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问题学生”,追寻“文化性格”

2017-03-23姜波邓文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读学校问题学生小雨

姜波+邓文圣

石军,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民进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新穗学校教师。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读学校教师,他时常被政府机关、高校邀请参加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时常被中小学邀请就青少年问题进行学术讲座。2016年他又被西南政法大学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研究中心作为专家,邀请参加“全国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干预机制”的学术报告会,大会发言中,他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全社会教育矫正体系”的建议,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他就是石军,一名“工读学校”的老师,他面对的是一批所谓的“问题学生”。他是如何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帮助这群孩子“寻找回世界”;如何从一名新手教师,在短短的6年时间,成长为文化型、研究型教师的?

决心做“问题孩子”的守护神

自己这么优秀,为何来到工读学校?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石军想了下,回答说:来到工读学校其实是一种“偶然”,但是这种“偶然”中,其实包含着“必然”。石军说自己是学教育的,他的梦想在教育里面,从本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到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再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他的“教育梦”一直在延续,在追随,从未远离。

在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班级大部分人把未来工作锁定在高等教育上的时候,石军的目标始终没有远离过基础教育,因为他更喜欢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至于来到工读学校,石军更相信是一种“缘分”,相比普通学校而言,工读学校的孩子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教育与守护”,更需要优化的环境的“侵蚀与熏陶”,更需要优质教育的“教化与濡染”,石军觉得这非常符合他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文化性格”。

工作这6年里,石军时常在想,工读学校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获。“我们不是农民,是老师,却同样是一个播种者,不是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它撒在孩子们的心里。于是,这6年来,石军一直捧着一颗心来,大部分时间就这样沉浸在学校里面,以校为家,就如前任校长谢永德先生所言,“学校从此又多了一名守护神”。当然在遭遇棘手的事件和“疑难杂症”时,也曾有过惆怅,有过失意。

在工读学校的日子里,石军老师时常在记录,记录孩子们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他在感受,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他在关注,关注孩子们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坚强,他在守护,守护这群顽童、无知却依旧不失纯真的孩子,做麦田的守望者。石军说他喜欢“守望者”的角色,是源于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心境是宁静的,在灯红酒绿,天空和大地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繁华而喧嚣的城市,每当夜幕降临,学校早已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剩下那些怀着忧虑之心的“守望者”们依旧在守望着大地、守望着星空、守望者这些需要帮助寻找回来之路的工读生。

给予孩子“妈妈”般的关爱

众多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行动和一生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个命题。爱学生,如何去爱?在石军看来,首先要懂得去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爱,从某种程度上说,尊重比爱更重要。石军的学生都是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问题学生”,在教育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石军觉得爱、尊重、赏识、公平和信任,这几个“关键词”是教育转化的关键。

和小雨的相识,是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和其他新生相比,他的出场与众不同,因为他是由警车“押送”过来的。见到他时,只见他披头散发,蓬头垢面,满脸疲惫,充满愤怒之情,看似很麻木,很绝望,当我们给他检查随身物品之时,小雨立马呈现抗拒情绪,虽无傲慢无礼之行为,却有“非暴力不合作”之态度。他安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他那充满深邃而仇视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却不说话。看到他,直觉告诉石军老师,他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石军老师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始寻找和他有关的相关资料。原来小雨父亡,与母亲关系极差,性格顽固、偏执,有严重旷课、夜不归宿、打机成瘾、说谎、偷盗、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新生军训的那一夜,小雨哭了,哭得一塌糊涂。从前在同龄人中看得比命还重的“面子”,此刻再也不要了,只想像一个孩子一样大声地哭,悔恨,愧疚,霎时间充满他的内心。

在日常的管教值勤过程中,对待小雨,石军老师更加关注,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关注他微妙的情绪变化。小雨还是一如既往地冷漠和偏执,从来不听老师们的任何建议。父亲的离去,让这个原本就很冷漠的孩子变得更加冷漠,让这个原本学习动机就不强的学生变得更加不思进取。

二月开学后,小雨开始了疯狂的旷课,严重荒废了学业,沉迷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任班主任怎么劝都劝不回来。四月份,他更是一意孤行,连续七天的逃学上网创造了全级的旷课记录,老师到处奔波找寻,最后被通缉归校,老师一次次语重心长的谈话和宽容,让小雨留了下来,但是还是没有改变小雨的命运。五月、六月就这样在学校“安分”的昏昏欲睡,身在学校中,心在学校外。一睁眼,一闭眼,就是一个上午,再一睁眼,一闭眼,就是一天。这样的日子对一个“网虫”来说还真是无趣。七八月份的暑假,小雨决定不再做个普通的“网虫”,开始要玩大的!和母亲嘴里经常说的“损友”一起去上网,一去就是半个月,直到开学才被“逮捕”归案。

针对小雨的实际情况,石军同办公室五位管教勤老师坐下来一起商量教育转化方案,最后确定了“人文关怀、行为训练、激励教育、学业辅导、挖掘亮点”的整体教育策略:即在学习和生活上無微不至地关心;细节上多加关注,给予他尽可能多的关爱;遇到挫折及时给予鼓励;行为上进行相应的规范教育和行为训练;注意挖掘他身上的亮点,并进行相应的放大。

作为工读学校教师,石军始终深信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互动过程,唯独从内心发出,真真切切,才能触及学生内在的心灵深处。其实,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和欲求,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狮子”,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通过体验一点一滴的成功,激发他们内心沉睡已久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认清自己,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一次简短的谈话、一次及时的鼓励、一部触及心灵的影片,都有可能让小雨豁然开朗。为此,石军手把手地教他自己洗衣服,晚上睡觉帮他压好蚊帐,鼓励他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把他的日记作为优秀日记在学校橱窗内展览,鼓励他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利用周末的时间带他出去看电影,教他下象棋和围棋等。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小雨变得开朗了很多,相对于过去,小雨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天,石老师值班,他像往常一样“伺候”学生一个个上厕所、午睡,一如既往,把孩子们“哄睡”以后,石老师就来到了办公室,看书、写作、备课。突然,一声轻微的呼喊:石老师,我流血了。一听到“血”字,石老师立马跑到寝室,发现小雨流鼻血了,他立刻把小雨搀扶出来,让他躺在走廊的长椅上。毛巾、凉水……

这原本是一件小事,石老师没有过多地在意,也没有特别地关注,直到第二天早上批改日记之时,又把他拉回了昨日的记忆之中。小雨在日子中写到:“今天,我被老师感动了,我在午睡时,突然流了鼻血,于是我就去找老师,老师让我躺在他的怀中,然后用水轻轻的拍我的头额,足足拍了有10分钟之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回到了妈妈的怀抱,感觉很温暖,很安全,这件小事,我会铭记一辈子的,不会忘记,原来老师的爱也会和妈妈的一样。”

“问题孩子”缺乏持久的关注、关心与关爱,他们内心世界很久都没有涌现出感动。小雨不是没有良心,你对他的爱,他能够感受到,能够感受爱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现在,小雨已经完全适应了工读学校生活了,他那“凶神恶煞”的眼神已经越来越少看到了,他的眼神也变得如此地澄清。石军老师感到开心,为自己的教育有爱开心,为转化成功开心。

踏上研究型教师之路

教育不应该成为“快”的事业,工读学校的工作更应该“慢”。对这些孩子正如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说的“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入职6年来,石军坚守母校师大校训给予的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自己无愧于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石军认真备课,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和法制课趣味盎然,教学中坚持灌注一种积极的道德教育的渗透,努力坚持营造充满“文化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反思性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境与困惑,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教学反思,形成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从刚入校时候的从几分、十几分,上升到60~80分的学生大有人在,有个别学生考入了普通中学,这在工读教育界是比较少有的。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有的甚至只有小学层次,即使如此,面对这样的群体,石军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对他们来说,只要孩子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他们都会为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骄傲,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成功学”。

作为一名工读学校教师,石军在日常的值班管理中,有目的地记录一线的教育素材,感触教育现象,反思教育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出感想、故事、形成随笔、教育札记,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对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进行研究:在这些年中,他系统地分析了人际关系障碍学生、智力缺陷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学习动机缺乏学生、离异家庭学生、多动症学生、性差错学生等几十个个案,大部分个案成文公开发表。

短短的6年,石军老师先后成为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理事等。石军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被任命为民进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发挥长期扎根基础一线的优势和自身的教育学科特长,参政议政,撰写了大量的教育类信息稿件被广州市统战部、广州市政協、民进广东省委和民进中央录用,撰写的多篇教育类提案被提交广东省政协会议。

在守护“问题学生”的过程中,石军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背靠文化遗产;好好学习,天天向下,直面教育现实,身体力行,身心交融的在田野中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

石军借用海德格尔《诗人思想家》中的几句诗句,修改后来鞭策和祝福自己。

命运召唤,

必毅然上路,远行,前行不息,

无须迟疑和退避,

健行于寂寥的小径。

猜你喜欢

工读学校问题学生小雨
关于工读学校学困生语文写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恢复工读学校很有必要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工读学校发展现状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