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的文化”与“耳的文化”

2017-03-23金文学

特别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空海经常出现德国人

金文学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人N一起到中国游玩几天,一回来见到我就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理由,K 回答说:“是啊,我带着N去旅行,却始终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真是很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但N也意外地说很累,说K的话太多,所以要边听他说话边附和他,怎么会不累呢!

据N讲,日本人很难与话多的中国人真正地进行交往。日本人与韩国人之间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在与日本人交往时会感到很累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文化差异上寻找答案。日本人本来就不喜欢多说话,而是喜欢听别人说,这与总喜欢各抒己见的中韩两国人形成有趣的对比。

中国有“口才好”的说法,韩国也有“口才好”“有口才”“演说家”之类的说法,两国都没有“听才好”的说法。但是日本有“善听”的说法,意思是倾听的本领强,善于听人说话。

如果说日本人善听是“耳的文化”的话,那么韩国人与中国人善说则是“口的文化”。中国人与韩国人在听对方说话之前,常常先把自己的主张摆出来,试图借此压制或说服对方。

现在韩国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为说服对方而展开舌战的场面,而日本电视剧中则很少有那样的场面,甚至给人太静的感觉。大概因为日本人不愿说话而更喜欢听对方说话,所以中国人和韩国人认为想猜透话少的日本人的内心十分困难。

日本人这种“耳的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善于倾听的才能。日本人就是通过不声不响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并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创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中唐时,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名僧空海听讲时精力特别集中,因此,中国青龙寺高僧慧果尽管门下有很多中国弟子,仍然把密教(佛教流派之一)的奥旨傳授给了空海。

“耳的文化”要求放低自己的姿态,贪婪地吸收其他文化。与此相对,“口的文化”不以听别人说为重点,而倾向于把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教给别人。

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因为有需要教的,所以产生了“口的文化”;比起教来,需要学的东西同样不少,所以形成了“耳的文化”。总而言之,有着中华思想的中国是师傅级,而日本是徒弟级。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奉行所谓“和魂汉才”的策略,努力向中国学习。近代以来,则是“和魂洋才”,转而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体现日本人学习本领的故事。当时,日本人从德国进口了精密机器,德国人得意扬扬地说:“日本人知道了这种机器的先进功能后,一定会继续来订购的。”但是左等右待,日本人也没来订货,德国人大惑不解,跑到日本一看,原来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了新的机器,而且比德国货还要精美。

这种“耳的文化”创造了今天的日本。

(摘自“网易云阅读” 图/张文发)

猜你喜欢

空海经常出现德国人
跨空海界面磁感应通信特性分析及应用
电影《妖猫传》与《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中空海入唐后的比较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日本有个“唐玄奘”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避开“整式的加减”的雷区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撰写“论著”摘要的要点与经常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