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和思考

2017-03-23淮文英唐玉琴王艳秋刘荣强张天娥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药效脏腑微量元素

淮文英 唐玉琴 王艳秋 刘荣强 张天娥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和思考

淮文英 唐玉琴 王艳秋 刘荣强 张天娥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归经理论指出了药物的作用部位,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科学阐述中药归经的本质,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生用药,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有利于提高疗效。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

归经理论是指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1]。但从古至今,中药归经的实质,即中药通过什么方式或如何作用于脏腑经络而对病变部位发挥特殊的治疗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 历史沿革

归经理论源于《皇帝内经》的“五入”、“五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2]。”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在论及“泽泻”时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它意。”故归经理论的基本确立是在宋元以后。而将零散的归经理论总结成为体系归功于张元素,其后主要是完善和补充。正式提出“归经”概念并将“归经”全面应用者,始自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3]。1958年,首次将归经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并作为中药基本理论论述,是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4]。

2 现代技术研究

从50年代起,研究中药归经理论这一领域,运用现代研究技术手段在药物有效成分、微量元素、受体学说和药理药效等方面,对归经理论多次、大胆的创新性实验来阐述药物作用病变部位机理的过程,并以此探索归经理论的可能物质基础。

目前对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有效成分分布:该方法采用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的描述和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时间过程进而动态观察。

(2)微量元素测定:该方法认为微量元素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在药理作用的基础上观察中药中所富集不同微量元素的浓度,研究微量元素在体内迁移、富集的运动过程,结合这些微量元素在人体器官组织的分布来认识归经理论。

(3)药效观察方法:通过对中药药效的观察来进行研究。李仪奎等大量筛查中药,选择了429味有归经中药,按药理作用进行了分组,统计归经频数,结果表明,抗惊厥药与肝经、泻下药与大肠经、止血药与肝经、止咳化痰平喘药与肺经等具有一定相关性,与中医理论基本一致[5]。

(4)受体学说:利用电镜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该方法将中药的药物机制深入到分子水平,直接从细胞上的受体出发,研究药物的作用力和病变部位的吸引力,使药物与机体高度结合,以免受中医与西医解剖学器官不对应的影响[6]。

3 讨论

近年来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归经理论虽是一大热门领域,但研究起步晚,归经理论总结不完善,现代技术有限,虽做了许多实验研究,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观察中药有效成分体内高浓度分布,忽视了中药是包含多种有效成分单体,有效成分的高浓度与药效之间并不一定产生必然的联系。而且中医脏腑名称与西医解剖学器官并不是一一对应,中医脏腑也不是单一器官组织。②观察微量元素体内分布,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忽视了大多数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并不是微量元素,也不一定都与微量元素相结合,而且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③观察药效与归经关系,忽视了中医从整体观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现代药理学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尚需进一步总结与完善。④观察受体学说,忽视了这种微观水平技术研究宏观归经理论,不能反映出那些不通过受体起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并且这项学说多半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实验很少见[7]。

虽然后人按古人先发现的疗效而后总结了药物的归经,但药物归经与现代药理学中其作用靶点所在器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某药归于某经,可能是其药理作用靶点是某个具体的脏腑,但也可能是通过干预其它部位的组织器官产生临床作用,进而影响患病器官组织的临床症状达到药效[8]。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丰富了中药归经理论的内涵,然而,除继续文献理论研究外,更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合作,使未来研究成果更具有实际意义,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通讯作者:张天娥)

[1]高学敏.中药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

[2]袁琳.天麻、钩藤归经理论的基因表达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0:18-25.

[3]王鹏,中药四性理论构建及其现代研究方法学探讨[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30-40.

[4]姜楠,张冰冰.中药归经理论浅析[J],中药与临床,2011,2(04):37-38.

[5]李仪奎,徐莲英,马建平.中药药理与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药通报,1998,13(07):48-50.

[6]刘萍,王平,陈刚等.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2):2339-2341.

[7]程健,狄留庆,姚映芷等.中药归经理论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方法探讨[J].中成药,2014,36(10):2176-2180.

[8]时文远,王正君,杨照华等.论中药归经本质与“焦点”学说[J].中医杂志,2016,57(22):1974-19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072727); 2017年度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基金。

淮文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与免疫。

张天娥,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疾病分子与临床。

猜你喜欢

药效脏腑微量元素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宝宝微量元素检测
解析中微量元素
药效
几种杀菌剂防治香梨树腐烂病的药效对比试验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ORS-ICP-MS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多种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