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宁市桑树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2017-03-23杨一平陈伟国孙海燕

蚕桑通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宁市蓟马桑园

杨一平,陈伟国,孙海燕,张 芬

(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 嘉兴 314400)

海宁市桑树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杨一平,陈伟国,孙海燕,张 芬

(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 嘉兴 314400)

海宁市地处浙北平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主导产业之一。2010年以前,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桑树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传播扩散快,严重威胁蚕桑生产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海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桑树病虫监测站,对辖区内桑树病虫害开展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查,同时逐步建立起市、镇、村三级监测队伍和防治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批桑树植保专业人员。近年来,全市蚕桑生产规模持续下滑,大量桑园抛荒或季节性失管,加重了桑树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本文针对海宁市桑树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以期减轻桑叶产量和质量的损失。

1 海宁市桑树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情况

1.1 桑树病虫害种类

桑树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细菌病、桑紫纹羽病、叶枯病、褐斑病等。桑树害虫有野蚕、桑尺蠖、青尺蠖、桑螟、桑毛虫、白毛虫、黄毛虫、扁刺蛾、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叶虫类、天牛类、桑蛀虫、桑象虫、介壳虫、桑虱等。其中近年来发生的暴发性危害或大面积流行的有桑螟、桑粉虱、桑蓟马、桑灰霉病、桑疫病等。

1.2 桑疫病的流行情况

桑疫病又名桑细菌病,俗称烂头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芽叶病害,因不同的致病菌系表现为黑枯、缩叶等症状,嫩梢嫩叶受害后变黄变黑腐烂,呈烂头状或缩叶状。桑疫病在多雨、多湿环境下,病菌容易大量繁殖而发病。暴风雨和虫害使桑树嫩梢嫩叶伤口增多,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偏施氮肥的桑园,枝叶过嫩,也容易发病。不同桑品种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缩叶型桑疫病在春季发生严重,一般4月上中旬初发,继而扩散蔓延,5月上中旬大面积流行,直至春蚕饲养结束。黑枯型桑疫病全年都有发生,以中、晚秋发病较重,但近年来秋季也出现缩叶型桑疫病发生严重的现象,有些发病严重的桑园常出现黑枯型和缩叶型混合发生的情况。

海宁市东南部钱塘江出海口历来是黑枯型桑疫病重灾区,也是浙江省桑品种抗病鉴定点之一,随着种植业结构和桑品种的改变,发病情况显著好转。而原来极少发生的缩叶型桑疫病已经成为春季桑园的主要病害,高发年份发病桑园占全市的20%左右。

由于桑疫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且侵染传播途径较多,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对适宜区域的部分桑品种可产生高达100%的发病率。由于在病症表现出来和发病前期难以预估损失程度,因此,农户对发病率较高的桑园也不会采取农药预防。再者防治桑疫病的农药筛选十分滞后,30多年几乎无新农药推出。目前,行之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桑疫病防控措施主要有防止带病桑苗输入、选栽农桑14号等抗病较强的桑苗品种、易发病桑园合理施用氮肥、防止枝叶过嫩;已发病桑园及时清除病原,发病初期剪除并烧毁病叶、病梢,冬季对发病枝在病斑以下15厘米处剪梢,发病严重的枝条应齐拳剪伐等农业防治措施。

1.3 桑螟发生与危害

桑螟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嫩叶背面,潮湿天气有利于桑螟卵的孵化,幼虫经5次蜕皮而老熟,越冬代幼虫在室内外隐蔽处吐丝结薄茧越冬。初孵桑螟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食叶,3龄后吐丝叠叶,幼虫爬行速度极快,高龄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飘荡而迁移它株继续危害。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桑螟在海宁仅是桑园的次要害虫,年发生世代4代为主,偶有5代;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第5代;2000年后少数年份出现第6代。表明桑螟世代和发生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并且成为桑园最主要的害虫,曾多次暴发成灾,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安全。

2014年秋季桑螟在浙北、浙中蚕区大面积暴发,海宁市桑园病虫监测数据显示,第4、5代桑螟累计增殖率超过100倍,历史罕见,全市弃养晚秋蚕种达到8425张。既有桑螟幼虫隐蔽、世代重叠的习性和规律,又有气候适宜、养蚕治虫矛盾的客观原因,也有防治失时、缺少对口农药等人为因素。

桑螟的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测报,重点观察第3代发生期,预测第4、5代发生趋势和防治适期;二是调整养蚕时间,中、晚秋蚕饲养和第4、5代桑螟争夺桑叶,只要中、晚秋蚕大量采叶时间早于桑螟危害高峰,即可减轻桑叶损失和避免家蚕农药中毒;三是分区农药防治,中、晚秋蚕期间,进行分片防治,根据晚秋小蚕和大蚕采叶间隔分别用短期和中期农药防治;四是室内清理,秋季桑螟暴发时会随着采叶带入蚕室,晚秋蚕结束后应加强蚕室内外清理,杀灭越冬代桑螟。

1.4 桑蓟马的发生情况

桑蓟马又名举尾虫,属缨翅目、蓟马科,是桑园常见害虫,一年发生8~10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杂草中越冬,次年春叶开放时,越冬成虫迁飞到桑树上。成虫有趋嫩性,集中在上部嫩叶产卵为害,因此若虫主要分布在中上部叶。桑蓟马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刺破桑叶叶背或叶柄表皮,吸取汁液,造成无数褐色小凹点,使叶片因失水而提早硬化,叶质降低;严重受害时,桑叶失水卷曲、枯焦,甚至落叶。桑蓟马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夏秋季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桑蓟马虫口密度就迅速增加;大风大雨可以有效地抑制桑蓟马的虫量。

2013年7、8月份,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历史罕见的连续高温干旱,桑树生长受到抑制,再加上桑蓟马暴发的次生灾害,导致秋季桑树生长缓慢,枝条短、桑叶小而黄,中、晚秋小蚕桑叶无处可采,全市秋蚕因此减养4280张。

桑蓟马虫体小、代数多、繁殖快,成虫又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农药防治宜选择内吸性品种,暴发时期应当增加喷药次数。

2 桑树病虫害防治现状和问题

2.1 桑树植保队伍线断网破

市、镇、村三级农技队伍缩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大幅减少。海宁市蚕桑站2016年在岗7人,比1986年减少9人;全市各镇蚕桑辅导员13人,比1986年减少42人。原来以镇为骨干的网格化桑病虫监测已不复存在,全市桑病虫监测点从1986年的5个减少到2016年的3个。镇、村人员普遍身兼多职,桑病虫防治指导工作仅能做到转发市级发布的情报,不能及时、有效的监控区域性病虫流行和发生趋势。

2.2 农药防治方法不当

由于蚕桑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多数农户仅把种桑养蚕作为副业,且从业人员普遍老龄化,阻碍了桑病虫防治技术和设施的更新。在农药品种选择上,凭经验的多,听指导的少;选高毒速效的多,因虫因时选药的少。在防治方法上,盲目提高浓度的多,细雾喷药周到的少;适期防治的少,发现危害再喷药的多。在防治策略上,只看效果的多,交替用药的少;依赖农药的多,综合防治的少。

2.3 桑园病虫防治率下降

据2016年抽样调查,15.65%的农户放弃桑园管理,46.56%的农户希望有偿转让桑园,但因桑园零星分散,流转难度大。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养蚕农户比2013年减少42.99%,而同期蚕种饲养量减少48.44%,说明并没有因为桑园流转而增加户均蚕种饲养量。2016年全年桑园平均防治3.59次,比2013年的平均防治4.05次,年防治次数减少11.36%。

3 桑树病虫害防治的改进措施

3.1 稳定病虫测报基础

以3个市级桑病虫系统调查点和2个诱蛾调查点为基础,市、镇二级在桑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段开展抽样调查,客观和及时地掌握病虫发生程度和流行趋势,发布桑树病虫情报,组织指导防治工作。病虫发生和流行有一个逐渐积累过程,往往在局部区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因此调查监测点必须确保一定的数量,并且区域分布合理,调查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要建立定期会商研判机制,提出中长期趋势分析意见,如此才能提高桑病虫预测预报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3.2 筛选桑园适用农药

筛选桑园病虫害防治农药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对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在桑叶上的残留时间较短,桑园喷洒农药后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安全采叶间隔时间。因此,适合在桑园中使用的农药品种非常稀缺,多年来面临老品种逐渐淘汰,新品种开发少、登记难的问题。我国登记在桑树上使用的杀虫杀螨剂不到10种,尚无杀菌剂登记。其中敌敌畏、辛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品种已经使用30多年,害虫抗药性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变差,只能不断提高使用浓度,导致安全性下降。灭多威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杀虫剂品种,但因其毒性高而无法在桑树上扩展登记。近年来新开发的溴虫腈、吡蚜酮等短效农药因登记耗时长、费用大,桑树又是小宗作物,大企业没兴趣,小企业没能力。

3.3 改进综合防治措施

检验检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方法构成的综合防治措施应用得当,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出最佳防治效果,但受制于防治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近年来,科技进步大大加速了化学药剂合成,桑螟性诱剂、食诱剂等新产品陆续开发出来,进一步丰富了防治手段。拓展思路,仔细分析生产布局、操作习惯等农业防治措施与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关联性,探索针对性防治措施,如秋季养蚕时间早于桑螟危害期,既避免了桑叶产量和质量的损失,又不需要使用农药,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不会造成秋蚕农药中毒事故,大大提高了秋蚕饲养安全性。在病害易发区域,桑品种多样化既能够减缓病害流行,又能为更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海宁市蓟马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浙江省海宁市举办少儿现场书法大赛
浅谈“桑园托管”
海宁市优质茧收购的实践与体会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