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淑牖:永置病人利益于首位

2017-03-23周立新

民主与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胰腺肝脏肿瘤

周立新

有一位老先生,从医从教62年,孕育桃李满天下,85岁依然亲自操刀手术;

他切肿瘤,做报告,搞发明,作创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

他足迹遍全球,传播技术,其专利发明惠及世界各地;

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喜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他的心里,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幼时的心愿,为了患者和他们身后家庭着想是他始终不变的信条,一切为了患者是他发明创造的原动力,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是他毕生没有终点的目标。

辛苦人生,无畏辛苦,无悔人生,终生无悔。

本期为您介绍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著名外科专家、九三学社社员彭淑牖大夫,讲述一位耄耋老人对生命、对行医、对创新、对教育的理解,以及他朴素的人生感悟。

外科医生“一把刀”

外科医生,手起刀落病除,可谓“一把刀”,其中手最为关键,下手稳准狠,最容易被人称赞。

彭淑牖医生是肝脏外科手术的“一把刀”,滴酒不沾是他如今85岁依然手不抖的保证,而另外一个保证手术质量的“暗器”是他有一把非同寻常的“刀”。

肝脏部位的手术以肿瘤切除术居多,而以恶性肿瘤居多;又由于肝脏居于特殊部位,因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肝脏组织以维持生命运转最为关键;然而为了能够最大可能干净地切除肿瘤生长部位,大面积的切除患处又在所难免,二者之间似乎永远是解不开的矛和盾的关系。

肝脏部位血管丰富,切除肝脏时出血量大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出血对于手术来说,是个难题。一是出血造成患处模糊影响手术;二是止血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如此一来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起刀落之际,就是一场战役的开始,止血,切除,缝合,分分钟都关系着病人的安危。无影灯下,一排排说不上名字的刀子、镊子、止血钳等经由护士的手传递给主刀医生,再由医生施加到病人身上,这是我们大家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场面,也让我们知道外科手术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与一堆冰冷的手术器械之间的故事。这时候如果再给出逐渐变弱的血压仪信号,医生额头渗出的汗珠,冷峻焦急的眼神,时而又混杂着低沉有力的急救指令,简单粗暴地分析病人的结果,不外乎两种,要么刀下留人,要么刀起人走。而后者,无疑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人的消失,更是一群活着的人的悲伤,或长或短,或轻或重。

在这场生与死的角逐中,是人与时间的赛跑;在这出血与止血的較量中,是器械与生命的对抗;在规定的手术动作中,节省可以不被“浪费”的时间是我们精心策划的“花招”。如果说手术中的一招一式都不容“缩水”,那么病人的出路还可能在哪里?

法国人的办法是改“肝叶切除”为“肝段切除”,减小切除体积,尽可能保留更多健康肝脏;美国人的办法是用超声击碎肝细胞,然后用吸引器吸出碎屑,提高了手术的精细程度,但依然不能控制止血问题。重金引进的国外先进仪器技术到了中国还有些“水土不服”,中国的肝脏肿瘤患者多数伴生肝硬化,超声效果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价格“不亲民”。

目睹中国肝脏肿瘤患者数量一年年上涨,一个个生命因为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离开人世,彭淑牖坐不住了。当亲眼看到肝癌病人因为大血管包绕的肝尾叶处无法开展肿瘤切除,只能等生命终结时,彭淑牖睡不着了。那种身为医生的无奈,远非捶胸、顿足所能表达。彭淑牖向自己发问:我能做点什么?

改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质疑现状,意味着尝试,意味着付出,当然还有失败。不可避免的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改变来自哪里?来自对问题的发现,来自对问题的思考,更来自想变得更好。在彭淑牖这里,他只想让手术刀能伸出去,手术能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可是,路子在哪里,怎么干,怎么找呢?

超声破碎肝脏的想法很好,只是在发生硬化的肝脏上效果不好,但击碎的想法是可以借鉴的。农民翻耕极度硬化的土地时采用的方法是用带齿的农具刨地,木梳的设计也是有齿的结构。当硬化碰上齿,天空豁然开朗。剩下的就是调整齿的缝隙,又发现将齿平面处理成斜面比平面的效果好,一来二去,碎肝逐渐找到了感觉。

时间从哪里找?所有作用在患者身上的功夫,下刀、切割、缝合等等,一秒钟也不能少。时间是否可以延长,15分钟已经是止血的极限。换刀,缩短换刀的时间,可是怎么缩?一把刀,经由护士到医生,再由医生到护士,刀在手间轮换,刀在病人身上轮换,那么刀是否可以只在医生一个人的手里轮换,换刀,亦或可以是换刀尖。对,换刀尖!

他真的做了一把可以换刀尖的“刀”。一把集成切割、剥离、吸引、电凝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简称PMOD)。

这真的是一个很简单的医疗手术器械,甚至看起来有些单薄,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它就是彭淑牖成为“大医生”的“暗器”。它长得有些像可以变换多种颜色的圆珠笔,按一下按钮笔尖处就能伸出不同颜色的芯,区别就是这个解剖器刀尖部分变换着出来的是不同功能的刀头。利用这个解剖器,伸出电刀可以切开皮肤,露出病灶部位;伸出齿头能够耙碎病患部位;连接通导管可以吸走切割残渣;伸出电头可以凝血止血。一把刀贯穿整个肝脏肿瘤切除术,一气呵成。对比传统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缩短40%,出血量减少50%。传统手术中“七刀八剪”的场面,不见了。

转眼又是20年,利用这个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开展的手术不计其数,其中包括超声碎肝效果不佳的肝硬化肿瘤切除术,更为神奇的是它居然在肝尾叶切除手术中大显身手,在肝尾叶部分的肿瘤手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此“逆行性肝尾叶切除”的概念被写入教科书。如今,肝、胆、胰、脾、胃、肠、甲状腺、乳房等普通外科手术中均可看见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身影。

经过不断调整改进,2001年,刮吸手术解剖法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年,经过美国FDA技术认证,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入美国医疗器械市场。

多年来,由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多种疑难手术中的良好表现,民间习惯称之为“神刀”“魔术刀”。美国外科教授克莱克·霍夫曼评说:这是继200年前镊钳发明以来外科器械最伟大的发明,在外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今,“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已被国内外600余家医院广泛使用。手术台上多了一个简单而灵巧的小“主角”。

在此基础上,彭淑牖又不断发问肝血流阻断后如何提高肝脏缺血耐受能力,总结出“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和“肝静脉预置阻断带替代全肝血流阻断”等技术,有效延長肝脏的耐受血流阻断时间,这意味着留给医生进行肿瘤切除的时间获得延长,这项技术又一次实现了适应症本土化特点的要求,对于我国肝病患者肝硬化较重的现状非常有效。

“捆绑”的力量

胰腺,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腹膜后,负责分泌胰液,主要影响消化。重点是胰液属于酸性物质,在胰腺内安全,正常流入肠道用于消化吸收也很安全,但是流入腹腔就好比硫酸遇上裸露的皮肤,流到哪里“烧”到哪里。胰腺手术中最大的难题不是切除,也不是缝合,而是如何防止胰液从缝合的针眼中泄露。从1935年美国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到后来的几十年里,胰肠吻合口漏问题永远防不胜防,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医院胰腺手术中胰漏的发生率是20%,死亡率是50%。手术是否成功似乎更需要看运气。

生病,运气差;碰见一位好医生,运气好;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运气差;没有发生胰漏,运气好。当彭淑牖初次碰见胰肠吻合口漏,时隔近40年,病人可以不用靠运气了。

缝合,开刀手术中的基本功课,有切口有缝合,天经地义,开了刀不缝合,岂有此理。胰腺手术,切除病灶后将胰腺与小肠重新连接,同样需要缝合。如何减少遗漏的发生,按照一般的经验,增加缝合针数,应该对愈合有益,直观感觉可以有效减小胰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增加的针孔,同样增加了胰液渗漏机会,又是一个矛盾体。

怎么办呢?生活中的小经验总是会成为点亮黑暗的小明灯,这次也不例外。酷爱游泳的他受到游泳时扎裤管的启发,扎紧了裤管水就进不去。那扎紧了胰腺,胰液是不是也就不会外漏呢?

一根手术缝合线,一改往日针下的“缝合”为“简单粗暴”的“捆绑”,而且是后果严重的胰腺手术,幸运的是,第一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获得了成功。幸运不断延续,第二个,第三个,到第300个的时候,成功已经不再需要运气。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将胰端套入肠子,翻起肠子外层,将胰腺与肠子内层缝合,再将翻起的肠子复位,与胰端捆绑,一气呵成。小小的捆绑背后,无数鲜活的生命。

2004年,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已经在全世界推广,受益人群不分肤色。

理想照进现实

彭淑牖的从医之路并非偶然,家中世代行医,幼年时目睹家人医治好霍乱病人,使他深知医生对于一个生命的意义,同为医生的哥哥姐姐的言传身教,使他更加理解身为一名医生担负的责任。行医62年,从普通医师到外科主任,从国内到国外又回到国内,改变的是时间,增加的是经验,提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他对患者的一片视如家人的仁心。

从医62年,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南北,世界各地,传播他的技术方法,践行行医理念,他用实际行动雕刻着一个医学匠人的职业丰碑。在彭淑牖先生从医60周年纪念会上,一位10年前接受彭医生亲手做肝脏手术的患者向彭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是彭医生还他一个如今依然健康的身体,让他今天有机会服务社会,两次握手跨越生死,一份感激绵延10年,传递医生的大爱无疆。

彭淑牖从医院退休后的最近20多年里,他依然心念手术台,时至今日80多岁,每年依然要上200多台手术。于他而言,手术台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的机会,不断发问,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一名医生的使命在他身上延续创新。“封闭式网膜囊造袋及延期开放术”“序贯式外、内引流术”“暴发性胰腺炎手术”“一种安全的腹膜后充气造影术”“带蒂肾上腺自体移植治疗柯兴氏综合症”“组合型胃减压肠营养导管(PS管)”“安全的腹腔穿刺针”“自动弹射活检针”“脓肿穿刺置管套管针”等等,都是近些年来的新发明、新创造。“彭发明家”的绰号不胫而走。

有意思的是,这个发明家的发明,总是去繁就简,甚至简单的有些单薄,甚至有些“不起眼”。但是彭医生有话说:简单不是潦草。

谈到创新的动力,彭淑牖将这归结于自己的性格,追求完美。总是精益求精,在他看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但似乎还有一些不够。他的心里总是想问题,不迷信前人,不跟着国外专家跑,问题不嫌小,也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原因。不过最根本的,似乎更应该归结为他心中对病人的那份责任感。 再就是平日里积累的广博的医学基础知识功不可没。

彭淑牖向英国皇家医学会提入会申请的时候,按惯例需要同行专家推荐信,在他的推荐信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描述:“彭淑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科医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对其所研究的问题能有很深刻的洞察力,对所提出的问题能孜孜不倦地思考研究,直至最后得到解决。”

彭淑牖的履历上,“荣誉院士”的头衔纷至沓来:2004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FACS(Hon);2006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9年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16年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他是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也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的获得者。

选择,意味着放弃,也意味着面对。在彭淑牖的生命中,选择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放弃成绩同样优异的理工科;选择了手术室就意味着放弃回家与亲人的相互陪伴;选择了治病救人就要面对社会上多种多样的评价。他的心中:“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能努力改变的,一定要去做,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因此不论外界对他发出怎样的声音,他一笑而过,不论众人去做什么,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非是要特立独行,但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人生无悔,无悔人生,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些后悔才算得上完整,彭淑牖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在早些年的行医中没有用心留下详细的病例,那些都是宝贵的资料。

有志者事竟成

从医60多年,两本外文书始终不离彭淑牖的手边,翻译过来是《我的工作原则与方法》《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些句语》,他最喜欢其中的几句话:“病人是医学天地的核心,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朝向它,我们全部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还有一句是:“不借鉴书本来研究疾病犹如航行在缺乏海图的汪洋大海;而只是一味死读书却无临床实践就等于根本没有下海。”他还喜欢的一句话是:“人生的主旨不在征服而在战斗得好。”

长期的工作中,彭淑牖积累了自己的一套工作原则与方法,鞭策自己,也用来教育和鼓励学生,摘录其中的几句供大家分享:

永置病人利益于首位;

仔细观察去发现问题,反复思考来分析问题,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

拒绝因循守旧,勇于改革创新;

切勿迷信洋人,也不盲从权威,不断超越自我,赶超国际水平;

不因事小而不为,莫为困难而却步。

如今,彭淑牖的学生已经遍布海内外,很多人都成为了所在医院的知名教授,“彭家军”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称道,作为他们的恩师,彭淑牖说:“喜看群英荟萃才俊满目,期望竭尽所能创造辉煌。”

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和同行评价,也许只有彭淑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最有所谓的是:治病救人。昨天刚下了一台手术,今天还有一台手术,明天,只要有患者需要,只要还能干得动,还要上手术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繁简论医术。治病救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彭淑牖如是思,如是说,如是做。

彭医生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他就这样笑着,笑看来时路,笑对身后名,无所畏惧,荣辱不惊。他笑眯眯地开始一天的生活,笑着面对他的患者,笑着开始一个又一个医学研究。

学术圈惯以公岁记年龄,彭淑牖先生正值43公岁,恰好是人生的黄金期。

猜你喜欢

胰腺肝脏肿瘤
胰腺损伤CT诊断及注意事项
频繁染发伤肝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胰腺超声检查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肝脏需要擦洗吗
胰腺微创手术,第二天可下床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胰腺损伤24例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