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选择向雾霾宣战

2017-03-23杨佩昌

特别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鲁尔区德国人民众

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草坪,还有大片的森林,这是德国随处可见的画面,似乎德国从未有过雾霾一样。

其实不然,德国也有过严重的雾霾。以鲁尔区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鲁尔区就是德国机械制造及重化工业中心,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行业高速发展,让该区雾霾不断肆虐,成了空气污染的重灾区。除了鲁尔区之外,当时西德的多数地区也未能幸免。著名的莱茵河曾经一度是条鱼类无法生存的“死河”,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科隆等城市上空也一直笼罩着迷雾。

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德国人不是去购买抗雾霾口罩,也没有往家里搬空气净化器,更没有安装防雾霾纱窗。当然,也没有去找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来论证德国雾霾是中性的,与伦敦夺命大雾成分不同。

令人吃惊的是,雾霾很快从这个国家神奇地消失了。自1991年之后,德国再也没有响起雾霾警报。到了2007年,曾经一度困扰德国的二氧化硫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8微克。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2012年鲁尔工业区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到的PM2.5含量最高只有每立方米21微克。那么,德国人为此到底做了什么?

他们选择了主动向雾霾宣战,而不是被动地自我保护。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政府的环保计划。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颁布,对二氧化硫、硫化氢和二氧化氮开始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该法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德国政府积极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国家对新型能源提供补贴,给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提供更好的入网条件,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作为汽车大国,德国对汽车尾气设立严格的排放标准,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浓度。另外,尽管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城区一般都规定车辆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50甚至30公里。

德国法律法规的实施从不打折扣,在环保领域更是明显。德国垃圾分类极其严格,公民对家庭的垃圾进行分类是项义务,同时政府的垃圾回收站对各类垃圾也专车回收,绝对不会把民众已经分类的垃圾又倒入同一辆垃圾车。

同时,德国的城市规划也处处反映出环保理念。大城市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也没有复杂的立交桥,成片的森林在城市随处可见。即便是德国房价最高的城市慕尼黑,其市中心竟然也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充分证明了德国人“让森林拥抱着城市,让城市依偎着森林”这样一种试图让环境和人相互融合的城市规划理念。

硬性的法律法规和有力的行政措施,如果没有民众的全力配合,效果不会如此明显。民众对环保的支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德国是最早提出环境教育的国家之一,从孩子到成人,都有大量的机会接触环保课程。一位居住在慕尼黑的朋友说,他曾经和上幼儿园的女儿开了个玩笑,散步時故意把一张废纸扔在地上,她女儿马上在后面拾起并“教育”他:幼儿园阿姨说不能随便丢弃垃圾。为了不让爸爸再乱扔那张废纸,她一直把它拿在小手中,直到发现公共垃圾桶才把它扔进去。当他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始讲授垃圾分类知识,并带全班同学到垃圾处理站、堆肥厂、污水处理厂参观,让他们体会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家庭作业则是帮助家长进行家庭的日常垃圾分类。

为了保护环境,德国人愿意放弃一些享受。例如,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车辆,而不是大马力的豪车。短途一般会骑自行车或步行,有人骑半小时甚至一小时自行车去上班。许多德国城市的街道上都有自行车专用通道,骑车的人很多,在森林小道更是自行车成队出动。

通过长期持续的宣传教育,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保护环境也成了每个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让肆意排污的行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倒逼政府提高环保标准。2006年德国KGM集团计划在帕德博恩修建一座垃圾焚烧厂,由于符合排放标准,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民众表示反对,于是议会转变立场。2008年,帕德博恩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发展项目冻结”的政策,规定在新发展规划未出台前,禁止建设任何大型工程项目,这实质上是对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喊停。在公众和议会的压力下,帕德博恩市政府不得不制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重新对该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让焚烧项目流产。

严格的法律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是雾霾从德国神奇消失的深层次原因。

(摘自“杨佩昌看德国微信公众号” 图/子依)

猜你喜欢

鲁尔区德国人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教海拾贝时间视角切入 探究区域发展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GIS辅助“区域发展”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