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解放战争时期土改中“斗地主”步骤

2017-03-23海国晶

理论观察 2017年2期
关键词:土地改革方法

海国晶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而“斗地主”成为土地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划成分”、“诉苦”、“清算”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由此,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斗地主;方法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07 — 03

前言

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土地问题一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每每到王朝中晚期,土地兼并兴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内部开明知识分子会实行各种围绕着土地问题而展开的变法。但是,由于自身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变法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固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我国农村生活,衰败已达极点。无论从哪方面看——社会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都是一点生气也没有。简直可以说是死了一半或是一大半。”〔1〕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都拿出了自己的土地方案。太平天国起义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眼界,这样的政策只不过是空想而已。随之而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了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土地政策,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也不能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这样中国社会土地问题的解决便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中国共产党人从旧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看到了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土地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言:“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后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中国国情和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由于由于“右”倾错误的影响未能很好的发动农民群众,更没能注意到农民迫切渴求土地的心愿,这成为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土地革命时期,党的领导人开始走入农村,各个根据地制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并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抗日战争时期,出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提出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一度保证了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事业的胜利。而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台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其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其效果也尤为明显。彼时,在土地改革中,中共领导广大贫、雇农以“斗地主”的形式对地主土地进行再分配。这种方式彻底的打破了传统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关系,使得中共真正的获取了最广大农民的民心。可以说,“斗地主“是中共取得天下的法宝所在。此文拟回答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如何领导的农民“斗地主”。

一、确定斗争对象:划成分

土地改革政策的背景是: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与此扭结的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借贷关系,是导致贫富差异,阶级差别和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本源头。土地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这种不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首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斗地主”打倒一切剥削者,确立一种农民当家做主的全新制度与秩序。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决定对某地进行土地改革后,中共会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进行。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划分阶级成分。这一点是土地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有些致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划分成分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是革命者?哪些是假革命者?哪些是中间者?哪些是需要打倒的?

毋庸置疑,土地改革的头等大事是“划阶级成分”。划阶级成分简单地说来,就是依據土地占有、是否剥削、是否参加劳动等三个方面将农村社会归于主要的两大对立阶级,即地主和农民。在这其中,农民又可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阶层。具体来说,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是这样划分农村阶级的:“农村中的主要阶级成份一般可划分如下: (一)占有多量土地,自己不劳动,专靠剥削农民地租,或兼放高利贷不劳而获的,就是地主。(二)占有多量的土地、耕畜、农具,自己参加主要劳动,同时剥削农民的雇佣劳动的,就是富农。中国的旧式富农,带着浓厚的封建性,多兼放高利贷和出租一部分土地。他们一方面自己劳动,接近于农民,另方面又有封建的或半封建的剥削,接近于地主。(三)占有土地、耕畜、农具,自己劳动,不剥削其他农民,或只有轻微剥削的,就是中农。(四)占有少量土地、农具等,自己劳动,同时又出卖一部分劳动力的,就是贫农。(五)不占有土地、耕畜、农具,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就是雇农。”〔3〕

虽然有了划分成分的三大标准,但由于相关规定的滞后性,各个地方的人口土地情况不同,各地的办法也大多抽象、模糊,使得划分阶级的具体标准在各地有所不同。起初划成分的典型方式把农民与地主在阶级上分割出来。标准是土地占有情况和生活境况。到土地改革激烈的1948年时,由于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已经没有“地富”可斗,这个时候划分阶级成分的标准有了新的变化。不仅要看土地占有,而且还把政治表现纳入考核之中,而且越到后期后者所起的作用越大。在此方针下,甚至出现了往上查三代的过激做法,看父亲、祖父是否有过剥削行为。中共及时发现了错误,所以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在农民各个阶层之中,贫雇农是土改的急先锋,最为革命;中农处于中立地位,是需要去团结;富农和地主是剥削者,是要被斗争的对象。划分成分以“自报”为主,即户主自己汇报自己家的收入和土地多寡。同时辅以“公议”的方式。这种形式等于是把所有的问题放在了阳光之下,没有人敢于,也没有人能够瞒报、隐报自身情况,也能够迅速合理的划出农村的阶级成分。

二、引发斗争意识:诉苦

事实上,在长期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农民对政治具有天生的恐惧和麻木的心理,并形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在封建统治下人人当“顺民”。传统上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也不像是某些革命者所描述的那样紧张。农民不仅没有看到自己所受的剥削,反而认为这种剥削是天然的、理所当然的。“对剥削制度的维护,乡间的农民常认为,除非遇到天灾人祸,否则好人是不该抗租的”。〔4〕美国人韩丁1948年在观察张庄土改时发现“全村很少有人,甚至根本无人对现存的制度提出疑问”。〔5〕可见,农民对传统制度的认可已经深入骨髓,若是没有力量去引导农民,他们可能还会继续“忍”下去。中共将这样的思想看做是“糊涂思想”,并认为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如何使农民不犯“糊涂思想”,如何解放农民的思想,如何使农民突破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如何把农民培养成为革命的突击部队,这是中国革命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个共产党人面前的拦路虎。而适应革命需要的的“斗地主”这一独特的方式成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一把金钥匙。

接着中国共产党会派出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工作队。工作队的成员通常由外地人组成。他们思想素质过硬、出身贫苦、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并且能够很好地防止工作队成员借机以权谋私者。工作队能否完成土改任务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快速取得当地多数百姓的支持。进入村子之后,不会立即开展土改工作,他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诸如口头讲、贴布告、写标语、办年画、演新剧等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在这样的宣传下,老百姓能够很好地了解共产党,很快地消除党员干部和群众此间的陌生感。宣传之余,工作队深入群众之中。作为无产阶级最为可靠的同盟军,贫农是工作队团结的对象。工作队会选择村中最为贫困的农民,和他们同吃同住,去主动了解农民疾苦,对他们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诚心诚意的与他们交朋友。凡此种种措施下,驻村干部总是能够快速的和当地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在取得农民初步信任后,中共开始着手积极发动群众。各个解放区普遍开展了“诉苦运动”,这一运动是中共创造性的发明,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所独有的。所谓“诉苦”,就是把农民集中起来,引导每个农民说出自己悲惨境遇,通过调动农的民情绪以使其个人之间的私仇恩怨上升到阶级仇恨。使农民认识到千百年来所受苦是建立在整个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之上,并且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地主阶级的仇恨。最终,党领导农民开展以“算剥削账”,“挖苦根”等活动来启发农民回忆自己受过什么苦。让农民交流自己所受地主剥削的苦,形成“攀苦”“比苦”的局面。多少老汉、老婆、孤儿、寡妇及贫苦农民流着泪,吐出了不敢吐的苦水。而以“揭发封建压迫为主”,“挖苦根吐口水”,以诉说自己的痛苦,说明“穷人为什么会穷,富人为什么富”的诉苦更是彻底激发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农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纷纷要求改变和推翻自己所受的苦难和压迫。他们不再彷徨,喊出了“出出冤枉气,要回祖爷地”的口号。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成了最为革命的阶级。他们从心底里相信党、拥护党,也坚信自己所具有的力量。

引导农民思考自己所受的苦以及这种苦的根源,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力量。明确告诉他们,地主的土地是你们的,“你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抢回你们被抢的土地”。使农民从心底里相信党、拥护党。最后使他们意识到土地的获取不是中国共产党恩赐的,要靠自己站起来主动“斗地主”,打倒并进一步消灭他们,自己当家做主。“诉苦”之后,广大贫雇农与富农和地主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贫雇农有了强烈的“斗地主”意识,要求与地主清算剥削账。

三、开展斗争运动:清算

地主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要被消灭的,首要的就是在经济上来消灭地主阶级,即消灭封建制度,粉碎地主拥有的一切权力。这是“斗地主”的核心所在。中共紧紧抓住农民强烈的恋土和急切盼望获取土地的意识,在调动农民阶级仇恨后,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暴力为手段来夺取地主的土地和粮食等财产后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中共中央在1946年5月4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指示指出“坚决拥护群众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息等斗争,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方针。到1947年全国内战爆发后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仅没收了地主的田地,而且地主隐藏的财产也被清理出来,称之为“挖浮财”。这种无条件没收地主一切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从根本上动摇了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并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社会结构。大量的贫雇农获得了土地,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农地位保持原状。地主则明显的在下降。

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各地纷纷建立了農会。农会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更为重要的是要“打倒地主的权力,建立农民的权力”。也就是通过“斗地主”,在政治上彻底的打倒地主,不给地主以任何复辟的机会。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农会诉苦。先是个别诉,然后是小会诉,最后是大会诉。诉苦的过程由小到大,小会诉,大会诉,反复的诉,越诉越痛,由通生恨,最终把愤恨变成了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力量,大家宣誓结为巩固的阵营,浩浩汤汤游行示威,燃烧着遏制不住的斗争怒火,理直气壮的去找地主斗争,把地主打的俯伏在地。在斗争中尽可能的打掉地主的威风,让地主颜面扫地,地主成为了大家斗争愤恨的对象,吐口水,穿鼻孔,戴帽子,游行,甚至极端到从肉体上消灭地主。通过清算,农民改变了自己极端困苦的状况,把自己从依靠地主的地位中解放了出来,真正实现了翻身当家做主。

四、结语

“斗地主”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农民分到了土地,得到了地主的财产,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充满了感激,而对国民党充满了仇恨。自觉不自觉的将自身的利益和命运与共产党领导的战争的胜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翻身复仇,保田保家”的口号下,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上战场的感人画面。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依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所有的这一切,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而以“斗地主”为主要形式,采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合乎历史的,其必然会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改革之后,农民从封建地主压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区的农业发展一度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并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前线”的口号。这无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土地改革运动之所以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广大党员更是深入农村,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他们亲自发动农民,与农民同吃住并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党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我们有必要从土改中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密切关系中吸取经验,以史为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参 考 文 献〕

〔1〕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Z〕.1928年第24卷第16号.

〔2〕〔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82年.

〔3〕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4〕〔美〕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

〔5〕〔美〕韩丁.翻身〔M〕.纽约:每月评论出版社,1966年.〔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土地改革方法
学习方法
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对中国土地改革发展的影响
对《五四指示》不彻底性及创新性研究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初中 “土地改革” 教学中的史料选取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