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2017-03-23杨应慧邱其霖

老区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入学率大众化教育资源

杨应慧 邱其霖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而推动教育发展需要公平作为支撑点。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连续扩招,经历近十七年的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升至2015年的40%。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会议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马丁·特罗(MartinA.Trow)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适龄青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小于15%为 “精英教育阶段”(Elite Higher Education);大于15%为 “大众化教育阶段”(Msss Higher Education);超过 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介于15%--50%之间,正处于后大众化教育阶段。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认识

(一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界定

我国台湾学者汤志敏教授对后大众化阶段作了全面的定义,潘懋元教授和谢作栩教授联合发表文章提出“过渡阶段”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指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办学规模经过一段时间的急速扩张并达到一定量之后,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平缓期。自该时期直至普及化阶段的到来,称之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介于“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普及化教育阶段”之间。

(二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影响

1.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至今已有十七年,到2015年入学率已经超过了40%,进入了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所介于的15%~50%之间。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人数已经达到3700万人,是1978年的300倍,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2000-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从1041所增至2561所,增长2倍多。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在同步扩充,对过去的精英教育产生严重冲击。这种招生人数增加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及区域间入学率的差异,当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尚未普及时,北上广等东部一线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60%,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接近40%,早早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阶段。

图1 2000-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加大

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持续深入,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也不断加大。据2015年教育部统计,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随着物价上涨,大学生人均培养费大概在4万元左右,政府财政支出占75%,再加上高校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据统计,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9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26%。

图2 2005-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3.教育资源区域差异化凸显

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发展。在入学率大大提升的同时,人们不仅仅于满足接受一般的高校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和专业,如985/211等名牌重点院校,而这类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或者一线城市,政府对这些区域的支持力度和政策也在加大,这就导致了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差异化不断加大,也带来了众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图3 2000-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数量

4.高校自身改革进程加速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使得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高校之间激烈的竞争。为了招到更多更优质的生源,也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国家教育部门也在推进五年一次的本科专业教学评估,各高校纷纷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如加强自身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方向改革以及专业合并、撤销等等,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也在稳步推进中。

二、后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社会各界尤为关注的就是教育公平。进入到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仍然存在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如“异地高考”、“高考移民”、“高校择校”、湖北江苏高考 “被减招”风波等,集中反映了教育优质资源配置、招生规模分配、教育机会、教育制度政策等。

(一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公平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机会,然而现实中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距仍然较大。北上广等地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早已超过50%,录取率超过70%,而西部省份青海、宁夏等还处于精英化教育。一是城乡贫富差距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2009年1月,温总理在《人民日报》中说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现实中,虽然我国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很多中西部地区家庭收入都是“被平均”了,贫富悬殊,使得许多农村家庭子女面临高昂学费和生活费而与大学或者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二是招生政策、录取比例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当前,我国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卷,考生实现了起点公平,但是高校的实际招生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在各个省份和地区的不同,在经济发达区域考生不仅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还能以较低的分数进入属地重点名牌大学。同时,握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在不同区域的招生人数和分数相差较大。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不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东、中西部分治的格局,一线城市与二三四线城市高校差距明显,高校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如北京高校91所、上海67所、江苏162所、广东143所、浙江105所;而西部经济落后省份西藏6所、青海12所、宁夏18所、内蒙古53所、甘肃45所。一是区域间经济状况差异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而言,高等学校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城市,这些高校地处经济条件较强省市,拥有更强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它们带来了招生上的优势,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的省市高校受到区域经济因素制约,各方面条件一般,在办学规模和招生上都受到制约;二是政府财政投入因校而异。政府对各类高校的财政经费投入不同也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国家教育经费对于名牌重点高校和学科的投入比重较大,也给予了充足的优惠政策,这类高校基本分布在地方经济发达的省市,且地方政府财力雄厚对其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足够的经费保障。

(三 )高等教育政策、制度上存在不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自文化大革命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目的确定后,经历了三个阶段:迅速扩张阶段(1999-2000年)、 结构调整阶段 (2001-2005年)、质量提升阶段(2006-至今)。为了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名牌大学、扶持重点学科建设,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条件倾斜。这种扶持力度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一般的地方高校并没有享受到这类优惠政策和条件,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格局,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关键。由于扶持力度差异导致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强弱差距越来越大,为了生存甚至有些高校面临被迫转型发展的局面。

(四 )不良社会行为干扰高等教育公平

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入学率大幅度提升,但高等教育仍属于稀缺资源,加剧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它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由此导致了一些不良社会行为的出现,破坏了教育制度和规则,严重干扰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一是高校内部教育腐败行为干扰教育公平。高校享有稀缺教育资源,也意味着掌握着资源分配、信息分享的特权,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导致一些高校教育部门和个人行为扭曲,滋生教育腐败行为,如在自主招生中的保送制度,随意为“优秀、特长学生”加分提供便利、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现象严重、收取学生赞助费、择校费、捐助费等腐败行为都在破坏教育公平发展;二是社会不法行为干扰教育公平。为了获取进入大学的机会,有些家庭和个人采取各类手段,如高考舞弊;招生过程把关不严,冒名参加高考、冒名顶替上大学、志愿被篡改等不法行为,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不法行为的“枪手”、“高考中介”。

三、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背景下推动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

(一 )高等教育坚持公平理念,推动数量与质量协同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将公平理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入学率已经大大提升,但招生数量、规模与教学质量却并没有协同发展,过度追求数量导致质量下滑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一是正确理解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牢牢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整个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做干扰、破坏教育公平发展的行为,积极行动起来杜绝各类教育不公平现象发生;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协同发展。根据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持续、稳健增长。通过加强校校、校企、校地及社会各行业部门的合作,引进优质资源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二 )高校加强建设和改革,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要想处于长足发展,必然要进行深化改革,走特色化办学发展道路---走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院校,不搞重复建设。一是发展特色专业。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导致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雷同,专业优势不足,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开设专业,没有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致使毕业生就业难度大,找工作难,所以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地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专业;二是加强优势专业建设。为了吸引更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及报考,高校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专业建设,提高优势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流学科,发展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进而增强高校的影响力,推动高校今后的发展。

(三 )政府加大投入和支持,积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公平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一是积极出台高等教育优惠政策。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让更多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二是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财力的大力支持,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加大对高校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学生资助的投入,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杜绝教育腐败行为发生;三是加大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促。当前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教育改革,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改革的指导以促进改革顺利进行。

(四)社会各界进行教育监管,严惩教育腐败行为

教育腐败行为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阻碍了教育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应从各个层面加强对教育的监督,保障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一是高校自身加强制度建设,防范、杜绝各类教育腐败行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教育公平高校自身责无旁贷。高校是教育腐败问题的高发区,自身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政府加强对教育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完善现有教育制度,整顿教育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对各类破坏教育公平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严惩;三是社会舆论监督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各类教育腐败行为进行曝光,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进行监督。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后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要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发力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1]于杨.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2]闫志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和对策[J].教育探索,2016,(7).

[3]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4]张春梅,刘义兵.英国“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5]张文格.后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高教管理,2012,(1).

[6]汪发元,刘在洲.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原则及措施 [J].现代教育管理,2012,(3).

[7]赵叶珠,陈海燕.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多维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8]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9]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版社,2016.

[10]中国教育在线,我国高等教育逼近普及化阶段[EB/OL].2016.

[11]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01-15.

[12]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猜你喜欢

入学率大众化教育资源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全世界都在扩招
感性·大众化·启蒙——20世纪80年代电影娱乐功能的合法性证明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