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蚶人工育苗

2017-03-22许明利

农业与技术 2017年3期

许明利

摘 要:本实验通过采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浮游期,附着期和苗种早起培育结合室外土池培育工艺相结合方法,于2010年11月3日经现场检测,共培育出泥蚶苗3735.2万粒,蚶苗平均壳长9.70mm,平均体重0.117g/粒。

关键词:泥蚶;人工育苗;土池培育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60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俗称“泥蛤蜊”、“血蚶”。其分类地位隶属于双壳纲、蚶科、蚶属,是一种暖温性滩涂底栖贝类,主要栖息于海水滩涂的泥质底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高雄、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漳州市是福建省重要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在4667hm2左右,其平均年产量高达10万t,每年的产值在8亿元以上。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泥蚶采补压力加大,这导致泥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片优质养殖海区面临荒废,影响了泥蚶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苗种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2007年起在云霄县益海水产有限公司育苗场就泥蚶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探究。在2010年10月下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成功培育泥蚶稚贝4000万粒,这对于解决泥蚶育种问题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泥蚶人工育苗技术,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亲贝的来源

东山湾泥蚶增养殖保护区。

1.1.2 亲贝的规格

重78粒/kg,长度在3.6~5.7cm,壳面光滑,健康。

1.1.3 实验地点

云霄县益海水产有限公司。育苗场水电设施及各种育苗设备齐全,具备规格9m×5m×1.2m的水泥池83个和具备3级沙滤及单孢藻培育设备和一个面积0.467hm2的土池,土池为软泥质底,水深1.2~1.5m左右,进排水便利,可作为稚贝培育池。

1.2 方法

1.2.1 人工催产

泥蚶为雌雄异体,雄性性腺呈乳白色,雌性略呈淡黄或淡褐色,一龄性成熟,雌雄性比约为1:1.07,雄性略多,据黄松木等关于《云霄礁美海区泥蚶生物学持性及增殖研究》观察发现泥蚶的繁殖期为每年的夏季。每年的7—9月為主要繁殖期,此时东山湾泥蚶养殖区水温28~31℃,密度1.019~1.021,酸碱度7.5~8.2。4月开始,泥蚶性腺发育进入盛气,此时的成熟亲贝解剖发现性腺覆盖整个肝脏,外观可见内脏囊的基部突起明显。镜检发现,雌性卵粒圆而饱满(有些呈椭圆形)个体间分离状非常更好,入水即化(已达IV卵期);雄性精子尾巴细长明显,游动迅速频繁,性腺入水呈云雾状散开。此时即可选取亲贝进行催产。

采取“阴干+流水刺激”的催产方法。其中,阴干时间在4~8h之间,阴干后,利用流水刺激方法,可以使亲贝出现排卵、排精现象,从而促进泥蚶繁殖。一般来说,催产方法应用,产生的排卵、排精现象在2~4h,这一时间,可以有效促进泥蚶繁殖。

1.2.2 卵化

健康的受精为沉性卵,卵径60~65μm。当产卵完成,对上层水进行排除,之后对受精卵进行收集,并洗卵2~3次。受精卵收集密度控制在250万粒/m3左右,并要确保繁殖温度和盐度满足需要。10~12h后进入直线绞合幼虫初期。

1.2.3 幼体培育

受精卵到幼虫成长期在12~20h之间。在对幼体观察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到“D”型幼体,其大小约为60~100μm。这些D型幼体活动较为频繁,针对于这一特征,可以借助于筛绢网,对活性较强的幼体进行收集,将死卵和杂质进行排除。筛绢网收集的D型幼体主要放置在培育池当中,培育水位控制在40cm。培育水池内的水要经过严格的沙滤,并对水内环境予以保持,使之符合幼体发育需要。

在对幼体进行喂食过程中,饵料主要以金藻为主,在后期可以适当添加扁藻,以保证幼体对饵料的需求。

在前期喂食过程中,喂食量控制在2~4万个/mL,并需要根据幼体生长情况,适当增加饵料的投放量,以满足幼体对饵料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每日加水、换水过程中,对饵料密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幼体在转移到培育池中,前3d主要进行加水,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换水操作,每日换水次数在2次。在加水和换水过程中,要注重对水温进行严格控制,水温差保持在±1℃左右,以确保环境理化因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附着期幼虫培育。幼虫培养10~12d后,幼虫壳顶微微突起,幼虫进入壳顶初期。这一生长阶段,幼虫的壳长在110~130μm,经过7d左右的成长,会出现眼点,壳长生长到130~150μm左右。当幼虫生长到这一阶段后,需要就幼虫附着做好准备。附着选择时,可以利用藻泥,对其进行晒开、碾碎处理后,放入培育池,使其能够覆盖池底即可。幼虫附着10d左右后,可以利用筛绢网对幼体进行收集,放入培育池,刚附着的幼体壳长180~200μm,规格约为2亿粒/kg左右,培养密度控制在50~100/cm3,饵料选择方面,以金藻为主、云微藻等为辅。饵料投入方面,要比初期有所增加,增加量为原来的2倍左右。同时,在进行换水过程中,换水量为100%~150%,并且需要对培育池内部的杂质和排泄沉淀物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避免排泄物等对培育池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稚贝土池培育。在培育池培养的幼体经过一个月时间成长后,稚贝壳长在1mm左右,大小为4000~5000万粒/500g时,可对其采取室外土池培育的方式。

结合泥蚶的生活习性来看,其居住于软泥当中,穴居深度一般在5~40cm左右,并且受到气温影响,穴居深度变化较为明显,夏天的深度较浅,冬天深度较深。在为泥蚶选择室外土池过程中,要注重对土池环境进行慎重考虑,保证土池受污染小,并且盐度稳定。在将泥蚶转移之前,需要对土池进行正平、消毒等操作。

保持良好水质。这一过程中,可利用施肥培育藻类、换水等方法,定时对水质进行检查,保证水池内部环境,使之有利于泥蚶生长。

注重对敌害进行清除。把握泥蚶的敌害,对敌害生物进行处理。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滤网或是环境清洁的方式,对泥蚶的敌害,如螺类、鱼类、青蟹等生物进行清除。

2 结果

本场于2009年选取规格32粒/500g的本地亲贝32.5kg,于2009年10月12日和10月15日分2批次催产共获得直线绞合幼虫1600万个,培育至最后共获得壳长1~1.5cm,规格平均3500粒/500g的稚贝18kg。

在总结了2009年、2010年、2011年3a经验的基础上本场于2011年9月4—7日共选取规格10g/粒以上的泥蚶亲贝382.5kg分4批次进行催产,共获得受精卵24.5亿粒。并分别于9月27日将规格4000~5000万粒/500g的稚贝3820万粒和10月10日将规格40~50万粒/500g的苗种360万粒,移养至面积0.467hm2的土池。至2011年11月3日经现场抽样检测,今年共培育出泥蚶稚贝3735.2万粒,蚶苗平均壳长9.7mm,平均体重0.117g/粒,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泥蚶人工育苗的技术和路线。

3 讨论

如何获取成熟亲贝,是泥蚶培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泥蚶的性腺进行刺激,从而使其能够正常排卵,避免流产现象产生。同时,泥蚶性腺成熟后,外界环境容易导致其流产,例如极端天气、暴雨台风、捕捞作业影响。因此寻找未受外界影响的养殖区非常关键。

充足、适口、营养的饵料,是提高幼体成活率的关键,根据经验,金藻的营养最佳,活动能力较弱易于被幼体所摄食,但大量培养难度较大,这样一来,在进行饵料喂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云微藻、毛藻、扁藻等饵料。但考虑到扁藻个体较大,幼虫期投入量需要予以控制,在幼虫成长中后期,可以加大对扁藻饵料的投入。同时,在幼虫培养阶段,受到单胞藻数量影响,可能导致幼虫营养不足。但这一阶段,在对酵母使用时,要注重对量进行控制,避免其对水质产生破坏,影响到泥蚶的成活。

水温的影响。泥蚶的适应水温14.2~31.1℃,繁殖温度在28~31℃之间。泥蚶培育过程中,对水温变化的反应较为强烈,水温变化后,会对泥蚶的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一情况,需要对水温差进行控制,保证其温度变化在±1℃以内。

盐度对于泥蚶培育影响较大,其适应范围1.005~

1.020,但最适为1.012~1.018,据相关调查显示,盐度在1.005以下或是1.023以上的海域,很少发现泥蚶生存。对此,在进行泥蚶培养时,需要对盐度进行控制,避免影响泥蚶正常生长。

土池培育。通过本次实验的跟踪检测(每星期取样30个,测壳长,壳高、体重和总体计算)发现土池培育具有几个显著优点:生長速度快,在水温20~24℃,饵料充足的情况下,经过7d培育体重可翻倍。死亡率低,整体测试稚贝死亡率为9.4%,多次取样均很少发现死亡个体和死壳。生产量大而操作管理简便,可尝试进行土池人工育苗和土池养成经验。比较显见的缺点是:土池内的天然饵料生产力往往低于苗种的摄食力,使用施肥培植浮游藻类不容易,废水较难经常要依赖替代品(如豆浆小杂鱼磨浆,豆浆等)投喂或可增设一空池作为肥水池来增殖饵料。易受陆源污染和天气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黄松木.云霄礁美海区泥蚶生物学特性及增殖研究[J]福建水产,1984(03).

[2]赵志红.李复雪.柯才焕.泥蚶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J]水产学报,1991(01).

[3]苏仰源.畜水养蚶高产技术[J]福建水产,2006(02).

[4]方银标.云霄泥蚶增养殖技术[J]福建水产,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