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印记

2017-03-23李紫云

美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外公街道奶奶

李紫云

故乡,阴历逢二逢七的那天被定为赶集日,家乡话为“圩天”。印象中一个早晨,我被奶奶硬生生地从被窝里拉起来,告诉我,今天是圩天,她要去买一个漏钵。

记忆中,热闹是从老幺的豆腐店开始的。方圆几十里,就属老幺的豆腐最有名,来买豆腐的人络绎不绝。我没有在他的店门口看见他的那位白皙婆娘,倒是卖菜人、商贩一字排开。一筐筐蔬菜,红艳艳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青菜、白生生的大萝卜、细长的黄瓜、娇嫩的空心菜、可爱小巧的豆芽、笨头笨脑的花菜、拳头大的青椒、耳朵样的黑木耳,种类繁多,颜色鲜艳,我和奶奶眼花缭乱,不知从哪儿下手。

吆喝声、各种方言讨价还价声、谈笑声,以及家犬的叫声,嘈杂却散发出热闹的气息。我跟着奶奶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最终把目光停留在笼子里的小黑狗、小白兔身上。我想伸手摸摸它们,被奶奶制止了。最吸引我的莫过于美食。一箩筐金灿灿的麻藤包和红彤彤的柿子呈现在我眼前,我想象着那味道可口的果肉,馋得直流口水。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但不吭声,反而越走越快,我在心里嘟囔奶奶小气的同时,想着漏钵到底是何方神圣?

叮叮当当,映入眼前的是一地摊的刀碗盆勺。在一堆刀具中,我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锄刀哪些是镰刀哪些又是铁耙,还有炸灯盏糕用到的独勺。可惜就是没有奶奶要的漏钵,只有擂钵。

当时还分不清何谓擂钵何谓漏钵。长大后才知道擂钵是专门用来捣碎葱蒜之物的,长汀话叫“zhong qiu zǐ”。我们吃白斩河田鸡的时候,必然要有“盐汤”,所谓盐汤,就是葱蒜姜薄荷用擂钵捣碎而成的汁水,加上盐、油。而做薯饼用到的漏钵脸盆大小,底部是空的,大小如同拳头,周边则是参差密布的齿牙,大薯在漏钵上转一圈,雪白如花的薯浆便顺从钵壁缓缓流下。

走了好几家,奶奶终于盼来了她寻觅许久的漏钵。她端起漏钵里里外外瞧了一遍,开始和商贩讨价还价。那是持久战。事实表明,商贩不是嘴皮子一流的奶奶的对手,几分钟不到,就败下了阵,以最低价把漏钵卖给了奶奶。奶奶提着她的战利品,来到花婆婆的草药摊。花婆婆家的草药种类齐全,价格便宜,每次买草药,奶奶必定来她这里买。花婆婆的年纪比奶奶大,驼背,头发花白,精神却抖擞。好几次,我望着那些说不出的草药,听着花婆婆介绍道:这个是夏枯草,那个是车前草,这个是鱼腥草,那个是含羞草……我默默地点头,转过身的那刻却全都忘记了。唯有“圩天”里,那条街道的热闹一直躺在我的记忆之河里,伴随着我慢慢长大。

那是一条冗长的街道,分上、中、下三街道,上街道是斯文的农夫,中街道是讲究学识的青年,下街道是鼓足腰包的商人:卖菜人、补碗人、算命瞎子、箍桶匠、货郎……每逢集市,下街人山人海,场面无比壮观。叫卖声、吆喝声、辱骂声及各种方言交集齐发,众妙毕备。夜幕降临后,剩下手拿蒲扇望着街道发呆的店家,以及坐在屋檐下喝茶唱曲的老人。

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洒在青石铺成的街道上,一切生机重新归来。鸡鸣狗吠,老幺的豆腐店开业了,他那个白皙婆娘做的豆腐特别好吃,软嫩鲜滑,如剛出浴少女的肌肤,弹指可破。不用两个时辰,他家的豆腐就能被抢得精光。

下街有个裁缝女,唤作郭师傅,每日踩着缝纫机忙不停歇。郭师傅心灵手巧,每件衣服都是自己设计的,她店里衣服的销量额快赶上县城的服装店了,出入她店里的人络绎不绝。

奶奶喜欢她缝的衣服,一来二去,成为店里的熟客。每天下午我都跟着奶奶到澡堂泡澡,下街是通往澡堂的必经之地。每次从澡堂出来,我都会到郭师傅的店里坐坐,她看我的目光是那么温柔,明亮的眼珠闪着光芒。我喜欢她微笑的模样,露出两个俊俏的酒窝。

终于有一天,唢呐炮竹声响,郭师傅坐上了花轿。她去的是一个叫凤凰竹的村子,那里有许多和她一样如花似玉的女子。

五岁那年,我被爸妈接回了城。下街的那幅情景,一次又一次地在我梦中绽放。貌美如花的郭师傅,在我的梦中似一株永开不谢的芍药花。

下街道,也在慢慢地老去,如红颜逝去,流水经过,只留一些斑驳的印迹,让人感叹时间的无情。不断冒出的新街取代了它的那份喧嚣,更把之前淳朴厚实的风貌激荡的粉碎。好比那断墙一隅的老宅,留下的只有院中的残枝败叶。尽管,它历经风霜,却因肩膀上无法继续承载重担,也就和世间的尘音、佛家的梵曲绝缘。

青石铺就的路,隙缝处泛起的苔色,那无人问津的“响板门”,安静地挤在石坎的凹槽里,门板上那早已模糊难辨的编号,一同沉浸在时间的长廊里。我走走停停,感受着那份粉墙黛瓦在沧桑的岁月中留下来的斑驳和灰暗底色。眼睛涩痛,我明白,该和梦中的人、物、地,说一声再见了!

多少次的黄昏,夕阳西下,家乡的那条老街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还有那条深邃冗长的巷子,就像是一块磁铁,深深地把我吸引。

每次走进它,都像是在走迷宫,充满着神秘,又带有几分趣味。在午后踏入,看着自己的影子在懒散的阳光下拉长又放大,暂且忘却了时间的存在,沉浸于静谧之中。

虚掩着的青铜色大门与厚重的砖块砌成的围墙,散发着岁月的沉醉气息,院墙里伸出来枝桠,细细的叶子带丝清凉。石板的缝隙里隐隐约约的青苔让我一见倾心,如同探望爱人深情的目光注视着。

一只黛色的蝶,轻盈地仿佛没有重量。阳光一泻而下,恍惚间,我看见了一个绝美又孤独的女子,斜襟旗袍,褚色繁华的暗花,斜开着下摆,从巷子深处走来。她是骄傲的,她的世界演绎着太多悲欢离合。我相信世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住着这么一个人,倾注一生,即便最后遍体鳞伤,也终生无憾。

踩着脚下的青石板,倾听一段岁月的故事。从敞开的铜门望进去,是干净幽凉的庭院,竹椅上老奶奶闭目假寐,岁月在她的道道皱纹上拉开。身旁蜷缩着只黄白相间的猫。每个深夜,它的叫声将那份不可言说的孤独感沉淀于此。

深巷与世隔绝的欢乐里,埋藏着自己的秘密,当匣子被打开,记忆喷涌而出,巷子里的静穆早已同我的身心连成了一体。

在迈出巷子的前一秒,又一次转身回望,那有着少女般羞涩情怀的深巷,已经蒙上了面纱,唯有那水灵灵的眼眸,向你诉说着她的心事……

过去,外婆总叮嘱我,初一十五少出门,特别是七月节这天,更应该待在家里。那时候我还小,只知道这天是鬼节,是孤魂野鬼出没的一天,相传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

后来才明白,七月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所谓僧道俗三流合一,除了祭祀先人、鬼神,更是用来传播道德伦理。

在汀州,七月节从农历十三开始,一直到十五,三个晚上都要摆圆桌,设素菜,接太公太婆。十三十四为荤节,每家每户蒸发糕、芋子糕,或是打糍粑,做黄米稞、灰水糈等分赠亲友邻居,谓之“结缘”。十四日接太公太婆“回家”领祭品“冥衣冥银”,事先买好金银纸,折叠成金银锭,做好纸袋,写上祖宗名字,中午放在门前或自家天井焚烧,这就是所谓“烧包”。还烧给佛祖或土地公公,用红纸做包。十五这天过素节,行“普度”,祀孤魂。晚上在门前或街头巷尾烧金银纸钱,在房屋四周插香,谓之“烧夜香”。昔日还举行醮会,叫“度孤”“放焰口”“打太平醮”。

七月节祭祀仪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祖先(上至三代)的遥祭;另一种较为隆重,是对前一年或当年去世的家人的坟前祭拜。

遥祭仪式较简单,但也有讲究。赶早宰杀鸭子,事先写好包皮(即包裹冥衣信钱的,有固定写法的草纸)、把鸭血沾于先人的名字上(让鸭子带路,游过奈河,把冥衣信钱送到先人面前)。切忌把鸭血沾在阳人的名字上,否则有血光之灾。把芭蕉米馃包好、蒸熟,撕去的芭蕉叶可以让先人在阴间有更多的衣服穿。七月节祭祖最讲究的就是包皮的写法,都是请村上有学问、懂风俗的老人代写。

今年七月節,外公去世的第二个年头,我们准备好冥衣信钱、香烛鞭炮、牲酒茶饭、糍粑灰水糈等,黄昏来到外公墓地。外公的坟前长了不少杂草,我望着石碑久久发呆,恍惚那一刻外公就站在眼前,同我的灵魂对话。外公离世那年,身体机能已完全衰弱了,只能躺和坐。每次回老家看他,进门的第一眼,他消瘦得仅剩皮包骨,坐在那张专属的藤椅上。外公那时说话少了,大多沉默不语。然而,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与我对视时,泛起温柔的涟漪,尽在不言中。

焚烧金银纸钱的火势逐渐变大,灰烬漫天飞舞,我内心强忍已久的思念全都化为泪水。外公是第一个离我而去的亲人。外公是腊月初九离去的,再过半个来月,就是春节了,他的撒手尘世让家人措手不及。我终究没有见到老人最后一面。

从外公的墓地回来,简单地吃了团圆饭。不知谁说地上有只草蜢。大姨激动地喊:是爸爸,他回家了!

草蜢,汀州人认为最神秘的昆虫,草绿色,形似蟋蟀。大姨显然觉得外公附身于草蜢了。这是一种民间信仰,是对神灵、动物,乃至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闯入道教之门。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使得宗教传播者被高度神化。对智慧高的人,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智慧不够或者没有时间去反省的人,就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式。

归根一句话,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放河灯,活着的人一起思念先人,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同时告诫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当下,不愧对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

猜你喜欢

外公街道奶奶
给奶奶按摩
热闹的街道
奶奶喊你吃饭啦
街道生活
奶奶驾到
外公的节日
风居住的街道
外公的呼噜
街道等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