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恨歌》为何经久不衰

2017-03-22杨涵程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

杨涵程

摘要: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长恨歌》可以算得上唐诗中悲剧艺术的代表之作,从而被奉为经典,传唱至今。《长恨歌》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因为“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3]既是作品在题材上的普适性以及其在艺术上创造性。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爱情故事;悲剧之美

纵观整个唐代,在诗歌的创作数量方面,白居易是学者公认的产量最为丰富的大诗人,其现存诗有2800余首,远多于李白与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普及,语言通俗平易但形式却是丰富多样,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美誉。白居易在生前就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个类别:感伤诗、讽喻诗、适闲诗、杂律诗。在这两千多首的诗作中,为白居易赢得诗歌史上巨大声誉的是两篇叙事抒情的“感伤诗”--《长恨歌》与《琵琶行》。唐宣宗于《吊白居易》中就言:“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2]清代文人赵翼也曾评价说,即使没有其他几千首诗,仅凭《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首就足以让白居易扬名立万,永垂青史。

对于《长恨歌》一诗,白居易自己也甚是得意的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中》有正声”[2]。然而《长恨歌》与《琵琶行》二诗放在一起比较时,何故《长恨歌》一篇更为人所推崇和传唱?对此情况,清代文人赵翼在《瓯北诗话》谈到:“盖其得名,在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 而二诗已自不朽。”[3]赵翼的观点总结起来,《长恨歌》之所以如此被人传诵,其原因一方面来说题材是“妇人女子,喜闻而乐诵”的“易传之事”;另一方面与作品本身的高水平密不可分,是一篇“有声有情,可歌可泣”之作,也有人评价说此作是文人学士“叹不可及”的“绝妙之词”,所略有夸张却也不可否认。赵翼可谓一语中地强调了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既是题材上的普适性以及艺术上的创造性。然而在笔者看来,《长恨歌》之所以经久不衰,为世人传诵,具体原因却并非仅仅如此。本文从诗歌语言的浅显易懂、爱情主题的经久不衰、凄美哀婉的悲剧艺术这三个角度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长恨歌》。

一、诗歌语言的浅显易懂

对诗歌有所研究的学者普遍都认同一点,白居易诗歌的最基本特点便是平易通俗、明白易懂。关于这一点,苏轼的《祭柳子玉文》提到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其中“白俗”即是指白居易诗歌具有浅俗、通俗的语言特点。然白居易的浅俗并非浅陋俗套之意,而是到了“妇孺皆能看懂”“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他的俗绝不能简单理解成庸俗肤浅,而是语言朴实真诚、平易近人,人人皆能领略其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评价:“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见。”[5]“隶事”就是“用典”,梅村是指吴伟业。吴伟业的代表之作是长篇叙事诗《圆圆曲》和《永和宫词》,他写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典甚多。尽管有些学者不尽同意王国维的说法,认为《长恨歌》用典不只“小玉双成”四字,但无论如何白居易写此诗用典少和通俗易懂是一大特点,也是能广泛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抛开文人学者对《长恨歌》的专门研究不谈,对于这一长篇佳作,广大的底层百姓读者只会是根据自己吟诵诗歌时感受到的诗句之美和情感之深来欣赏。《长恨歌》一诗中,像“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句子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为例,即使不知道“倾国”一词原是汉代乐师李延年所唱《北方有佳人》歌中对于佳人的赞美,在这里代指佳人,却也不妨碍读者根据“重色”一词来理解诗的意思。后半句“御宇多年求不得”的一个“求”字,用得更是精辟、有力,充分体现了“汉皇”即唐明皇是真正懂得爱情的,是真心渴望一个能让自己倾慕的美好女子。这种通俗易懂、直抒情感、毫无隐晦的诗句怎能不受世人的喜爱。

二、爱情主题的经久不衰

《长恨歌》之所以“妇人女子, 喜闻而乐诵”,正是因为此诗讲述了爱情这一伟大的主题。爱情故事,才子佳人,这些自古便是文人骚客热衷书写的,也是世人所津津乐道。更何况是关于唐玄宗和杨玉环这样一对可谓当时最高级别“才子佳人”的故事。德国诗人歌德曾在一首诗中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6] 在中国几千年禁锢重重的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爱情与婚姻自主的权利是完全被剥夺了的。但世间还是有不少的男女,為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他们私会甚至私订终身。然而,不管他们有多少海誓山盟,有多么美好的憧憬,大多都以失败告终,酿成悲剧。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以及《钗头凤》中陆游和唐婉,每每读来让人深感惋惜。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是富有四海九五之尊的天子,一个是高贵无双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美人,但在爱情的选择上他们同样没有自主权。他们敬慕互爱,忠贞不渝,却无奈生死相离,只能立下誓言愿来世结成“连理”。由于“六军不发”逼死了贵妃,造成这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天人永隔,但是诗人在诗歌的后半篇中处处想要说明一个事实--人虽死而爱情却不曾消亡,只要心中的爱“似金钿坚”,便会永远矢志不渝。《长恨歌》在表现“爱情战胜死亡”之一主题上,与另一民间故事“梁祝化蝶”以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死后合葬化林的故事有着诸多的相似,这些美丽的传说都是如此的感人至深,难以忘怀。

《长恨歌》中俩位主人公这种高高在上的人物也有着凡夫俗子那样的爱情悲剧,自然能引起世人的共鸣。他们互相倾慕、真诚相爱,恋情可谓达到了炽热的程度,更为后世留下了开创性的誓言,愿来生来世都能化为“比翼”结成“连理”。这样,诗歌就能将典型人物的性格充分展示出来,整个诗篇的爱情主题思想也就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璀璨闪耀。此外,人或多或少都些有八卦之心。在面对如此一个遥不可及又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之时,不产生些兴趣那反倒是奇怪。

三、凄美哀婉的悲剧艺术

在唐代历史中关于白居易早期经历的记载,基本没有涉及到他的感情方面。不过从《寄湘灵》 《冬至夜寄湘灵》 《生别离》 《潜别离》这些感伤之诗不难推测出,在白居易迁至徐州符离之后,他便与邻家一位名叫湘灵的美丽姑娘相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阻挠,虽是努力追求,却难成佳偶,这显然让他深受失恋痛苦之煎熬。而这段让人无不感到心酸伤感同情的个人恋爱悲情又正好是发生在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时候。因此,诗人必然会在其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强烈个人情感倾向。仅是从《长恨歌》这一诗名就不难看出,“长恨”二字无疑是作品的核心旋律, 这是怎样一种让人感同身受的“永远遗憾”呢?诗人告诉我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这是一种有情人无尽相思却永能聚首的深切悲痛。

白居易在考中进士之后曾想与湘灵成婚,无奈他的母亲却不同意,白居易只得满怀悲伤遗憾告别湘灵。其感伤诗《生离别》就用能让人心酸到落泪的诗句真切地记叙了此次离别的过程与痛苦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诗中一句“回看骨肉哭一声”,“未年三十生白发”, 不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那种极其深重的苦痛; 而且这里“回看骨肉哭一声”所展现的那幅悲伤别离情景, 与《长恨歌》中所描述的“回看血泪相和流”场景如出一辙, 这显然是受诗人个人经历的影响。

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正是悲剧之美。朱光潜先生认为:“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我们虽然为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却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7]《长恨歌》中的悲剧美也正是源于两人对于真挚爱情的不断追求和对命运的不断抗争却无奈天人永隔的结局。尽管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对于李杨爱情故事的看法褒贬不一。但笔者更赞同喜欢赵翼的评价--有声有情,可歌可泣。它既令文人学士叹为观止,又博得了普通百姓的钟情,雅俗共赏可谓难得。《长恨歌》能传遍天下,经久不衰,正是将美丽的悲剧故事与诗歌表现艺术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长恨歌》感人性之追求,怅环境之束缚,悲世事之难全,更是恨这无法相见,天上地下之隔的遥远。“恨”是悲剧产生的结果,也是诗歌牵动人心的关键。正是这种超越时空,讓人感同身受的“恨”才最能体现此诗悲剧的美。《长恨歌》一诗浅显易懂却感人至深,将一段悲剧的爱情故事讲述的唯美动人但又肝肠寸断,自然被世人所传唱,成经典而流传。

参考文献:

[1]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白居易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62.

[3]赵翼.瓯北诗话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4]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

[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M].商务印书馆,2010.

[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长恨歌白居易
消暑诗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夜雪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