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旅融合模式研究
——以江西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

2017-03-22管帮富徐宁俞燕芳王礼献杜贤明

蚕桑茶叶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桑叶

管帮富 徐宁 俞燕芳 王礼献 杜贤明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3)

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蚕桑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蚕桑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可能[1]。传统的蚕桑产业与新兴的旅游农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充分发挥蚕桑产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科普功能。

江西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在蚕(桑)旅融合实践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园区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蚕桑资源优势、蚕桑科研与旅游产业优势,将传统的蚕桑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发挥蚕业的特色优势,建成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笔者以江西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剖析园区蚕(桑)旅融合的发展优势、发展理念及模式,为新常态下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园区蚕(桑)旅融合的优势分析

1.1 生态环境优势

园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有苗木品种三百余个,茶树品种资源291份,桑树品种资源133份,野生植物八百多个,野生动物上百余种,鸟类、兔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均有分布,拥有茶叶、蚕桑、绿化苗木、果业等成熟生态产业体系,其中生态茶园143.33hm2,标准化高产示范桑园6.67 hm2,生态旅游果园43.33hm2,生态景观花卉苗木基地333.33hm2,水面66.67hm2。整个园区生态优美,具备了开展农业观光、体闲旅游、农作体验、种养科普的良好条件,为发展蚕(桑)旅融合提供了先天优势[2]。

1.2 蚕桑科研优势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色是区域旅游发展取胜的关键。园区建有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农业类院士10名。园区建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九江综合试验站,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1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研究员7人、副高以上3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人。园区内科研与产业完美融合,科研立足于园区已有基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发挥了园区创新主体的作用,提高了科研的针对性,提升了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依托雄厚的专家队伍和科技力量,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适用的技术服务。

1.3 区位条件优势

园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县黄马乡,占地面积751.4 hm2,属丘陵地势,东临抚河,南有温厚高速公路,西靠京九铁路、105国道,北靠浙赣铁路、316国道和320国道。整个园区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8平方公里,四通八达的路网,得天独厚的交通,为游客到凤凰沟园区休闲观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4 市场环境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消费升级,个性化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江西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新性将蚕桑元素注入旅游市场中,很好地拉动了吃、住、游、购、娱等消费经济增长。

1.5 政策杠杆优势

2016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近年来,江西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以农业产业集群为核心,抓基地、壮龙头、创品牌,力争2020年前在全省100个县建设覆盖不同产业、各具区域特色、兼顾不同水平层次的示范区,并以国家级为引领、省级为支撑、县级为依托,全面带动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凤凰沟紧抓这股政策东风,在园区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省内外影响力与日俱增。

2 园区蚕(桑)旅融合模式研究

2.1 发展理念

园区在开发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实践中,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为目标,立足于蚕桑文化、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农业以及景点的差异性,寄旅游于农业之中,寓休闲于自然之中。以“基地+科普馆+体验馆”的方式建设,形成一个集休闲体验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循环可持续蚕桑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新模式。

2.2 基础构架

园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农旅融合模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蚕(桑)旅融合模式,可用“七个一”来展现。

2.2.1 蚕桑观光融合模式

一是种一片高标准桑园。园区建有高标准桑园面积2.67 hm2,果桑园面积3.33hm2,桑树品种园面积0.33 hm2,保存桑树品种资源133份。桑园内还实现了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包括桑园套种、桑园套养以及桑枝条培育食用菌。桑园内套种的作物品种较多,如套种青菜、榨菜、萝卜、青毛豆、芝麻等。桑园套养以桑园养鸡为主,桑叶鸡、桑叶鸡蛋等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桑树品种园内培育竹荪,利用粉碎桑枝、蚕沙等作为种植竹荪培养基原料的套种模式,既促进了群众管理老桑园,又调动了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了土地。

二是建一片桑景观园。休闲观光旅游的一个特点是通过生物体进行“猎奇”,因此要展示的动植物品种必须有观赏价值。园区桑景观园占地0.13hm2,资源丰富,品种众多,以龙拐桑、龙须桑为主,枝条弯曲盘旋似飞龙行走,或像龙槐一样柔软下垂,树形奇特,姿态优美,颇具观赏价值,同时种植百年古桑五十多株,从旅游观光角度开展休闲蚕桑,使蚕桑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

2.2.2 蚕(桑)旅文化融合

一是建一个文化科普园。园区蚕桑丝绸文化博览馆1 000m2,融蚕桑生产历史与蚕桑文化于一体。馆内通过壁式立体丝绸之路线路图,描绘了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以及这条连接东方与西方之间线路上所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活动,以丰富人们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知识。用图画和文字告诉人们嫘祖怎样发现天虫,怎样驯养家蚕,怎样教化百姓养蚕织布的故事。24 副织图展示了从浴种-饲养-制种-抽丝织绸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动浅显,让人们了解掌握蚕桑丝绸知识。一件件详实的文物向人们吐诉蚕桑丝绸的源远流长。利用声、电、影、图片等技术,详细向人们普及了蚕、桑、丝、绸的知识,弘扬了蚕桑丝绸传统文化[4~5]。

二是建一个生态园。园区桑基鱼塘占地1 hm2,在塘埂四周栽种上桑树,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为蚕提供食粮,蚕蛹和蚕的排泄物蚕沙可作养鱼的饲料和肥料,从而在养鱼业和养蚕业之间建立一种能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结构,实现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目标。从城区前来休闲观光的市民,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亲手参与采桑、养蚕、钓鱼,体验劳动的艰辛,增加感性认识,获得更多的惊喜和欢乐[6]。

2.2.3 蚕桑科产研融合模式

一是建一个休闲体验园。园区内休闲体验园包括果桑园和菜桑园,园内栽培大十、红果 2 号、白玉王、台果 46C019 和 72C002 等果桑品种,浙桑、农桑等菜用桑品种,以供果品深加工、游客观光、采摘体验、科研、科普教育、品种繁育及推广为主要功能,实现蚕桑产业与服务业的结合,促进产业提升。

二是建一个链条。在充分利用高标准桑园、文化科普园、生态园、休闲体验园、桑景观园及其资源材料基础上,园区试验示范规模养蚕、桑园套种、桑园套养(鸡、猪等)、桑枝栽培食用菌(竹荪等)等,形成了一个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呈现蚕桑休闲模式的科技含量。

三是搭一个平台。园区以“农产品变商品”为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及资源优势,推进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围绕园区茶、桑、果、蔬等多个特色资源,建设有产品试制与特色产品展示平台,用于研发、生产和展示蚕桑资源特色产品。从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2.4 蚕(桑)特色产品融合模式

园区依托良好的旅游优势,深入挖掘并完善蚕桑旅游产品,积极推广蚕桑文化。一是研发绿色又美味的蚕桑美食,包括特色菜类(桑叶菜)、主食类(桑叶面、桑叶馒头、桑叶年糕)、甜点类(桑叶桃酥、桑椹糕、桑果脯)、酒水饮料类(桑椹汁饮料、桑椹膏、桑椹酒、桑椹冰酒、赣劲酒)、食用菌类(竹荪、灵芝、虫草)、茶类(桑叶茶)等;二是开发蚕桑服饰、家纺用品,包括蚕丝围巾、蚕丝领带、蚕丝被、蚕沙枕、蚕丝毯等[3]。

2.3 效益评析

园区将 “吃、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与蚕桑有机融合起来,在体验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宣传蚕桑文化,既提升了园区旅游的内涵和品位,又通过开发凤凰沟蚕桑特色旅游,让蚕桑文化得以传承。蚕旅融合使园区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2013~2016年入园观光人次累计130万,带动园区旅游直接经济收入累计12 000万元,园区蚕桑资源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超过2 400万元,占比20%,成为园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蚕桑美食产品收入超过800万元,桑果糕的营销额达200万元,休闲采摘桑椹,年收入超过1万元/667m2,桑叶馒头与桑叶面条年产30 t以上[3]。“凤凰沟”已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休闲旅游的知名品牌,每年休闲旅游、产品销售等投入产出比不断增长,引来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市场效益明显。

2.3.1 吃-新美食

“桑箕星之精神也,蝉食之称文章,人食之老翁为小童。”(出自《本草纲目》)桑树浑身是宝,桑椹被誉为“21世纪最佳保健食品”,桑叶经国际食品卫生组织鉴定成为“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根据地方特色研制出桑果汁、桑果酒、桑叶茶、桑叶馒头、桑叶面条、桑叶土鸡汤、桑叶老鸭汤、桑叶三鲜汤、桑叶煎蛋、桑叶煮鱼、桑果冬瓜、桑叶水饺、凉拌桑芽等蚕桑新美食五十余种,让游客一饱口福的同时还能有益健康。2015 年 5 月,第四届南昌“休闲农业秀美乡村”活动月暨舌尖上的美味农家菜大比拼,凤凰沟“桑叶鱼”荣获 2015 南昌市休闲农庄十大特色农家菜,桑叶鱼因其健康养生的超高营养价值备受媒体关注与游客喜爱。

2.3.2 游-新景观

在乡村原有景色的基础上,园区设计具有特色的“蚕桑主题”景观,全方位展示蚕桑文化、科技与蚕桑资源产品,使人们领略美丽的乡村田园,同时作为青少年科普基地,让学生们学习了解蚕桑的历史、栽桑养蚕的过程和缫丝、织绸等生产技术,体会蚕桑文化内涵,打造新景观。

2.3.3 购-新特产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内容之一,是宣传推销地方特色产品的有效途径。园区依托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挖掘桑叶、桑椹的功能和疗效,开发出桑叶茶、桑叶饼干、桑叶鸡、桑叶蛋、桑果汁、桑椹酒等保健产品,研发出优质的蚕沙枕、蚕丝被等居家产品,同时,创新工艺,融入时代元素,制造出样式、品质独特的蚕茧工艺品,从而吸引游客购买消费,提升市场竞争力。

2.3.4 娱-新体验

凭借凤凰沟旅游的名气,依托园区桑基鱼塘、蚕桑文化产业,推出新鲜桑果采摘、“蚕家乐”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体验活动,让游客通过活动感受蚕桑农耕文化,开创新体验。旅游者可去桑园摘桑叶、采桑果,感受劳动的快乐,亦可参与栽桑养蚕、采茧、手工缫丝、生火做饭,体验农耕生活的乐趣,每位儿童还可以认养蚕宝宝,通过喂养蚕宝宝,激发孩子的兴趣,了解蚕桑文化,增长知识。

3 结语

蚕(桑)旅融合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既可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又可顺应都市居民绿色消费的需求。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将传统蚕桑丝绸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之中,深度开发蚕桑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8],对于蚕桑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刘战慧,刘昕昕.“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州蚕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31~435.

[2]徐宁,陈华玲,张春云,等. 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模式与经验探析——以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J]. 江西科学,2017,2(35):323~326.

[3] 徐宁,黎小萍,彭晓虹,等.江西省休闲蚕桑模式推广应用探讨——以凤凰沟风景区为例[J].中国蚕业,2015(1):73~76.

[4] 黎小萍,徐宁,胡桂萍,等.蚕桑丝绸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16(5):9~12.

[5] 胡晓玲.安康蚕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 942~6 943.

[6] 张榛.蚕桑产业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的思考[J].江苏蚕业,2008(2):45~47.

[7] 杨彪,杨远萍.四川省蚕桑资源多元化发展进展综述[J].四川蚕业,2015(4):4~9.

[8]严力蛟,黄凌霞,周国良.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对策[J].蚕桑通报,2007,38(3):1~4.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桑叶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