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2017-03-23马海州吕鹏程杨爱华王磊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保护地防治技术

马海州+吕鹏程+杨爱华+王磊

[摘 要] 调查研究了保护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情况、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提出了主要防治技术,为广大瓜农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保护地 西瓜 细菌性果斑病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5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61-01

近年来,随着保护地栽培模式的推广普及,在西瓜生产上出现一种新的病害,具有发病快、防治难、为害重、损失大等特点,该病属全国植物检疫对象,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5%-20%,高者达50%左右,减产20%-30%。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免疫品种,也缺乏特效的防治药剂,是当前西瓜最重要的毁灭性病害。

1 发病情况

我县最早于2003年4月在姚家镇罗宋村首次发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2016年2月中旬我们在韩寺镇进行西瓜育苗期病害发生情况调查时,再次发现一家农户的嫁接苗接穗有疑似果斑病的症状。该农户的嫁接苗总数约为3500株,疑似病株64个,发病率约1.8%。当天采集疑似病株进行室内分离培养,后经室内培养鉴定确认该嫁接苗接穗得的就是西瓜果斑病。2016年5月下旬对全县西瓜生产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面积15万亩,其中发病面积达2.8万亩,占普查总数18.7%,病田率高达23.6%,病株率最高为53%,县域内官渡、姚家、韩寺、黄店、刁家、郑庵等8个西瓜主产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2 危害症状

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西瓜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嫩茎及果实。苗期发病时,首先从子叶的叶尖或叶缘部位发病,初期表现为水浸状小斑点,随后沿主脉向子叶基部扩展,形成条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斑块正面呈灰褐色、背面呈灰绿色,病斑稍凹陷。随后侵染西瓜幼苗的真叶,真叶发病初期也呈现水浸状的褐色小斑点,病斑四周环绕有黄色晕圈,斑点沿叶脉方向扩展蔓延,常因叶脉的限制形成多角形、条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后期转为黑褐色。切小块病部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乳白色细菌溢流出。成株期发病时,主要由幼苗的带病真叶侵染形成,先由带病真叶将病菌扩展到叶片、嫩茎上,引起嫩茎腐烂坏死;成标期叶片受害,病斑呈暗褐色,多角形,发生量少,有时病原菌自叶片边缘侵入,可形成“V”字形病斑,病叶很少脱落。西瓜生长后期,叶片背面病斑常有细菌溢出,气温干燥时,受害部位呈薄膜状,灰白色,发亮,可以穿孔或脱落。果实染病首先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上出现绿褐色水浸状小斑点,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仅几毫米大小,随后病斑扩大呈不规则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呈褐色至黑褐色,并不断扩展,7-10 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果实受害轻时,仅危害果皮,不危害内部果肉组织,果实仍可食用;后期果实受害重时,果皮龟裂,病斑深入果肉,果实内果肉颜色也发生改变,最后全果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3 发生规律

种子带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源。据田间观察,大棚和小拱棚内移栽的西瓜,整个生长期内有两个发病高峰期。第 1 次发病高峰期在子叶出苗期至2 叶1心期易发病,可造成西瓜幼苗枯死;第 2 次发病高峰期在果实膨大至成熟期,坐瓜10d 左右,田间始见病果,坐瓜后 15~20d 病果明显出现,越接近收获期发病越重。保护地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发病,气温24-28℃,经1h病菌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病菌侵染西瓜幼苗可导致幼苗猝倒。苗床带病的幼苗移栽温室或棚内后,借灌溉水、农事操作等进行第二次侵染,病菌由伤口或气孔侵入,造成嫩茎和果实发病。幼果发病时初期表现不明显,待果实成熟前后,病斑迅速扩大,一周时间就形成明显病斑。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多年连作,密度过大,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较重。

4 防治方法

4.1 种植抗病品种。据赵廷昌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西瓜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1],因此,生产上应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三倍体西瓜品种和果皮颜色深的西瓜品种。

4.2 种子处理。保护地嫁接苗用的砧木和接穗的种子都要进行药剂消毒处理,具体方法是用72%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将种子捞出平滩在塑料纱网上进行晾晒,然后催芽播种。

4.3 嫁接苗管理:采用温室或火炕无病土育苗,采用塑料膜双层覆盖栽培,嫁接过程中,采用无病砧木和接穗,且要保证嫁接操作和环境不带病菌。同时,对嫁接工具用酒精或抗生素消毒。

4.4 合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西瓜幼苗徒长,促使幼苗健壮,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4.5 轮作倒茬。避免重茬种植,选好育苗营养土,保护地栽培应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 年以上。

4.6 田间管理。保护地生产中应推广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暗灌技术,避免喷灌或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果实上积水。生产中一旦发现病害,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将病残体移至田外烧毁或深埋,并及时通风降湿,降低田间病原基数,避免造成再侵染。另外,定植西瓜苗时应小心操作,避免造成伤口,合理密植,适时进行整枝、打杈,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提高抗病性。

4.7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结合放风、排湿,降低棚内温、湿度等措施外,在西瓜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1500倍液、或77%可杀得微粒粉剂1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喷药时应将叶片正反两面均喷,避免漏喷,每隔7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J]. 植保技术与推广 . 2001.21(3) :37~38.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保护地防治技术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