理难度大和资金投入不足等治理难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严格执法监督和加大资金投入等防治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对策;天门市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等营养物、农药、重金属、土壤颗粒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灌和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1,2]。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复杂,具有随机性大、分布广、潜伏性强、发生滞后和管控难等特点[3]。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天门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在天门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天门市农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为破解天门市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天门市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对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1 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汉江下游北岸,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主要城市,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油、瘦肉猪和淡水鱼生产基地。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个乡、2个农场,国土面积2622km2,截止2014年末,总人口16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57万人,耕地面积16.83万hm2,全市生猪出栏113万头,家禽出笼1792万羽,牛出栏3.8万头,羊出栏2.5万只,肉类总产量12.82万t,禽蛋产量6.9万t,鱼类放养面积达到1.57万hm2,水产品产量13.3万t。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和农村生活源污染。

1.1 种植业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大,存在着不合理的使用现象。据2014年《天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为27.44万t,其中氮肥8.95万t,磷肥5.33万t,钾肥2.94万t,复合肥10.22万t;农药施用量5414t;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56.74t,其中地膜使用量298.32t,地膜覆盖面积7913.73hm2;秸秆产生量109.13万t,其中21.83万t约占秸秆产生量的20%被随意的丢弃和焚烧。当前,由于天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意识不强且接受速度慢,在用肥用药方面存在着误区,总是存在着通过增施化肥农药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思想,从而导致化肥农药的泛滥使用。据报道,我国化肥农药的平均利用和吸收率约30%[2],2014年天门市流失的化肥就有19.21万t,农药3789.8t,这些未被吸收利用的化肥农药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2014年天门市地膜回收量为208.82t,但仍有89.50t(约占总量的30%)残留土壤中。残留于土壤中的地膜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渗透性,且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导致耕地理化性状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减收。此外,种子、化肥、农药的包装物回收率也不高,也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农作物秸秆的随意丢弃和焚烧,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污染了空气和水体,对城镇居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

1.2 养殖业污染

根据天门市2014年畜禽养殖规模,经测算[5,6],全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10.6万t。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调查,截止2014年末,万头以上大型规模化猪场31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场152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16个,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80%以上;10万只以上家禽规模化养殖场3家,5万只以上15家,2000只以上591家,蛋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65%以上;存栏500头以上肉牛育肥场6家,年出栏10头以上肉牛、50头以上肉羊养殖场395家,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以上。全市有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60家,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5家、省级12家、市级43家,标准化率近50%。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若处置不当,会进入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和土壤。据调查,全市70%以上的畜禽粪便基本得到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但仍有占总量30%(约65.2万t)的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或露天堆积,这些粪便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此外,排入水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会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1.3 农村生活污染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各类包装物、一次性塑料用品日益增多,特别是白色污染物随处可见,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2014年天门市农村常住人口65.57万人,以每人每天产生1kg计算[7],全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39.33万t,由于大多数乡镇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相应的垃圾处理设备,处理方式仅为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导致其产生的渗漏液肆意横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对周边农村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 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环保意识淡薄

广大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省时省工,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忽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部分养殖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集中处理畜禽粪便,肆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和水源,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2.2 监管体系不健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农业、环保和水利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和齐抓共管,但这样的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且在监管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支撑,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阻力大、困难多。

2.3 综合防治难度大

农业面源点多面广,涉及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由于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制约,高效的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力度不大,应用范围不广,未能从整体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2.4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缺乏专项的经费保障,相关设施建设成本高,建成后续运行管理经费不足或到位不及时,导致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同时缺少环境监测设备,相关农业环保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 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现状

3.1 种植业综合防治

天门市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先进生产技术,严格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据调查,2014年,天门市27个乡镇办场、99%的行政村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实现区域内圈覆盖。全年整建制配方施肥面积达22.95万hm2,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9.1%,化验土样897个,发放通知单6万份,近30万户农户得到“配方施肥通知单”,全年推广配方肥施用(纯量)2.81万t(实物6.78万t),全市设置万亩示范区3个、千亩示范片22个、百亩示范方30个,示范面积0.45万hm2,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全年共发布病虫预报21期,作出预报40期次,准确预报率达95%以上,无错报、漏报和延报现象发生,专业统防统治面积达3.33万hm2,低度低残留农药使用比重明显增加,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同时开展农业废弃物的管理试点,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农业废弃物开展集中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化肥和农药废弃包装物,推广科学使用农膜技术,减少了白色污染。

3.2 养殖业综合防治

天门市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物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大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天门市以部、省、市三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生产技术上积极推广新型实用畜牧科技和生猪“150”、蛋鸡“153”、畜-沼-渔等标准化养殖模式,达到提质、减排、降低污物产生量的效果;在生态循环上充分应用农、林、牧、渔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再生原理,达到农牧结合、以牧促农、粪污水肥还田“自产自销”的效果;在资源化利用上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和畜禽粪便制肥项目建设,达到养殖粪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牧渔业一体化发展的效果。据调查,截止2014年末,全市31家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已有22家建设粪污深度处理设施、5家采用三级沉淀水肥还田模式、4家实现沼气能源生态处理,全市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实现养殖粪污综合治理和达标排放。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程普及率达90%,养殖场(户)污染物处理面达100%,处理合格率达85%。全市中等规模以上养猪场均建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废弃物利用率达70%。同时,天门市率先在湖北省推广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目前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率达100%[4]。

3.3 农村环境综合防治

天门市全面推进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意见》,建立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监管保障体制,制定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实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联合执法和水质定期监测制度,相继制定了《天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布点方案》、《天门市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等农村污染治理专项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了“村收、乡(镇)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天门城市周边乡镇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其余乡镇均建设了垃圾收集池、箱、房及垃圾填埋场,基本形成了覆盖乡镇、村组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组织实施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生态、绿色、和谐”的新农村。2013年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岳口镇健康村开展湖北省美丽乡村部级创建试点工作,此举极大推动了天门市“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

4 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工作防治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广泛宣传《农业法》、《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管理条例》、《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开办讲座和散发宣传手册的形式,普及农业生态环保知识,让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来源、本质和危害,同时积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参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

4.2 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要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循环和高效农业,将创建“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防虫网等防控技术,科学安全使用高效、低毒和残留农药[8],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有序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再生资源化的生态化发展模式。

4.3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夯实农村污染防治基础

应科学统筹规划村镇建设,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市域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实施、逐步推广”的要求,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试点工作,充分利用相关项目资金购买垃圾箱,建立垃圾处理池,集中收集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协调管理体制。大力实施以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场镇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发动群众开展“五改三建”(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建园、建池、建家),清洁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4 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应急预警能力

应建立完善农田氮磷流失、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子,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的常态化。建立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报预警系统,切实有效控制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危害,保证对农业环保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理。加强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规范的出入库台账,有效实施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管。依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着力农业环境监测队伍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4.5 严格执法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要加大对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坚持防治与发展、惩治与规范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使用)等环境监管制度,从源头环节加大对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种植业等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执法,加强农资市场巡查和监管,严禁商家出售禁限用农药和假冒伪劣化肥等农资,从源头上降低农药和化肥等农资对耕地的污染。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乡镇违法排污企业整治、畜禽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环境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顺利推进。

4.6 整合项目,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力度

切实加大农业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立项、社会资本参与和农民自筹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形式。整合涉农环境项目资金,不断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渠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面源污染监测、农业清洁工程示范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奖补机制,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1]李自林.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5):207~212.

[2]徐玉莲.青海省湟中县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30(1):69~71.

[3]李秋芳,宋维峰.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2,24(2):23~26.

[4]肖杰,蒋双林,王国清,等.天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64~66,246.

[5]沈体忠,刘佑林,雷代英,等.武汉城市圈畜禽粪便资源量及养殖业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9,6(3):70~74.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鲁敏,赵丽娅,刘化吉.武汉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04~9805,9821.

[8]肖杰,王业鹏,蒋双林,等.天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6,(18):79~83.

[编辑] 余文斌

2016-11-08

肖杰(1985-),男,硕士生,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tmnyhb@126.com。

S18.3;X711

A

1673-1409(2017)06-0059-04

[引著格式]肖杰,蒋双林,王业鹏,等.天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6):59~62,81.

猜你喜欢

天门市面源畜禽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湖北天门市6667公顷(10万亩)“多宝萝卜”助农增收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策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