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理性思考

2017-03-23吴美英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办刊报刊学报

■吴美英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岭南学术研究》编辑部,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523419

高校学报是由高等院校主办,反映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学术性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学报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学界普遍把1906年6月苏州大学创办的《东吴月报》视为高校学报诞生的标志[2]。高校学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由最初屈指可数的几种,发展到目前的2500多种,已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缺乏内涵、竞争力不足、易滋生学术腐败等问题越发突显[3]。努力解决当前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刊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作用,是高校学报必须面对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近年高校学报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化转型[4]、编营分离[5]、数字化转型[6]和特色化发展[7]。有学者在谈及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时提出“对学术水平低、刊物质量差、编辑力量薄弱、主办单位不愿加大投入而任其滥收版面费的学报,应采取末位淘汰等办法取消其刊号”[8]。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要积极开展学术期刊质量评估工作,运用评估手段,对评估不达标的学术期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予以退出[9]。针对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虽然个别学者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有意推行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但目前关于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赵文义等[10]提出学术期刊退出标准不应当是评价结果而应当是办刊的基本条件。朱储炼等[11]认为我国期刊的退出应综合运用行政及市场两种调节杠杆。郑琰燚等[12]研究了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对高校学报办刊理念的要求。王丽婷[13]指出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面对期刊退出机制的挑战应当注重培养市场能力。这些文献多集中于评价学术期刊退出及其对高校学报影响方面的研究,均未针对高校学报的特殊性,进一步研究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报刊退出机制实施的具体情况,从理论方面探讨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可行性。

1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含义

按市场经济学理论解释,市场退出是指市场主体自主或被强制终止商品经营活动,市场主体资格被取消的法律行为。市场退出机制,则是指国家为实现市场主体退出时,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市场资源,实现优胜劣汰,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14]。在我国报刊业市场中,有两种不同的市场主体: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报刊单位,二是不具独立法人资质的报刊编辑部[15]。高校学报编辑部,作为高等院校下属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因此,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应指国家为营造一个活力、健康的高校学报办刊环境,更好地配置学报办刊资源,实现劣质学报有序地退出市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

2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与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联系与区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报刊退出实践上大抵可分4个阶段,经历了从以行政化手段为主导,到行政化与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再到开始走向机制化的过程[16-17]。鉴于我国当前还有一部分报刊尚未走进市场,在此情况下,基于行政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报刊退出机制很难对这部分报刊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2011年5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2012年7月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把这些非时政类的报刊及报刊编辑部推向市场。

2.1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与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联系

提出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是建立在我国报刊退出机制基础之上的。首先,双方坚持的原则一致,都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次,双方的最终目的一致,均希望通过实施退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出版效益。一方面让不符合出版要求的报刊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把退出后所得的报刊出版资源分配给有出版经营能力的单位。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再次,双方运用的方法一致,都是优胜劣汰,即出版经营状况好的留下来,差的退出去。最后,双方在出版业中产生的效果一致,都给报刊出版业带来了竞争压力,迫使出版单位自觉提高出版工作效益。此外,我国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分析,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与全国报刊退出机制存在着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2.2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与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区别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源于我国报刊退出机制,但自身又存在特殊性。首先,二者实施目标不同。我国报刊退出机制实施的目标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所坚持的是提高高校学报出版的社会效益,即提高高校学报的出版质量,包括编印质量和学术质量,其中提高学术质量是核心要求。

其次,二者实施手段不同。虽然两者最终都是通过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双方实现优胜劣汰的途径和标准不同。我国报刊退出机制主要通过市场与行政这两条杠杆判定市场主体是否退出。经不起市场考验、亏损严重的退出,经过评估不具备出版经营能力或出现重大错误的退出。但这两条杠杆对高校学报来说似乎并不奏效:第一,高校学报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高校学报不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市场”杠杆失效;第二,现行的报刊评估主要针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在这方面高校学报基本合乎要求,所以“行政”杠杆也几乎失效。

当前高校学报办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刊学术质量不高。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劣质学报的有序退出,从而提高高校学报办刊的整体水平。所以,应当是通过综合评估手段实现高校学报的“优胜劣汰”。而且,高校学报综合评估的标准与报刊退出机制评估的标准应有所区别,高校学报综合评估标准要求在满足基本出版条件的基础上,更加看重高校学报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学术水平不达标的,也要按程序予以退出。

3 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有利因素分析

3.1 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有利于高校学报健康发展

在我国,期刊公开刊号的总量基本恒定。没有退出就难有进入;没有进退,就难有竞争;没有竞争,就难有活力。当前,我国对高校学报的管理政策存在“严进宽出”的问题,对提高高校学报出版质量没有形成相应的约束力。高校学报一旦取得公开出版刊号,就很少被退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高校学报在发展中出现不少问题,如办刊模式僵硬、应变风险能力弱,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问题突出,市场供大于求、缺乏竞争意识,学科专业众多、专业编辑短缺、学报地位边缘化、领导重视不够[18]。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促使高校学报强化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引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3.2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符合国家政策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潮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19]。根据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件精神,文化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正是在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大前提下提出的,完全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适应国家改革潮流。

同时,选择在高校学报没有推向市场的前提下建立退出机制,也是考虑到高校学报与我国其他非时政类报刊的区别和特殊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上对各种文化主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的文件精神。所以,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是符合国家政策法规,适应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潮流的。

3.3 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实践为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与参考

我国报刊退出机制从2005年正式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经历了政策的提出、研究、试行和推广阶段。2010年12月,《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在历经实践研究和反复论证后终于出台。根据《办法(试行)》要求,特制定了详细的指标评估体系,即《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试行)》)。至此,我国报刊退出机制已有了清晰的实践脉络。

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实施,为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总结辽宁、河北两省试点工作经验时表示:“领导高度重视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建立协调工作机制齐抓共管是完成试点任务的重要保障,将报刊年度核验工作与报刊评估退出紧密结合是实施报刊退出的重要抓手,实施科学评估、规范工作程序是保证报刊顺利退出的重要环节,制定切合实际的配套政策是做好报刊退出工作的重要保证”[20]。针对全面启动退出机制工作,提出四点要求:第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建立报刊退出机制。要充分考虑报刊区域市场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明确各类报刊功能定位,对不同类别的报刊实行区别对待、分类评价,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配置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类别的报刊出版单位更好地发展,使布局更合理。第二,建立报刊退出机制要运用好科学评估手段。第三,建立报刊退出机制要科学求实。第四,建立报刊退出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20]。这些经验对于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要充分运用好科学的评估手段。当前全国《办法(试行)》及《指标体系(试行)》已下发,两份文件对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均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4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二级评估方案构想及相关问题探析

目前,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具备很多有利因素,而且当前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实践也为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提供经验参考。但因高校学报的特殊性,退出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全国报刊退出机制中的所有做法。

4.1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二级评估方案构想

《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出版单位进行分类,实施综合评估。从具体操作上看,综合评估是当前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核心环节,而“分类评估”则是实施的基本原则。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其退出机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分类”,即评估方法如何才能充分体现高校学报的特殊性,通过实施该机制最终达到提高高校学报整体学术水平的目标。当前《办法(试行)》主要把期刊的“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出版能力”及“经营能力”四项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这四项内容并非完全适用于高校学报,如“经营能力”一项主要考察期刊在“广告”和“受众”两个市场的表现,但高校学报不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办法(试行)》主要实行一级评估方案,即上述四项均为一级评估内容,统一评估后经过加权算法得出最后结果,这样使得期刊某一项条件较弱时,仍可凭另一强项弥补,不能很好地突出某一项评价的“一票否决”性。根据高校学报的特殊性,高校学报评估的标准应当在满足基本出版条件的基础上,突出对学术水平和编印质量的评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办法(试行)》,尝试构建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二级评估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二级评估方案

由图1可知,高校学报退出评估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评估基本出版条件,评估不达标的学报直接予以退出;第二步,基本出版条件已达标的学报,评估学术水平和编印质量,不达标的予以退出。

4.1.1 基本出版条件评估

基本出版条件评估即评估高校学报是否具备基本的出版能力,编辑出版行为是否严谨规范。这一评估工作可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具体评估基本框架可在参考《指标体系(试行)》中的两项一级指标“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的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学报的评估特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修改,最终使其更符合当前高校学报出版的实际情况。如因高校学报均为非法人机构(编辑部),编辑出版经费大部分由高校承担,因此在《指标体系(试行)》中一级指标“环境资源条件”下的二级次指标“市场环境”可考虑删去;而二级指标“资本实力”由原来的总资产(固定资产、货币资产、期货证券)、净资产可考虑改为办刊经费。当前情况下,对于基本出版条件评估指标的细化和修改,仍需要广泛的研讨和论证。

4.1.2 编印质量和学术水平评估

基本出版条件评估通过后,进入编印质量和学术水平评估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两部分同时进行:一是编印质量评估,二是学术水平评估。

首先,评估编印质量。评估编印质量,即评估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规范及印装质量,这三项中编校质量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出版的业务水平。根据评估的性质,此项评估可组织同行专家或专门的评估机构在充分审读高校学报编印质量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如高校学报出版差错率是否达到低于万分之三的标准,出版形式是否符合《期刊出版形式规范》。对高校学报的审读,其实早已有之,但审读结果只作为提高学报出版质量的一个参考,并未对高校学报办刊产生太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考虑将编印质量的评估与当前高校学报审读制度相结合,寻找出一种操作更为合理、便利的评估方法。

其次,评估学术水平。评估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是整个评估方案中的难点。当前,评价学术期刊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即利用载文法、文摘法、引文分析法、读者利用率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如北大中文核心评选主要分析计算期刊文章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转摘率等12个评价指标,从而得出期刊评选的结果。定性评价方法即专家意见法,以专家主观评审意见为准。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定量评价具体、明确,能够克服学术期刊评估中的主观随意性,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方面会突显机械、片面等问题;而定性评价虽宏观、全面,但却容易随意、主观,从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提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21-22]。然而,这种看似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如何实施,如何加权定量与定性评价所得出的结果,当前学界尚未有定论。

针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除要解决两者的加权问题外,还要解决如何准确地定性评价高校学报学术水平的问题。因为,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探讨或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层次、深度都具有多元性、复杂性。而学术评价的本质是根据不同的类型,从内容上制定不同的学术标准,从而判断与目标的符合程度[23]。因此,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也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表现尤为突出。

要准确把握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的多元性,一是要把握研究领域的多元性。当前,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立足于高校专业设置,研究领域宽广。即使有划分,也只是简单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的划分,专业方向不突出。这就为遴选评选专家、评判学术内容,以及设置标准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是要把握研究层次的多元性。当前,我国高校类型或层次包括重点高校、一般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在具体评价时,是否需要适当划分不同类型,以使评价更契合于高校学报办刊的实际,还有待进一步推敲。评估高校学报学术水平是整个评估方案得以有效推行的关键,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

4.2 关于高校学报退出标准问题的思考

关于退出标准问题,《办法(试行)》第十条明确规定:经评估,对出版能力不足、出版质量长期低下,报刊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不能维持正常出版活动的报纸期刊,予以退出。在这一条第二点中,还明确规定,在一个评估周期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退出的报纸期刊数量一般不得低于本区域报纸期刊总数的3%。即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数量不少于各自总量的3%。这种末位淘汰法,是否适用于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值得商榷。除了末位淘汰法,是否可以考虑质量达标法,把各评价指标量化成具体数值,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达标的分值;重点项目分值或总分值不达标的,予以退出。质量达标法更符合高校学报办刊的实际情况。因为,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承担着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发展、培养学术新人和开展学术交流的任务。当前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目的不纯粹是为了高校学报的退出而退出,而是希望通过劣质学报的退出引导和规范高校学报的健康发展。若高校学报达标的分值确定,经评估所有参评的高校学报的办刊情况都达标,那么让这些高校学报继续发展是合理的。所以,制定高校学报达标的分值标准非常重要,制定时要做到准确把握,不能“一刀切”。

4.3 关于高校学报退出善后问题的探索

高校学报编辑部不具有独立法人资质,从属于高校的内部职能部门。高校学报的退出善后工作相对于其他报刊比较容易处理。其他报刊退出善后涉及资产、债务处理、人员安置等问题,而且各个报刊情况不同,不能按照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执行,所以处理起来繁复。从我国报刊退出机制试点情况分析,河北省退出报刊3种,处理债务共计429万元,涉及安置人员共52人;辽宁省退出报刊共12种,处理债务约5000万元,涉及安置人员共242人[24]。在人员安置方面,编制内人员与聘任人员也需要区别对待,考虑人员去留。所以,处理退出的善后工作仍需小心谨慎。在退出善后问题上,高校学报有其优势:一是高校学报退出不存在资产债务问题,因为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大部分来自于高校;二是编辑部人员所在高校完全可以自行消化。此外,高校学报退出可供采用的方法有二:一是完全退出停办;二是转为内部出版物,整顿调整,条件成熟后可重新申请准入。选择以哪一种方式退出,应视高校学报退出原因而定。对因基本办刊条件都不能达标、出版能力不足或严重违反期刊出版政策法规的,应考虑予以退出停办,待办刊条件成熟后再重新申请创办;对于只因学术质量或编校质量严重不达标的,可考虑暂时转为内部出版物整顿调整处理。

5 结语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学报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结合我国报刊退出机制实施的具体情况,分析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有利因素及相关问题,并初步构建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二级评估方案。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为高校学报改革打开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新途径。然而,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除文中提到的如何实现科学合理地评估高校学报学术水平等问题外,其他可行性研究问题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如何建立与退出机制相对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准入机制,如何处理高校学报在学术水平不达标的情况下,选择转型(如转为科普性期刊)而不退出。新时期促进高校学报健康长足发展任重道远。

[1] 宋应离. 中国大学学报创刊百年的历史回顾[J]. 出版史料,2006(1):9-16.

[2] 仲伟民,朱剑. 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 教育文化论坛,2012(6):20-34.

[3] 姚青群.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破冰转型的挑战与探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40-43.

[4] 朱剑.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建设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5] 徐建月. 科技期刊编营分离经营模式的实践[J]. 科技与出版,2011(4):28-30.

[6] 肖旭芳. 高校学报编辑应对数字化出版的转型研究[J]. 出版广角,2015(7):100-101.

[7] 刘岩.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途径与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67-469.

[8] 陈颖. 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3-127.

[9]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EB/OL]. (2014-04-14)[2016-10-05].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99178.shtml.

[10] 赵文义,张积玉. 学术期刊的创办和退出机制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1(8):6-8.

[11] 朱储炼,杜云南. 论我国期刊的退出机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73-175.

[12] 郑琰燚,李燕文,王国栋,等. 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对高校学报办刊理念的要求[J]. 编辑学报,2012,24(3):251-253.

[13] 王丽婷. 期刊退出机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的市场能力培养[J]. 韶关学院学报(自科科学版),2012,33(8):94-97.

[14] 孟凡波. 现阶段我国报刊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06.

[15] 冯玉明. 报刊市场退出的三重门[J]. 中国报业,2009(4):18-21.

[16] 谭云明,栾明月. 我国报刊退出实践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J]. 重庆社会科学,2012(4):63-69.

[17] 刘剑飞. 报刊退出机制的历史考察[J]. 新闻实践,2010(5):23-25.

[18] 吴美英.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办刊困境调查研究[J]. 科技传播,2016,8(7):55-56.

[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5)[2016-10-05].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20] 曹亚宁,牛春颖.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全面启动报刊退出机制工作[EB/OL]. (2010-04-09)[2016-10-05]. http://www.gov.cn/gzdt/2010-04/09/content_1576881.htm.

[21] 张积玉.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的特点、指标体系及相关问题探讨[J]. 现代传播,2011(10):43-50.

[22] 叶继元.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之我见[J]. 学术界,2001(4):168-175.

[23] 叶继元. 学术期刊质量评价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2-186.

[24] 我国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J]. 出版参考,2010(8):4.

猜你喜欢

办刊报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百强报刊
致敬学报40年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