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TQM理论模型构建

2017-03-23■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质量

■李 勘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科研部,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路667号 116018

科技期刊是展示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新成果的窗口,能系统地反映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肩负着传播和积累科技信息的重任,既是科技成果传播的媒介和科技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反映科学技术水平的窗口。质量是科技期刊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词,是影响科学技术产出及推广效率的重要因素,能直接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活跃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繁荣程度[1]。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性的边缘科学,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集不同的现代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科学管理体系。鉴于此,在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中有效施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期刊质量的有效途径。

196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菲根堡姆博士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具有示范效应。1978年9月,我国提出第一个“质量月”活动,这是关于质量最早的“官方”提法;1990年,开始贯彻ISO 9000质量标准,此后部分行业逐渐开始研究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该管理思想具有先进性,但缺乏具体实施方案,需按行业细分、量身定制,对其不断完善,而相关国内外、各行业研究和应用的深度及广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针对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研究起步较晚。通过查阅中国知网(CNKI)文献可知,贾汉凯[2]于1989年最早提出了“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概念,之后,黄春杨等[3]、雷琪[4]、李玉坤等[5]、陈青莲等[6]、许升阳[7]等陆续发表了11篇研究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的论文。其中,一部分是字面意义的质量管理,论述了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性,并非真正管理学上的“质量管理”;另一部分则是提出在科技期刊内部引入质量体系标准,并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但未提出具体的科技期刊质量管理实施办法。“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是近年逐渐被认识到的新方法,周传敬[8]于2001年在国内最先提出“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科技期刊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李弘[9]、朱思群等[10]、曹兵等[11]、李勘[12]等也陆续发表了12篇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论文。其中,一部分论述的是科技期刊应“全面进行质量管理”,不属于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其余部分则从多角度论述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原则方法、应用特点和前景展望,属于纯理论探讨,概念和定位相对宽泛笼统,缺少系统的执行方案,没有操作层面的模型可用。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质量管理、期刊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梳理了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属性、需求分析和实践关键,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统计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提出了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为研制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软件提供支撑。

1 科技期刊质量相关概念及属性

1.1 质量管理相关的概念属性及逻辑关系

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概念有“质量”“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就是产品或服务为其对象提供的适用性;质量管理是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的基础上通过体系运行来实现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全面质量管理是指某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以质量为中心实现顾客满意,本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都受益,并保障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3]。质量、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者面向的服务对象相同。“全面质量管理”是固定词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后者只是前者的组成部分之一。质量管理可以理解为目标层面的规则约束,全面质量管理可以理解为操作层面的科学行动[14]。两者是静态和动态、基础和发展的关系,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1.2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从学科分类和研究领域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新闻传播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起点,再经编辑出版学和科技期刊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学和全面质量管理交叉渗透后形成研究的终端领域。其中的编辑出版学是仍在讨论和发展之中的新兴学科,而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也相对较晚,成熟度框架如图1所示。前端理论研究成果积累很少,终端研究刚刚起步,依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属性,我们可以把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理解为“以科技期刊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期刊相关各方的全体成员参与,运用管理、统计和信息技术,以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为目的的全部管理活动”。

图1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成熟度框架

2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基础

2.1 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是我国编辑出版相关法规的要求。199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2005年颁布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09年颁布《期刊出版质量管理规定》,在不同方面对科技期刊提出了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

(2)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是办刊人的任务和使命。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载体,在整个科学传播体系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针对性强的专业文献和相关信息是办刊人的重要职责[15],科技期刊的质量建设任重道远。

(3)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是提升影响力的要求。在我国学术研究历史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科技期刊起步晚、体量轻,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高质量科技期刊数量并不多,被SCI收录的比例更小,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用次数还远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质量科技期刊的需求日益迫切[16]。

2.2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科技期刊的系统运行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权重较大的是科技期刊的编辑、审稿专家和作者,同时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又都是改进和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科技期刊的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和复杂性特征,对科技期刊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把握以下原则。

(1) 突出效益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科技期刊信息正确传递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科技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多方协作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与科技期刊相关的各方面保持密切协作,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单位、编委会、主编、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信息反馈者)9个相关方的多层面多方位良好协作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

(3) 全面系统的原则。科技期刊是多关联环节、多部门和多要素组成的运行系统,因此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应以系统方法分析问题,采取系统的措施解决问题。

2.3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

(1) 确保对期刊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科技期刊的质量只是成果的最终体现,实质是通过对总体设计、目标方针、选题质量、组稿质量、审稿质量的控制,对文稿加工规范、运行效率和读者反馈信息等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必须把形成质量的各环节、各要素都控制起来,形成一个链条式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

(2) 确保组织成员全体参与期刊质量管理。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期刊质量。因此必须把与期刊相关的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统筹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人员的全面质量管理能力,使全员主动和高效地参与质量管理。

(3) 确保质量管理覆盖期刊的全部工作。科技期刊实施质量管理必须是全面的,涉及编辑质量、学术质量、技术质量、出版和发行质量、读者服务质量以及时效性,各相关方都要围绕科技期刊质量这个核心严格执行标准,履行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能,不能孤立地对某一部门、某一环节、某一要素进行管理,要站在全系统的高度开展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工作。

(4) 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影响科技期刊质量的因素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员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既有期刊组织体系内的因素又有外界环境的因素。为达到质量目标,要综合运用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有针对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3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型构建与实践

3.1 科技期刊生产和应用的一般流程

科技期刊一般经组稿、编审、印发后供读者阅读,其流程可看作一个线性结构,仅在编审与作者之间有部分信息反馈。如图2所示,在组稿环节以作者群和技术专家为支撑,编审环节由政策法规和期刊工作计划进行质量约束,印发环节由印刷质量规范和邮售计划保证,读者的阅览由纸质载体和后期的网络载体提供服务。

图2 科技期刊一般流程

3.2 全面质量管理的循环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就是某组织在制订质量计划后具体落实并持续改进的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照计划(Plan)、运行(Do)、检测(Check)和改进(Act)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运转循环,即PDCA循环,也称质量环。PDCA循环最早是由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人美国工程师休哈特构想的,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再度挖掘,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是典型的全面管理思维框架。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符合科技期刊不断提升质量和发展的要求。PDCA循环如图3所示。

图3 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

3.3 科技期刊质量环的功能层分析

现将科技期刊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按照PDCA循环思路划分为4个功能层,即P为科技期刊质量规划层、D为科技期刊质量控制层、C为科技期刊质量检测层、A为科技期刊分析改进层,4个功能层依次衔接并循环构成科技期刊的质量环。前述的科技期刊的9个相关方就是影响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变量,是质量环的全部执行者。科技期刊质量环中各功能层的主要执行者如表1所示。在质量环的运转中,各相关方全员参与、全面协作、各有侧重。

表1 科技期刊质量执行表

3.4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型框架

科技期刊的质量是通过控制生产条件和生产活动来实现的。生产条件的控制重点就是要使每个节点的输入必须同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一致,生产活动的控制重点就是要使每个节点的输出必须满足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科技期刊的质量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期刊与标准及规范的符合程度,二是作者和广义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为实现目标,基于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和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分析的基础,建立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模型框架,如图4所示。对各层进行功能定位:(1)期刊质量规划层,主要制定科技期刊质量方针、组织结构和质量职责,为后续的质量控制和分析提供基础;(2)期刊质量控制层,主要是在掌握人员、工序、载文质量情况的同时,完成读者、作者调研和科技信息的系统收集工作;(3)期刊质量检测层,主要是将影响期刊质量的各要素细分为基本单元后实施检测,输出检测结果;(4)期刊分析改进层,主要是对规划、控制、检测诸环节进行独立分析和顺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各环节进行改进,既输出高质量期刊又完善管理系统本身。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构架一个期刊生产过程的计划、运行、检测和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

图4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模型框架

3.5 理论模型初步验证

全面质量管理追求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是一种螺旋盘升无终点的管理方案。《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是刊载舰艇技术指挥、装备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海洋测绘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军事运筹等方面科研成果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在整体业务运行中,较早地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维进行期刊建设工作。PDCA轨迹包括4个节点:(1)质量规划中,强化主管、主办单位及学报编委会的职能和权重,完善组织结构、制定质量方针、明确质量职责、坚持学术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实施精品战略,为质量控制和分析奠定基础,并按照期刊质量反馈逐步调整规划。(2)质量控制中,抓住编辑部、审稿专家和作者群这3个关键。编辑人员中,高级职称的占50%,研究生学历的占90%,全部按规定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军队系统的年度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坚持“三审一定”(盲审)和“三校一读”制度;在全军遴选专家建立审稿专家库;形成有基金项目支撑、高学历背景、军队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的作者群体,并利用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和军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分别在收稿和发行前进行检测,建立作者黑名单。(3)质量检测是以刊后信息搜集分析为基础。学报建立了读者意见、期刊审读、作者醒悟、军事期刊索引反馈、栏目前沿技术动态等信息数据库,不断为期刊后续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4)分析改进是学报的9个相关方的全局联动。在输出高质量学报的同时为质量规划和控制提供支撑,并不断改进学报的全面质量管理框架。理论模型的应用已使该学报进入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行列,并被评为全军军事学核心期刊。虽然数学模型尚未形成,但伴随着模型框架的不断改进与学报质量的不断提升,实践样例已得到初步验证。

4 结束语

通常意义的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是对过往期刊的审读评价和对后续期刊的改进规划。本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维和技术,提出将科技期刊标准和规范作为全员和全过程管理的输入,运用实时反馈和系统反馈方法,建立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以实现全过程、全员、全面、多种技术方法的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有效推动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建设。可以基于本文的理论模型,运用数据库技术建设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系统,进行实时质量预警,实现科技期刊的精确质量管理。

[1] 张晓林. 提高学术期刊的合规标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2.

[2] 贾汉凯. 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的探索[J]. 编辑学报,1989,1(2):106-108.

[3] 黄春杨,陈航,王蓬勃. 引入ISO 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建立期刊内部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J]. 航海教育研究,1998(3):92-94.

[4] 雷琪. 科技期刊质量管理应加强技术加工[J]. 编辑学报,2008,20(3):209-211.

[5] 李玉坤,孙景工,程静华,等. ISO 9000质量管理原则在《医疗卫生装备》杂志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596-599.

[6] 陈青莲,贾晓青. 基于木桶原理的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策略[J]. 学报编辑论丛,2011,18(1):56-59.

[7] 许升阳. 管理者视角下的科技期刊质量管理重点[J]. 编辑之友,2012(11):28-29.

[8] 周传敬. 借鉴ISO 9000的管理思想加强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54-255.

[9] 李弘. 论科技期刊的全面质量管理[J]. 编辑学报,2001,13(s1):65-66.

[10] 朱思群,赵其斌,李玉坤,等. 科技期刊组稿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医疗卫生装备》杂志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86-389.

[11] 曹兵,佟建国. 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及构建[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1):189-192.

[12] 李勘. 论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策略[J]. 学报编辑论丛,2015,22(1):55-57.

[13] 孙媛媛. 科技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D]. 天津:天津大学,2012:40-45.

[14] 李勘.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44-154.

[15] 梁永霞,杜杏叶. 国内学科化刊群建设访谈报告[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8-15.

[16] 叶继元.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2):108-117.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质量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质量”知识巩固
科技期刊的分类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