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观致远负重向前

2017-03-21刘冷馨夏欢欢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升级转型

刘冷馨 夏欢欢

过去的一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根深蒂固,我国经济在周期性下行压力中努力负重向前,稳中求进、稳中向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有效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客观理性判断和良好预期,增势仍然处在6以上的高位区间,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结构和动能转换正在产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一、中国经济转型呈现新气象、新面貌、新特点

这两年,中国经济在较高的发展基数上,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挑战,但总体上看,愈难愈稳、愈稳愈新、愈新愈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动能转换的三大特征日趋明显。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2016年上半年增长6.7%,都处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较,发达经济体普遍低速增长,增速不超过2%;新兴市场国家除印度外,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都出现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速仍位居全球前列。同时,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达948万人,完成全年預期目标的95%,8月末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8月份同比上涨1.3%,属于温和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表明,尽管增速与前些年相比有所变化,但中国经济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保证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民生改善,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并且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第二,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一是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发展型、享受型商品消费增长较快,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热度不减,信息通讯、健康养老、体育教育等新兴消费迅猛扩大。二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都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上半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三是制造业结构继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1—8月,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分别完成77%和61%,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持续高于全部工业,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十分明显。四是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东部和部分中西部地区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种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增长极增长点。

第三,新旧动能转换势头加快。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态势向好。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目前,中国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4万户,创业对带动就业发挥了明显促进作用。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超级计算、基因编辑、量子通信、大飞机等尖端领域实现突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快速增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种资源高效集成。“互联网+”相关行业蓬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三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速渗透,一些传统产业释放出新的动力和活力,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

总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发展的良性轨道,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动能在积蓄。

二、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国经济转型提出新要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新老问题交织,部分领域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任务十分繁重,推动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第一,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对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提出了客观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破坏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从近几年的发展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震荡,新的自主增长动力并没有形成,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面临高债务、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问题的困扰,经济提速难度较大。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走弱,还面临着资本外流、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带来的压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态势走势、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都会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影响到中国经济,使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明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更多地依靠培育经济内生动力来实现持续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有自身迫切需要。这些变化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都已形成刚性制约,人口数量红利正在消失,传统比较优势在弱化,靠投资拉动、能源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二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需求方面,需求总体仍然偏弱,投资增长动力持续下滑,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造成较大压力。供给方面,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突出,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三是防范风险挑战的压力在加大。在动力转换衔接、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可能形成风险积聚。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就非常突出,空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又比如,金融、就业等敏感领域风险因素犹存,潜在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都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由原来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转变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转变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第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曾经做过分析,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但只有13个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跨过去?主要是发展模式僵化、增长动力缺失,伴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本都是依靠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因此,中国今后的发展,也必须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生态质量和民生福祉,才能真正实现跨越陷阱,行稳致远。

三、着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展望今后5—10年,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机遇不断涌现,给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窗口。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足、空间广,持续向好有条件、有基础、前景光明。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準、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驱动,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重点在4方面下功夫。

第一,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智造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积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与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中国制造综合竞争力。

第二,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添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积极稳妥去产能,合理有序去库存,稳妥审慎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同时,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深化财税、金融、投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促进中国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

第三,以扩大开放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积极发展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深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迈进。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拓展国际产能第三方合作,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中国的优势产能相结合,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实现更广泛的互利共赢。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第四,以改善民生衡量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改革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补上民生领域的短板,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包容共享的新局面。

(刘冷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夏欢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供给升级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字词升级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