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旺苍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2017-03-22胥锦桦

蚕桑茶叶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胥锦桦

(四川省旺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28200)

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气候温暖湿润,土壤富含硒、锌,宜茶面积16 666hm2。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名茶之乡、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茶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绿茶标准化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等[1~3]。

1 茶叶产业现状

旺苍县是四川省规划的川东北优质富硒、富锌茶核心区域。茶叶产业是全县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首,近年来,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基地示范、龙头带动、品牌创建及科技支撑,实现了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重大突破,与峨眉山、蒙顶山和宜宾早茶共同形成了全省名茶“三山一早”区域大品牌。2016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3 400 hm2,产量6 060t,产值12亿元,其中开采茶园面积8 000 hm2,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示范园有4个,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341 hm2。茶树品种以名山131、福选9号和福鼎大白为主,中黄1号、中茶108等新品种处于引种示范阶段。

2 茶产业发展优势

2.1 种茶历史悠久

旺苍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早在西汉时期,“高阳坡”茶就被列为贡茶,高阳坡至今仍有长势较好的千年古茶树和古代茶叶加工作坊遗迹。

2.2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旺苍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带,海拔380~2 281m,境内山、丘、坝兼有,地势北高南缓,腹部低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2 ℃,全年日照时数1 352 h,年降雨量1 142 mm,无霜期266d。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茶树生长,病虫害少,所产茶叶内含物丰富、无污染。

2.3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全县共有省、市农业(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个,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建成国家、省市县级茶叶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一百余家,形成了茶产业发展带动主体“金字塔”支撑格局。由实力较强的米仓山茶业、桃源茶业等5家茶叶企业整合组建成的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小巨人”计划企业和“广元七绝”领军龙头企业[1~2]。

2.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将境内“风香”、“女皇”等十多个茶叶品牌整合成以“米仓山”为品牌的系列产品,实行统一质量、统一工艺、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宣传,增强了米仓山茶市场竞争力。米仓山茶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并先后获得四川名牌产品、四川“十大”名茶、“中茶杯”一等奖、日本大赏、国际名茶金奖等多项殊荣。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茶事经贸活动,先后成功在成都、西安、兰州、呼和浩特、哈尔滨、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米仓山茶叶推介会,并承办了茶·有机·低碳国际学术研讨会,米仓山茶成功登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黄金时段,米仓山茶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5 科技服务体系完善

县政府与中国茶科所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广元市川北茶叶研究所,并与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了“科研院校—县茶办—乡镇农技站—村社(合作社)茶技员—茶农明白人”五级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 存在的问题

3.1 茶园基础较薄弱

全县茶园多数为农户分散经营,且大多分布在南北二山,交通不便,茶园内路、水、土等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也不高,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着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粗放式生产经营状态,与全省乃至全国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不相适应[4~5]。

3.2 品牌优势不明显

米仓山茶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但其市场开拓与促销还不够,缺少专业营销管理人员,品牌宣传投入较少,推介力度不大,形式单一,抵抗风险能力还较弱。

3.3 主体带动力不强

全县从事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大小业主有66家,但规模以上的企业较少,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1家。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薄弱、加工设备落后和品种结构单一等问题,又由于缺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导致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和经营模式滞后,市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强。米仓山茶业集团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绩,但在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产业链还十分薄弱。

3.4 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全县茶叶产品主要是优质绿茶,红茶加工刚刚起步,夏秋茶的综合开发、茶叶精深加工等方面还很薄弱。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夏秋茶要占到全年总产量的60%左右[6]。据统计,2016年旺苍县茶叶总产量约6 060t,其中春茶5 500t左右,夏秋茶仅500t左右。也就是说,85%以上的夏秋茶老在枝头。夏秋茶产出少,劳动力配置也不合理,就出现“忙一季、闲三季”的现象。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龙头带动力

茶叶产业是一项长效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都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产业,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所建树。这就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规划引领,调整和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一要统筹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优先从龙头培育、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产业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增强基地示范效果,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农户带动能力。二要充分发挥茶叶专合社在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按照“互利、平等、自愿”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与茶叶企业共同构成茶产业发展带动主体“金字塔”支撑格局。三要建设茶叶专业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有力查处。

4.2 夯实茶园基础,加快标准化建设

结合旺苍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优质绿茶品质优势,本着“因地制宜、宜茶则茶、宜林则林”的原则,以绿色、有机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成片开发。加强茶园路、水、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茶园生产条件,在选择条件好的优质地区新建茶园的同时淘汰一部分建园条件差的低产茶园,改善茶园结构,引进和推广无性系良种,注重“早、中、晚”品种的搭配,提高茶园良种比例。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基地示范、业主带动,提高茶园管理水平,规范田间管理档案,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从而加快茶园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进程。

4.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

首先,加大米仓山茶品牌宣传力度,并通过举办米仓山茶叶推介会和积极参加茶博会、展销会等,树立米仓山茶叶品牌形象。其次,利用好旺苍地处南北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南挤北占的市场拓展战略,不断扩大米仓山茶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再次,加大市场整顿力度,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建立市场与企业快捷的营销渠道,促进茶叶产品流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步伐[7]。

4.4 延伸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充分利用米仓山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含成分,在全面提升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夏秋茶为原料的粗、精加工,丰富加工品种,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利用米仓山茶的知名度,依托“木门、高阳、五权、枣林”四个万亩茶叶生态示范园,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以及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馆、茶楼,延伸整个茶叶产业链,全面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

4.5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广元市川北茶叶研究所作用,加大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推广新技术、引进新设备、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促进茶叶栽植、加工技术转型升级;大力推广机械采摘、修剪,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茶园管理水平[8];通过科技培训,普及茶叶高产优质生产技术、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等,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严禁施用农药、化肥,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4.6 挖掘茶文化,开发茶旅游

借鉴茶马古道、杭州虎跑泉龙井茶等茶文化旅游成功经验[9~10],立足旺苍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以高阳坡贡茶文化的历史文化,以绿色有机为主的生态文化和以富锌富硒等营养元素为主的养生文化,打造高阳坡千年贡茶园、木门生态茶叶主题公园、鹿亭溪茶养生温泉、米仓茶道等一批特色鲜明、口味高雅的茶文化精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动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三位一体”和谐发展。

[1]曾楚, 杜昕东. 旺苍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 蚕桑茶叶通讯, 2013(5): 19~21.

[2]王建军, 石保旭, 胥锦桦. 建中国名茶之乡领军川北茶业[J]. 中国茶叶, 2012(12): 33~34.

[3]邓光志. 旺苍茶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中国茶叶, 2008 (1): 22~23.

[4]鲁成银. 中国茶产业升级发展路径探讨[J]. 中国茶叶, 2013 (11):4~6

[5]段新友. 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考[J]. 中国茶叶, 2011(9): 8~10.

[6]余晓艺. 名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D].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7]刘春腊, 徐美, 刘沛林, 等. 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 资源科学, 2011 (12): 2376~2385.

[8]王黎明. 科技对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4): 1057~1158.

[9]王镇, 朱锁粉, 尹福生. 茶文化旅游略论[J]. 中国茶叶, 2009 (5): 34~35.

[10]余新祖, 殷建军, 程根明. 发展生态观光茶园提高茶业综合效益[J]. 蚕桑茶叶通讯, 2006(4): 33~34.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金鼓茶园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