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及合理群体结构

2017-03-22卫一超李建军翟义英张瑞军

农业与技术 2017年3期

卫一超+李建军+翟义英++张瑞军

摘 要:经过多年实验与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种植行距与密度可以有效保证杂交大豆种植密度的合理化,使其群体透光性、空间分布以及叶面大小得到改善,保证光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光合作用,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合理群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33

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我国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主要原因是我国大豆单产成本高,播种面积少,在种植方式和技术上相对落后。而杂交技术作为增产的关键方式,大豆杂交需要的专业性比较高,同时也需要多领域以及多科目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增产,满足市场对杂交大豆质量与数量的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山西晋中实验基地开展杂交大豆种植实验,土壤为褐土,肥力中等;全N的含量为1.30g/kg、速效K含量为169.0mg/kg、速效P含量为19.6g/kg,含有11.4g/kg有机质,pH值为7.10。选择优势豆3号(实验型),生育期为115d,年生平均温度在9.7℃以上,亚有限结荚习性;前茬种植作物为玉米。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是440.7mm。确定4种种植密度范围:20×104株/hm2;28×104株/hm2;36×104株/hm2;41×104株/hm2。

测试科目与方式:设定冠层结构指标,通过便携式光叶面积测定仪测定叶面积指数;通过冠层结构分析器对叶面层致××密度、冠层平均叶倾角以及消光进行测量。操作方法为:在试验田中,通过鱼眼镜头拍摄冠層结构,然后再通过专业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验完成之后总结并分析总产、单产、群体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并分析种植方式结果

对于杂交大豆的种植研究中,普遍认为其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叶面积指数。传统理论表示,高密度种植利于植物冠层对光源的截获,但据本次实验发现,对于杂交大豆而言,其叶面积指数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超出限定范围则会使本株植物下层采光、通风受到影响,削弱种群光合作用,影响作物产量。通过反复实验研究确定了杂交大豆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当杂交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小于3.64时,则可以使其经济能力和群光合势增加,相反如果叶面积指数大于3.64,则无法满足冠层下层的截光需求,由此可见,杂交大豆的窄行密植最有效的叶面积分布为36×104株/hm2。最大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出现在20~30cm高的位置,数值为1.21,且在整个层面平均分布。如果群体密度过小或过大,如每公顷20×104株、41×104株,则种群叶面积指数最高值也会随之上升,通常出现在30~40cm高的位置,整个层面分布不规则,因此实验显示在杂交大豆种植中,窄行密植的种植方式可以使其叶片密集率深度缩减,冠层分布及其外形得到改善,大豆采光效能提升。鼓粒期杂交大豆的群体冠层中叶面积指数如表1所示。

2.2 研究并分析对群体结构影响

群体结构主要是指作物群体的分布、大小、长相、长势以及叶色、动态变化与当地环境条件、作物本身特性相适应,同时可以确保群体稳健合理以及各个个体健壮发育,群体具备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充分利用光能以提升作物产量。

研究数据显示,通过窄行密植的方式能够统一杂交大豆的整体产量与个体生长。通过仪器测量数据显示,在结荚期最能体现种植密度在内部分解养分、光合作用等方面上的合理性。窄行密植的方式具备以下特点:作物叶面积分布得到充分分配。叶面容积率降低,对各类光源养分相互流动有促进作用,为个体生长提供支持,保证总体产量增加;消光系数是冠层分布的又一衡量因素,消光系数能够展示出垂直光照下作物的敏感程度。不同种植密度下冠层消光系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倾角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当种植密度为36×104株/hm2时,冠层中杂交大豆的消光系数与光截获量分布比较合理;当种植密度为20×104株/hm2时,消光系数明显偏低,冠层底部有较多的光漏出;当种植密度为41×104株/hm2时,降低了下层光截获量,仅为7.4%,与为20×104株/hm2相比降低8.8%,与36×104株/hm2相比降低6.2%。由此可见,种植密度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冠层下部对光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使光合作用降低,对杂交大豆的结荚与生长十分不利。

另外,叶倾角通常是指水平面与叶面之间的夹角,其数值也与株型合理性息息相关。叶倾角会受到生长期、种植密度以及土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表2中可知,叶倾角随之种植密度变化而变化,其中以种植密度为36×104/hm2株较为合理,叶面倾斜角度合理,说明其形状也比较挺拔有力,对冠层下部的采光与通风有促进作用。而种植密度为41×104株/hm2的叶倾角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为植株生长较为缓慢,为避免水分过度消耗,叶片在水平方向上不断扩展。

3 讨论

近些年,我国在杂交大豆上的研究不断增加,不仅从结荚习性、成熟期等品种类型上展开了研究,还深入分析了杂交大豆的光强分布、叶面积变化、养分吸收情况以及干物质积累等,突破了以往种植意义上的限制,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从转变种植方式和密度方面出发,力求提高产量,合理化群体结构。

在植株相同情况下,增加种植密度,植株长度与结荚高度、长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而在单株分枝数上则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主茎节数减少。另外,种植密度出现变化,消光系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叶倾角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也表示种植密度与作物产量有直接关系。

窄行密植可促进杂交大豆生长,其中宽行行距与窄行行距分别为45cm、20cm,从理论上分析,36×104株/hm2是最佳分配比例,利于吸收光源,促进光合作用,使作物生长潜力得到深入挖掘。单株作物和群体生长的有效整合,对冠层下部的采光、通风十分有利,不仅可以促使叶面饱满,还可以优化节数、植株高度、结荚高度、分枝数量、节间长度、叶柄等数据。使出苗率以及结荚率明显提升,对杂交大豆的生理性状及其个体农艺性状产生影响,促进其群体结构合理化,进而提高产量。

4 结语

在提升杂交大豆产量与质量上,选用窄行密植的方式比较合理。经过研究实验证明,此种种植方式可以突破以往种植方式的限制,增加杂交大豆的出苗率、结荚率,使其质量与产量得到保证,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成珍.试论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及合理群体结构[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12).

[2]陈达,王晶,张伟龙,等.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

[3]于凤海.大豆栽培增产新技术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

2016(12).

[4]张楷歆,王铎,吴晗,等.杂交组合同异评估法在大豆高产、优质育种中的应用[J].大豆科学,2016(03).

[5]张述强.对我国大豆栽培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